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法国当代著名美学家米盖尔·杜夫海纳声称,他走的是一条由美学而进入哲学的“特殊道路”。他先以现象学方法论证审美对象的结构是审美要素和审美意义的统一,然后说明审美对象因其具有先验的情感特质是一个“准主体”,而审美要素则是审美对象的自在,从而审美对象是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而又无法达到的自在与自为的结合。这样,他就从美学进入了哲学,从现象学进入了本体论。  相似文献   

2.
客观自我是主体对外部世界及主体自身的客观处境、客观存在、实践行为的反映 ,是对感性自我世界的认识。主观自我是主体对内部世界自身的意识与体验。意识既对自身自在地同时又自为地存在着 ,它自相主客 ,能把自身当作对象去理解和把握。意识的对象化或客体化表明意识向意识的展示或意识对意识的反思。同时 ,意识又对客观对象自为地也自在地存在着 ,它在能动与受动的交替中 ,把自己作为反映和改造外物及主体自身存在的精灵 ,同时亦接受客观世界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袁小云  许丽平 《求索》2012,(3):110-112
齐泽克作为拉康精神分析学的继承人,对黑格尔和马克思进行了拉康式的解读,开辟了意识形态理论新场域。认为意识形态不仅仅是社会意识,还是一种社会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自在的意识形态、自为的意识形态和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三种形式。齐泽克把意识形态当成一种无所不在的"幽灵",把意识形态界定为一种"社会存在",齐泽克的这一理论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但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又存在其难以逾越的缺憾。  相似文献   

4.
在康德哲学中,“自在之物”一直是一个争论较多的概念。如何认识和评价它,迄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弄清这个基本概念的含义,对于把握康德哲学的认识论、不可知论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康德的“自在之物”呢?首先,它是指独立于意识之外、作为感性来源的客观存在。康德在谈到“自在之物”时指出:“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它意味着实在的对象的存在”。康德对于客观事物的存在,从来不加怀疑。他说:“‘先验’一词不是就我们的认识与物的关系而言,只是就它与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5.
李柏 《长白学刊》2009,(4):22-23
人是一种无比奇妙的存在,他由一个自在之物发展为自为之物,通过他的自觉而进入文明时代的门槛,告别了与万物混同的自在阶段。人由自觉而认识到人本身的与众不同,开始了“我是谁”这一永恒问题的追问,从而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有了觉醒,并通过这种不断的追寻而进入更高层次的自觉。然而,同样也因为这种自觉、这种追问把人推向种种困境与尴尬之中,进入悖论之境。  相似文献   

6.
袁小云 《求索》2012,(10):95-97
在"意识形态终结论"甚嚣尘上之时,意识形态几乎被人遗忘。齐泽克重拾意识形态批判的旗帜。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从自在的意识形态到自为的意识形态,最终到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三种形式存在,并着重研究了作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自觉假定的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指出幽灵化的意识形态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开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新场域,同时,整体性把握他的理论观点,并对其所谓的意识形态"幽灵"进行时代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当今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的探索,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董琼 《求索》2013,(5):137-139
新时期以来的“文革”题材小说中,以农民为主体的民间的意义和价值陷入主流意识与知识分子精英话语中而相对沉寂。直到90年代,这类小说才将革命意识形态话语造就的“人民”神话还原为自在自为又苦难蒙昧的“民间”。当作家把叙事焦点转向民间,重新挖掘民间对抗主流意识的力量时.他们的创作更多地还原了民间的生存本相。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分析了萨特名剧《间隔》中的间隔现象。“间隔”现象的展现具有肯定与否定两种态势。肯定态势包括 :房里与房外、三人彼此之间关系、“自为”的我与“自在”的我的间隔三种 ;否定态势包括 :地狱与现实之间欠缺间隔、人物之间欠缺空间的间隔及自我欠缺时间的间隔三种。并简述其可能给予我们的在空间限制、自由选择、与他人关系及时间调节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斗争性是所有矛盾的基本属性,它首先是一种自在性的存在。自在的斗争性若想转化为自为的斗争精神,并从自为的斗争精神发展为自觉的斗争,需要在后天实践中加以培养、形成。斗争精神作为一种理性思维和实践力量,是在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只有发扬斗争精神,才能更好地指导伟大斗争,不断增强斗争真本领。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正确的斗争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在斗争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掌握斗争规律,把准斗争方向,明确斗争任务,讲求斗争策略、斗争方法、斗争艺术,坚持有理、有利、有节,既要注重斗争过程,又要注重斗争实效。  相似文献   

10.
人是历史的主体,但并不是所有社会成员在任何时代都是历史能动的、自觉的、自为的主体。根据主体的性质和功能,可以作如下划分。一是潜在主体和真实主体。只有当人们摆脱了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奴役时才由潜在主体成为真实主体。二是积极主体和消极主体。处于上升阶段的阶级、阶层属前者,而腐朽没落的阶级、阶层则属后者。三是自在主体和自为主体。劳动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恒定主体,愈来愈多的人民群众从自在主体走向自为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贾舒 《前沿》2014,(17):229-231
在传统美学核心理论被分析美学摧毁的现代美学界,现象学美学毫无疑问为美学提供了另一个切入视角,即通过直面审美对象得出一种普遍性的、具有本质规律的东西。据此,杜夫海纳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概括出艺术作品的一般结构:感性材料、主题和表现。  相似文献   

12.
《公安研究》2012,(5):93-94
张晓光在《长白学刊》2011年第6期撰文认为,道家的“自然”概念与西方的“自然事物总和或聚集”的“自然”概念存在着很大差异。西方的自然观完全是客体属性,指向事物总和或聚集。道家的“自然”在指向“天”与“地”客观世界的同时,更指向了主体,呈现出主体对他人、对社会、对物质世界的一种态度和一种境界,属于伦理、认识论及审美的综合判断,表现为一种“关系”的“集合”。  相似文献   

13.
我赞同这样一种观点:自然美的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提出这个论点的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关于“自然的人化”的思想。这就是说,要从自然和人、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关系中去研究和分析自然美的本质。以下从两个方面作一些具体的分析,并以此就教于崔自铎等同志。一、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辩证关系中来揭示自然美的本质崔自铎同志在《关于自然美的若干问题》一文(载于《理论月刊》1986年第8期)中表示,他不赞成“离开人的生活,离开自然和人的客观关系,自然美便不存在”的看法。他写道:“我们可以说,在宇宙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只有自然美,但却没有社会、没有审美主体和审美意识存在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文化“主体”、“主体性” 如何理解民族文化的“主体”、“主体性”?根据黑格尔的看法,实体即主体,一切主体均具有实体性,但真正的主体不是自在的,而是自为的.即,真正能够被称之为主体的,是有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精神的.“人间最高贵的事”就是成为具有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精神的“人”.[1]“认识你自己”是人类的永恒问题.“我是谁?”、“我应做些什么?”康德式的追问,永远摆在我们面前.对于一个民族亦如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家现代化历程与中华民族的觉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的觉醒也就是近现代民族意识的形成 ,它是一个民族从自在走向自为的关键 ,是在一定的经济和历史条件下 ,与国家体制的现代化、近现代国民的形成紧密相关的历史进程。其核心内容为对建立主权独立完整和主权在民的近现代国家 (单一民族国家或多民族国家 )这一历史使命的认识。现代民族意识觉醒具有大众性和实践性两个特征。 2 0 0 0多年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历史造就了中华民族这一族际共同体 ,然而在“天下国家”专制君主体制下 ,中华民族只能以自在的方式存在。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摧毁了中国的“天下国家”体系和观念 ,同时中国各族在团结御侮、救国救民的斗争中加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2 0世纪初 ,中华民族开始其觉醒的历史进程 ,经历了三个阶段 ,至194 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最终完成了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冯丽娜 《前沿》2005,(8):109-110
道德人格作为个体自我人格的道德规定,是道德自我在现实中的理论表达。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类主体自我发展的论述,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三种不同的人格范型:依附型人格;物化型人格;自在自为的人格范型。三种范型依次递进,表达着道德层面的不断超升。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当动用一切道德教化手段,贬抑低级人格,提升中常人格,树立起社会主义人格典范。  相似文献   

17.
康德把判断看成一种理智的天赋,审美判断作为一种鉴赏力具有普遍可传达性。为了沟通思考与行动,阿伦特却对审美判断作了“政治的”解读。她认为判断是一种“扩展的精神”。凭着“想象力”我们设身处地从他人立场来思考。“共通感”保证了我们的判断能够普遍有效并且隐含了政治存在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一、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在十九世纪上半叶,无产阶级能不能从一个自在的阶级成长转变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就成为一个时代性的问题。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把创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①作为其毕生的使命,恩格斯说:“正  相似文献   

19.
审美活动是一种群体性的互相交融影响的共识、共鸣活动。在社会变迁过程中,青年群体不断更新换代,审美模式呈现出时代性差异。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发现,当代青年与父辈之间业已形成鲜明的审美代际差异,其中折射出审美观念的变化、审美环境的重构,以及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所产生的微妙情感互动。在互联网审美语境中,以“90后”和“00后”为审美主体的青年一代,与“70后”“80后”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审美观念。本研究通过历时态的观察,尝试厘清各个时代的审美偏好、分析审美迭代的原因、探究审美转向的内在逻辑,从而为引导当代青年形成健康的审美判断、培育良好的审美能力提供认知基础和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20.
道家的“自然”概念与西方的“自然事物总和或聚集”的“自然”概念存在着很大差异.西方的自然观完全是客体属性,指向事物总和或聚集.道家的“自然”在指向“天”与“地”客观世界的同时,更指向了主体,呈现出主体对他人、对社会、对物质世界的一种态度和一种境界,属于伦理、认识论及审美的综合判断,表现为一种“关系”的“集合”.道家的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