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配合全国解放战争,1946年11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南(平)古(田)瓯(建瓯)地区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省党代会.会议总结了抗战以来福建九年斗争的经验、教训,并根据中央的指示和斗争形势的需要,将中共福建省委改为中共闽浙赣区党委(1947年11月改为中共闽浙赣省委).会议期间,接到中央<对福建行动游击战争方针的指示>,制定了<闽浙赣区党委关于发动爱国游击战争决定>,并部署了各地区爱国游击战争工作.  相似文献   

2.
武夷山市(原为崇安县),于1949年5月9日解放,被誉为"福建解放第一城". 解放战争时期,崇安是闽北游击纵队开展爱国游击战争的中心地带.1946年11月至1947年1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南(平)古(田)(建)瓯地区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省党代会.会上,中共福建省委改设闽浙赣区党委(9月改称省委);制定了<闽浙赣区党委关于发动爱国游击战争决定>、<闽浙赣区党委告闽浙赣全体党员书>等文件,并部署了各地区爱国游击战争工作,决定闽浙赣区党委委员王文波任中共闽北地委书记.  相似文献   

3.
为了配合全国解放战争,1946年11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南(平)古(田)瓯(建瓯)地区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省党代会。会议总结了抗战以来福建九年斗争的经验、教训。并根据中央的指示和斗争形势的需要.将中共福建省委改为中共闽浙赣区党委(1947年11月改为中共闽浙赣省委)。会议期间,接到中央《对福建行动游击战争方针的指示》,制定了《闽浙赣区党委关于发动爱国游击战争决定》,并部署了各地区爱国游击战争工作。  相似文献   

4.
1948年,中共闽浙赣省委在南(平)古(田)(建)瓯地区领导发动“除恶分粮”斗争,推动了整个闽浙赣地区群众性游击战争的飞速发展,取得重大胜利。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南古瓯地区就有200多个乡村,普遍开展“除恶分粮”斗争,近18900户农民参加斗争,除恶霸100多人,分粮12600担,抗丁1200多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边纵队(以下简称纵队)历史上曾用名“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浙赣纵队”。它是1949年初成立,编入华东军区序列的,纵队司令员为曾镜冰。但对这支部队成立的经过,解放后四  相似文献   

6.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于1993年9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今年4月举行了首发式.为了深入对这部史书展开讨论和研究,5月17日,闽浙赣党史领导小组和福建师范大学党委联合在福建师大专家楼召开书评座谈会.闽浙赣党史领导小组成员左丰美、苏华、黄庚禹、张翼、林志群、王村民、张次愚等,福建师大校长陈一琴、中共福建师大委员会副书记胡绍樵等有关领导同志以及我省史学、理论界专家学者和《中共闽浙赣边区史》编写组成员共30多人出席了会议.现将部分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如下:王大同(福建师大历史系教授):  相似文献   

7.
正在第二次土地革命时期,曾洪易曾经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曾洪易作为中央代表被派到赣东北苏区(1932年12月改称闽浙赣苏区),曾任红十军参谋长、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闽浙赣军区政治委员等重要职务,成为闽浙赣苏区最高领导人。在任职期间,曾洪易积极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和扩大化的"肃反"路线,使苏区和红军遭到严重损失。曾洪易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忠实执行者,曾给闽浙赣苏  相似文献   

8.
1947年 4月9 日,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后改称闽浙赣省委)在古田县澄洋村成功地发动了一次武装暴动,建立了闽浙赣游击纵队。这就是福建游击战争史上较有名的澄洋暴动。 澄洋暴动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抗日战争胜利  相似文献   

9.
正闽浙赣边区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区域。大革命时期,即开始有党组织活动。土地革命时期,边区各地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先后建立了工农红军,创建了苏维埃政权,其中闽北、闽西北苏区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主力红军长征后,闽浙赣边区军民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闽浙赣边区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内重要的战略基地之一,为中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闽北是闽浙赣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闽浙赣边区很多重大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十分高兴地和同志们,特别是当年战斗在闽浙赣边区的老同志一起,出席在这里隆重举行的《中共闽浙赣边区史》首发式。《中共闽浙赣边区史》是我省继《中共福建地方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之后,在党史研究上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福建省委,对《中共闽浙赣边区史》的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的祝贺! 闽浙赣边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党在南方的革命战略基地之一,在革命战争的峥嵘岁月里,边区党组织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同省情、区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1927年,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革命先驱领导了震惊周围数省的弋横起义,为建立赣东北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1931年初,中共赣东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在横峰葛源镇成立。1932年底,经中央批准,赣东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改名为闽浙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中共徽州工委(后改为皖南特委)及其所属组织划归闽浙赣省委领导。从而构成了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纵横约50个  相似文献   

12.
孙克骥,1917年出生于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这位开国老将军的故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闽北革命的中心地区,闽浙赣苏区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方志敏烈士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闽浙赣苏区创始人及闽浙赣苏维埃第一任主席。方志敏、陈昭礼、黄道、徐履峻及其战友们前仆后继、共同创建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早期称赣东北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著名的苏维埃区域之一。在闽浙赣苏区的斗争中,方志敏领导苏区军民进行了创造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闽北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一九二八年秋,闽北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武装起义,在斗争中产生了闽北的红色武装——民众队。在同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艰苦的斗争中,由民众队到红军第五十五团;由闽北独立团至闽北独立师乃至苏区各地的地方武装,闽北红军和地方武装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整个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武装的坚强一翼。主力红军长征和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发后,闽北红色武装成为闽浙赣地区的重要支柱,驰骋于闽浙赣三省二十余县,  相似文献   

15.
由于闽浙赣边区斗争环境艰苦卓绝,福建省委的称谓在1947年一年之内经上级党的批准与认可,先后改称为闽浙赣区党委和闽浙赣省委。有关对这两次改变称谓的原由和具体时间,近几年来,随着闽浙赣边区党史编写与研究的步步深入,已经搞清了改称闽浙赣区党委的确切时间。但是对于何时又  相似文献   

16.
闽浙赣苏区政权建设是从政权体系建设着手,辅之以法制、廉政建设以及特色的干部培养方式,形成了赣东北苏区独具特色的政权建设模式。方志敏率先提出"依靠农民,建立苏维埃",并且自下而上建立了完整的政权系统,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紧密结合,使赣东北苏区成为全国模范苏区、"方志敏式根据地"。闽浙赣苏区的政权建设是成功的,对于巩固新生的闽浙赣政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福建省档案馆和中共福建省委党史征委会闽浙赣办公室编的《闽浙赣党史文件资料选编》上、下集,列入福建档案史料丛书,已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系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九年六月间中共福建省委、闽浙赣区党委、中共闽浙赣省委  相似文献   

18.
闽浙赣地区抗日战争时期城市党史资料征集工作会议于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至十二月三日在福州举行。出席会议的七十多名代表中,有的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闽浙赣地区坚持党的城市工作的老同志,有的是省、地、市、县党史部门和省直有关协作单位的同志。中共福建省委顾委会、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和有关方面的领导同志程序、王洪祥、张格心、王一士、左丰美、卢叨、钟子湖、黄扆禹、张翼、汪大铬、林志群、杨兰  相似文献   

19.
致敬张山头     
正武夷山市(原崇安县)是闽浙赣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福建省较早建党、较早举起武装斗争旗帜和较早建立红色政权的地区,是一块著名的革命圣地。在这块洒满热血的红土地上,方志敏、黄道、陈丕显、粟裕、秦基伟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留下光辉的足  相似文献   

20.
一解放战争时期,南(平)古(田)瓯(建瓯)地区的战略位置日益重要,逐渐成为闽浙赣武装斗争的一个中心地区。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峻,是连接闽东、闽东北、闽赣边,闽西北、闽中的中枢地带。同时,这里群众生活困苦,长期受兵匪之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易于发动他们起来斗争。中共福建省委早就瞩目这块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