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的理论研究。"政党—国家—社会"的分析进路基于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深刻把握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准确理解,既注重文化理论、文化政策与文化实践之间的逻辑关系,又注重政党、国家、社会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角色、作用及其相互协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的构建提供了新的科学理论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2.
谢正富  赵守飞 《求实》2015,(2):71-81
从行动逻辑的角度来研究基层治理较有代表意义的是政府的"不出事"逻辑和民众的"闹大"逻辑,这两种逻辑分别从单向主体入手展开研究,只能就基层治理中社会冲突的一个侧面进行解释。"不出事"逻辑是政府的行动逻辑,"出大事"逻辑是民众的行动逻辑,而社会冲突往往是双方甚或多方互动的结果,并且行动主体还将根据形势变化来调整行动方式。鉴于此,在详细比较和梳理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冲突理论、胡克定律的基础上,将"不出事"逻辑和"出大事"逻辑通过弹簧模型这一理论模型有机整合起来,提出了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的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弹簧模型"。弹簧模型包括一个核心概念、两大行动主体、三种条件因素、四点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制度化过程中,乡村社会集市场域中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经济交换占支配地位的主导关系.从实践经验来看,无论是互惠交换,还是"经济人"、"道德人"及"社会人"的假设都不能完全从中理解这种复杂的日常生活活动,大多研究陷入一种要么是主观性的理解,要么是一种客观性的把握.因此,解读和解释集市场域中的日常生活关系,必须超越主客观的二元对立状况,更多地关照或着眼于集市场域之中个人的体验及主体性,发展出一套有关乡村交换活动的话语.文章从实践出发,通过对集市中个体经济性行动的考察,揭示了被建构的"实践亲属"主导着场城中的一切活动,处于一种支配性地位.无论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还是在经济交换过程中,实践隶属已成为集市场城中的运作机制,维持看个体的利益及集市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4.
马超峰  薛美琴 《求实》2022,(1):43-57
新时代文明实践是畅通国家与社会之间精神通道的铸魂工程,也是基层社会民情再造的关键举措。有效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不仅要关注制度与组织层面的运行过程,还要理解个体与情感维度的微观机制。借助空间、资源与行动三个向度的有效整合,文明实践形成了组织与制度层面的良序运行。引入互动仪式链理论,进一步分析组织行动中的情感机制,是理解文明实践微观机制的关键。在情感聚合、情感锦标赛、情感可视化三重机制之下,文明实践实现了情感链条转换、正向情感增能与情感过程管理,基层治理的民情基础也得以再造。情感视角的民情再造解读与"过程—机制"的双层分析,拓展了组织制度分析的局限,丰富了基层治理研究中的微观机制讨论。  相似文献   

5.
坚定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历史规律、把握世界大势所作出的重要决策。习近平指出,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现实要求。开放型世界经济要以开放融通为导向,以创新为引领,以包容普惠为发展前景。习近平强调,国际社会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要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和行动合力;要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要打造开放型合作新平台,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强劲引擎。  相似文献   

6.
坚定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历史规律、把握世界大势所作出的重要决策。习近平指出,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现实要求。开放型世界经济要以开放融通为导向,以创新为引领,以包容普惠为发展前景。习近平强调,国际社会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要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和行动合力;要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要打造开放型合作新平台,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强劲引擎。  相似文献   

7.
场域、惯习和实践三个要素构成了皮埃尔·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其核心问题是解释实践,即通过"场域——惯习"的关系来分析人们进行某种实践或采取某种行动的原因。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既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实践上又要融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交往中。这种体现和融入是一种包含了外在性内化与内在性外化的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分析框架内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8.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性质、特点和影响的重要预断。以现代化为视角,依照"继承""转折""发展"的三重实践逻辑透视邓小平这一思想,有助于从整体论与过程论的统一中把握邓小平改革思想,对于我们从世界历史的维度理解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实践的整体性、一贯性和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嵌入性理论认为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并受其影响和形塑。这一观点具有较强的"被动性"意涵。近年来,国内企业社区参与的实践发展表明,企业不仅要受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还在积极尝试并有能力改变和生产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文章称这一现象为"能动嵌入"。"企业借道社会"和"企业经营社会"是企业能动嵌入于社会之中的两种具体表现形式。前者是企业借助社会的逻辑管理自己的员工社区,后者是企业借助市场的逻辑经营普通的居民社区。进而,文章希望进一步探讨企业驱动的社区层面的"社会治理"和"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我们党推动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这一理论的创新性,我们可以从理论范畴创新、理论板块创新和方法论创新三个维度来把握。理论范畴创新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和普遍联系、学科理论逻辑借以推演的基本术语。一种思想理论的创新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范畴创新来体现的。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英文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回顾了西方治理理论"科层治理—市场治理—网络治理"的演变以及"元治理"理论对它的批判,分析了中国社会"行政社会"的治理现状及与"元治理"理论的契合。接着介绍了厦门市海沧区X街道对于三种治理方式的调整、协同:科层治理方面,从区级政府开始,逐级简政放权,实现行政与自治分离;市场治理方面,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公益创投等形式,引入市场力量促进本土社会组织发展;网络治理方面,通过"以奖代补"的政策,激发民众主动参与,形成微自治。最后,在"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视角下,文章提出政府应该发挥治理中的"中轴"作用,通过调动市场资源,为社会"赋权增能",最终实现多元主体平等参与的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2.
辰昕  文华  文涵 《理论导报》2020,(8):58-60
正近年来,一些国家单边主义、孤立主义、保护主义沉渣泛起,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回头浪。特别是此次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国际交流和人员贸易往来受到阻滞,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遭到重大冲击。有人抛出"全球化已经终结"的论调,逆全球化思潮泛起。如何理性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既是重大理论命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事关世界格局、人类命运、国家前途。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相结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同志在今年1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应深入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和战略重点,努力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取得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新突破。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习近平同志强调,现代化经济体系,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青年内卷视为一种社会行动,借鉴社会行动理论,构建了一个“行动者—目标—手段”的分析框架。研究表明,青年内卷源于不确定性社会中行动主体的焦虑感、功绩主义导向下行动目标的单一化、数字时代影响下行动手段的透明化。在实践中,青年内卷行为可以分为“规范—有效型内卷”“创新—有效型内卷”和“无效型内卷”三种实践类型,以及“逃避”和“反抗”两种自我反卷策略,它们具有正负两方面的社会意义。可从减轻青年主体的风险感知、倡导分散多元的行动目标、优化青年内卷的实践空间、构建良好的社会心态秩序等方面消解和调节内卷的负面后果。  相似文献   

15.
<正>"新常态"已经成为检索中国经济的一大热词,更是理解、把握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逻辑的关键词语。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叠加"现象明显,长期累积的矛盾和风险开始显现。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了对中国经济阶段性发展特征的战略研判和最新概括。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的一  相似文献   

16.
储东涛 《唯实》2011,(3):54-57
"十二五"时期江苏要真正成为"经济强省",必须从理念到行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系列重大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全面推进"经济发展";从"两驾马车驱动"转向"三驾马车协调拉动";从"二产偏重结构"转向"现代产业体系";从"流汗型经济"转向"智慧型经济";从"政府强势推动"转向"市场、政府、社会三手联动"。  相似文献   

17.
《求实》2013,(8)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思想精髓,关键不在于它是否以"实践"为其核心要素,而在于它是以"经济"和"阶级"这两个根本的实践要素为其核心概念,为人类自由本质真理的客观实践寻求和分析具体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或物质基础与主体力量,创立了不同于黑格尔自由—权利辩证法的经济—阶级辩证法哲学思维范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实践路径,充分体现了其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既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传承发展,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的探索积淀,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逻辑、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人民中心、人民立场、人民至上是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不仅体现在思想的方方面面,而且是理解践行思想的关键。作为开放发展的理论框架,其基本架构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三"感"的主观评价标准、三对关系的再梳理和社会建设原则方法上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9.
全面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仅要注意理解它的理论内涵、现实基础与价值追求,更重要的是要深刻把握理论、现实与价值发展变化的逻辑演进,即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与价值逻辑。三个逻辑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共同蕴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建设事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通过单位制的体制整合,政治国家实现了对基层社会的高度同构,这一时期的社会建设主要依附于国家政权建设和计划经济建设,体现着一种国家本位逻辑;第二阶段,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经济建设中心的确立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旨在通过经济快速增长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而社会建设则隐匿于市场经济建设之下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以市场经济建设代替社会建设的市场本位逻辑;第三阶段则是进入本世纪初,我们党和国家明确提出民生为重的社会建设理念与施政方针,社会建设开始逐步获得一种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标志着社会本位逻辑的回归。而展望社会建设之未来,以权利本位为核心特征的公民社会建设将是我党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