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课》2008,(10):122-122
钱其琛曾在第一届中国龙文化艺术节上就龙文化的精神内涵做过阐述。他说,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往往使用某种动物的形象作为民族、城邦的象征、徽记。而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物和文化象征却是想象和抽象的产物。龙既能在空中腾飞,又能在水中遨游,还能在陆地上行走。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沟通和统一,即追求人与自然沟通和统一的宝贵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回族的节日同样是中华民族的节日,回族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民族凝聚力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随着民族的产生而产生,并始终是—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撑。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和谐社会的建立,都是以民族凝聚力的存在为前提。因此,离开民族凝聚力而空谈和谐社会建设,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历史长河中激励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强纽带,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和重要保证。一、中华民族凝聚力与社会和谐程度息息相关具体地讲,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合力,其中包括吸引力、亲和力、向心力,三个力的有机联系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凝聚力与社会和谐程度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党的领导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历史长河中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强纽带。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形成、强大。在新世纪的征途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对于经受新世纪、新形势的考验,保证社会的高度稳定,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政治核心,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个民族有了坚强的政治核心,才能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全民族的…  相似文献   

5.
《实践》2021,(4)
正"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极为重要。文化认同是身份认同、情感归属的重要前提,是中华民族增强凝聚力的重要保障。对任何国家而言,文化认同都是最基本、最深层次的认同,是一种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了民族共同体对自己身份识别和情感依托的集体意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形成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心理基础,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是联结其他四个认同的精神血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琳 《学习月刊》2011,(12):43-44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党历来的文化主张。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个论断,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论述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充分肯定了文化对于我们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图生存、求发展的重大作用。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文化是民族形成的一个主要标志,在民族的成长和壮大中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文化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它为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所形成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凝聚与升华,而作为抗战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团结意识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古以来,团结统一的“大一统”情怀是抗战时期民族团结意识形成的根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民族团结意识形成的基础。抗战时期民族团结意识具体表现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民主党派,协力御侮;兄弟民族,携手为国;华夏子孙,各尽其力。抗战时期民族团结意识具有空前的广泛性、无比的坚韧性与伟大的前瞻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民族问题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作用。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为我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实行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华侨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历来有支持民族团结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光荣传统。二十世纪以来,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相继取得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进步。特别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华侨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独立的高度,从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角度,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大量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族凝聚力增强对民族团结、民族和谐至关重要,是一个国家政局稳定的标志。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厘清语言生态环境与民族凝聚力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规避语言生态环境失衡对民族凝聚力产生的不良后果。文章从提高文化软实力,树立民族自信;加速汉语国际化进程,发挥语言传播作用;重视保护民族语言,增进民族团结;巩固汉语的国语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探索语言生态环境视野下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民族文化认同提出了内在要求:其一,社会经济体制全面转型导致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双刃性:既是社会的巨大进步又存在自身困境,而民族文化认同有助于国家凝聚力增强;其二,文化认同实质是一种“自我认同”,是以核心价值为原则的民族归属意识。民族文化认同的方式和程度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为加强民族团结、凝聚合力、统一意志、遏制分裂、消除政治歧见提供了最坚固的精神堤防。倡导与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需要处理文化核心价值与多元价值的辩证关系,从而重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形势下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成为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新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传统节日越  相似文献   

14.
正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助于消解有关中华民族的诸种争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消除世界各国争端,提升世界各国凝聚力,开创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之局面。建构两大共同体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义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今的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构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指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构成的民族共同体,现指新中国建立后56个民族共同构成的民族共同体。考古学家夏鼐在其1962年发表的《新中国的考古学》一文中较早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民族精神是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及中华民族精神逐步交流、融合和实现整合的过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出发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正确地认识和有效地挖掘并发挥民族精神,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民族传统的升华;它集中地表现着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不仅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文咀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已深深积淀在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意识里,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因为它是几千年来被历代中华民族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它代表着中华民族整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17,(3)
中华民族大家庭,由56个民族组成;中华传统大文化,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承数千年而历久弥新。因为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它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发展进步,对促进中国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华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中华优秀文化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把文化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的高度和国家战略的新层面。为更好地阐释和弘扬中华文化,白朝蓉先生就"中华大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血脉渊源"这一问题展开思考和研究,本刊特将白先生的研究成果分三期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更是党和人民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为促进高校和谐、稳定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更是我国民族团结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新时期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仔细研究,将有利于更好的指导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深入、持续、有效开展。一、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主题要  相似文献   

20.
"根祖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具有重要作用。运城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具有大量中华民族先祖活动的遗迹和民族文化的渊源,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运城市在构建民族凝聚力工程中必然具有"根祖文化"的特色。因此,组建以"根祖文化"为特色的组织协调系统,大力发展以"根祖文化"为标志的旅游企业等,必然成为运城市实施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工程的特色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