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意识形态研究史入手,旨在探讨认识论下的意识形态和主体认知之间的联系,从认识论层面的批判人的认知局限和实现的意识形态能指,以重塑认识观的方式,实现当下的意识形态批判。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生活的社会是以资产阶级为主导的现代社会,其现代性思想必然以资本主义社会为解析对象.马克思着力于揭示资本的升值和人的贬值的内在冲突,研究雇佣劳动制度和价值实现方式阻碍技术合理性潜能的展现,阐释社会关系的异化,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性的考量就必须冲破意识哲学的牢笼,立足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跨越自我理解的陷阱,凸显主体解放视野,映现人的价值维度;摒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除非人的资本力量对人的控制和奴役,才能构建使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新“现代性”.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在以上三个转变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3.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意识形态是一种表象体系,体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周围世界的无意识"体验";第二,在西方近现代社会发展中,将个人建构一个具有理性意识的主体,这正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策略,使个人在一种主体的幻觉中实现了对社会生活的认同;第三,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具有庞大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通过意识形态的再生产为社会提供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用"科学的意识形态"来指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指它所代表的方向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然而,现实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具体细节上也有可能出现与"科学的意识形态"不相符合的内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样存在"能否保持科学性"的问题。"科学的意识形态"只是为我们保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提供了可能性,而要具体实现科学性,就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努力把握广大人民的利益需求,不断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切实消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存在的"虚假成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早期宗教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对于理解唯物史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宗教批判贯穿了马克思早期哲学的发展及其转向,在《德法年鉴》时期实现了重大转向,马克思在批判以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思想后,将宗教问题的根源指向市民社会。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入分析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基础上,逐渐将宗教、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指向了物质生产,最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宗教问题归纳于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范畴中。简言之,马克思宗教批判伴随着唯物史观形成的过程,重新考察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能够深刻把握马克思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动机。  相似文献   

6.
在齐泽克看来,意识形态不是对社会存在的"虚假"反映,而是一种与"意识"关系不大,倒与"无意识"、"欲望"有关的"社会存在"。因为意识形态建构着社会现实,参与了"社会存在"的形成。但这种由意识形态建构起来的社会现实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存在着不可弥合的"分裂"。这一"分裂"既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又成为意识形态存在的根据,因为没有现实的"分裂"也就不需要意识形态的"缝合"。然而意识形态这种"缝合"现实的努力不仅是漫长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梁润成 《学理论》2023,(5):31-34
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理论则是对意识形态的解释。从“人”的视角去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能发现:人的物质生产行为是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意识形态是人的精神产物,统治阶级的利益诉求渗透在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赋予人精神交往行为规范性,德意志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服务,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解放人的思想,为人的发展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8.
生态马克思主义因其以生态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批判而受到当代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由此也导致学术界把关注的目光过多放在对其制度性理论批判的梳理上.对于生态马克思主义为何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以技术理性批判为主题转向以社会制度批判为主题的深层原因并未论及.由此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以技术理性对资本主义批判主题确立的缘由及其理论批判缺陷入手,揭示生态马克思主义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而进行转换批判主题的深层原因和目的,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一批判主题转换的逻辑意义在于,生态马克思主义把法兰克福学派以发现问题根源为思维的逻辑起点转换为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思维逻辑新起点.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恰恰突显出生态马克思主义制度性批判主题确立的重要目的性,也彰显出这一社会批判理论最重要的理论特质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执政党在新世纪以来的十七大、十八大连续提出和强调"尊重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这是对党内多年来流行的"驯服工具"传统观念的一种认真的清理和批判。清醒地认识党员主体与"驯服工具"的原则区别,就需要理性地认识党内民主的本质,认真清理党内政治生活中顽固表现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鲜明动态的演变历程,始终贯穿着清晰的批判逻辑。马克思博士论文对德国思辨哲学的批判,是一种纯粹的理论批判,是实践哲学之初显;《莱茵报》与《德法年鉴》时期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是实践哲学的唯物主义立场转向;而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最终实现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以批判逻辑为视角审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形成历程,不仅在理论上能够立体地展现实践哲学的动态成型之路,而且在实践上启示我们秉承与坚持马克思彻底的批判精神,实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相似文献   

11.
莫雷 《理论视野》2013,(5):24-27
围绕意识形态普遍性的含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意识形态批判这三个方面对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拉克劳、墨菲与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现出从"外在建构的普遍性"到"内在否定的普遍性"的演变历程。这种演变体现出某种回归马克思的倾向,但他们对普遍性和意识形态的理解和马克思相比,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形。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指出,意识形态是一切以唯心史观为基础、以整体利益掩盖特殊利益的"虚假意识",同时也指出,意识形态是建构社会基本结构的"观念上层建筑",是观念性的社会存在。明确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向度和建构向度,可以避免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片面理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泛娱乐主义思潮是一种极具隐蔽性与危害性的非主流意识形态,自产生以来便引发了学界的关注与批判。批判范式历经由“批判”到“引领”再到“治理”的转换,这种转换主要源于:应对泛娱乐主义思潮复杂性、综合性的内在要求,解决单一批判范式应对泛娱乐主义思潮乏力的客观需要,以及构建泛娱乐主义思潮系统性治理体系的必然选择。通过梳理分析泛娱乐主义思潮批判范式转换的历史演进脉络与内在动力,可得出以下经验启示:重视“谱系”问题研究,深化泛娱乐主义思潮学理批判;实时监测,加强泛娱乐主义思潮批判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综合借鉴,加速泛娱乐主义思潮批判向“治理”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4.
传统形而上学视野的主客辩证法夸大意义逻辑功能,神秘化由意义逻辑衍生的同一性,从而导致对马克思辩证法本质的理解只能围绕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展开——主客批判逻辑。后现代性哲学视野中的否定辩证法认为辩证法是始终如一的非同一性意识,马克思辩证法本质上是对同质性思维予以批判的同质否定逻辑。传统形而上学和后现代哲学对马克思辩证法本质理解的最大困境都是根源于意义逻辑,前者把意义逻辑置于天国思维,后者遮蔽意义逻辑。因此,应该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和后现代性哲学的视野,在现代实践哲学的视野中重新审视马克思辩证法本质。在现代实践哲学的视野中,马克思辩证法本质应被理解为尘世和谐逻辑,即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其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阶级属性是否只体现在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的维度上?对于加强当前意识形态建设是否还存在具体指导意义?在这个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对于我们加强和改善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利益始终是意识形态的初始范畴,这既适应于不同社会制度革命性的质变中,同时也适应于同一社会制度内部量变中。从利益变迁的角度来分析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来的复杂性局面,就抓住了本源性问题。从利益问题着手,同时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利益关系的实现上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一条规律性认识,本文旨在提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种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石灵慧 《学理论》2014,(15):26-27
在马克思早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著作中,他以世界历史的宏伟视角深入去思考德国现实问题的出路,通过阐述"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了"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它们之间的统一关系以及实现德国人的解放的理论批判的最终价值诉求,同时马克思还着重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以及它的历史使命,即揭示出了它才是带领人民进行彻底革命解放事业的领导阶级。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电影《武训传》受到普遍的颂扬暴露出来的思想政治问题,即在关涉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道路等重大问题上的唯心主义、改良主义和个人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严重影响,使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文化工作的毛泽东下决心借讨论《武训传》,在广大知识分子、干部队伍中发动一场旨在宣传和确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世界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运动,以进一步确立和巩固新的国家意识形态。为此,毛泽东从原则高度要求严肃对待《武训传》讨论批判的同时,一再强调重要的不是武训和《武训传》,主要是提高思想认识,对事不对人的方针。该事件对现时的意识形态安全及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批判理论"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关注的一大焦点。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视域来观照"批判理论",揭示出它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重继承关系——主体批判思想、主客体相统一的思想及人类解放旨趣。这种观照既有助于理清"批判理论"的理论定位,反过来又能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胡建东 《理论探讨》2024,(1):122-128
在资本主义社会,抽象权力由天国降至尘世,形而上学与资本逻辑结成“神圣同盟”,二者一道实现了对人的双重“抽象统治”。为破除“抽象统治”,马克思将致思旨趣转向“此岸世界的真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露了“抽象统治”的内在机理:商品、货币、资本等社会的“物”的存在,掩藏了存在背后的“形式规定”,亦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关系。在揭露这一机理的过程中,《资本论》贯穿着形而上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逻辑进路,且二者形成了互构关系: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对现实历史的科学揭示,为在形而上学层面破解存在秘密奠定了实证基础;形而上学批判则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明确了前提、对象和方法。在这种高度统一中,马克思开辟了终结形而上学和资本逻辑双重“抽象统治”的“新唯物主义”道路,为人的自主活动和自由解放指明了历史方向。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的认同是执政党获得合法性最持久基础。因此,各国执政党都大力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共同规律,然而由于每个执政党意识形态所处的国际地位、国内环境以及历史影响、革命传统、自身因素的不同,因而它们建设又显示出自身的特点。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必须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和执政合法性中的其他建设等几个方面来增加马克思主义对人们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