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中应否包括精神损害赔偿一直是学界争议的问题。本文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出现和不断完善表明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已经达到一个崭新的程度。受害人因其人身权利受到侵害而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赔偿方式进行救济的法律赔偿制度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目前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仍存在缺陷,需要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这样才能进一步贯彻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制止侵权行为,充分保护当事人的人格权益。  相似文献   

3.
精神损害赔偿在我国理论界及司法界一直是敏感的问题。传统的诉讼观念认为 ,精神赔偿不适用刑事案件损害赔偿请求。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 ,公民权利本位法律意识的强化 ,要求刑事侵权给予精神赔偿的呼声越来越高 ,而法律又与社会情势、公众情绪、当代诉讼观念相抵触 ,以致公众难以接受立法者对这一问题的态度 ,其冲突的焦点 ,在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及如何统一完善这方面的立法 ,消除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论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的救济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一直将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与维护被告人权利做出的努力相比,法律对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保护却相形见绌得多。这对于没有过错或者是基本没有过错却遭受丧失生命、危害健康的被害人及其亲属来说是不公平的。基于此,应将刑事诉讼中过于向被告人倾斜的天平恢复到它应有的位置。我国刑事诉讼中,对被害人的救济制度不健全,应当建立在被告人无法赔偿或无法完全赔偿被害人损失的情况下,由国家承担民事补偿责任的制度。法律还应赋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以及被害人在不服一审判决时的上诉权,从法律上给予被害人更为充分的救济,彰显法律正义,保持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刑事案件的被害人能否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一直存有争议,在我国的法律体系当中也存在着不一致的规定。本文认为应当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本文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应有精神赔偿的理由和现实意义进行了相关阐述,并建议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在《刑事诉讼法》中确定下来,明确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规范其标准。  相似文献   

6.
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菊 《法学杂志》2004,25(4):55-57
现行的刑事法律及司法解释规定,不受理受害人及近亲属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诉讼,很不合理。我国应构建既符合刑事诉讼特点又与民法相协调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7.
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是两种并行不悖的责任,因而现行司法解释中不允许刑事案件受害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是不合理的,应当根据我国国情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8.
刘博 《法制与社会》2010,(27):275-275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是我国刑事立法中的一项空白,只有加强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精神层面上的的抚慰,才更能体现我国社会的公平正义,使刑事诉讼更加完善、合理,切实全面保障受害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9.
精神损害赔偿作为一种对受害者身体、精神伤害的救济方式,在民事诉讼领域有较多的实践,但是在我国当前刑事诉讼领域中还是存在立法上和实践上的障碍,据此,本文简要阐述现行制度的具体表现、存在原因和问题,通过对比外国有关立法情况,对刑事诉讼中引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分析其好处并提出具体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雷虹 《法制与社会》2011,(21):89-90
奸淫幼女案件会严重损害幼女的身心健康,是刑法打击的重点之一。从我国立法原则看,法律对侵犯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者,明确要求加害人应承担精神损害赔偿。人身权利受侵害的妇女儿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是对其权利进行救济的有效措施,也是司法公正、司法效率的目的。但根据我国现行相关法律的规定这类案件是不能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本文从奸淫幼女案为切入点来探讨犯罪给被害人带来的巨大精神损失,分析了对这类案件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可行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  相似文献   

11.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关系公民人格利益能否得到全面保护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和相关司法解释已经对精神损害应予赔偿作出原则性和具体性的规定,但《刑法》对犯罪行为引起的精神损害应否赔偿未作规定,《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把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排除在外。随着我国现实生活中犯罪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精神痛苦的个案层出不穷,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我国法学界对此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本文就法制统一性、致受害人精神损害的犯罪行为的性质以及其所侵犯的法益、诉权存在的合理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主张对犯罪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应予以赔偿,并提出我国刑法及刑事诉讼法应当对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及对被告人履行赔偿义务情况作为量刑情节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2.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民法领域已经得到了初步确立,然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却将其拒之门外,造成了诸多弊端。为实现法之公平正义,我国应当建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具体应从实体法、程序法以及配套措施三个层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3.
刑事被害人的赔偿制度是一项关于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预防打击违法犯罪、维护与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律制度。目前我国虽然设立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但是被害人损害赔偿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本文即着重分析我国被害人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为我国被害人赔偿制度的构建提出一些粗浅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法制观念的不断增强,人们也在不断强化对精神利益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重视对自身价值、尊严和权利的追求,因此精神损害赔偿已经成为我国理论界、司法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国际上对刑事被害人的人权保障已大大地加强,各国在被害人权益保护的许多方面都已形成共识,有关被害人人权保障的国际标准也在逐步形成。然而,我国立法及司法解释均排除了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行使,这一规定不仅造成现行法律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而且也与世界人权发展的趋势相违背,因此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确立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司法实践中,刑民交叉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一直是一个疑难问题。应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刑民交叉案件的赔偿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6.
张文志 《法学杂志》2006,27(4):107-109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由于缺乏立法规定,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因犯罪行为而受到的精神损害无法得到补偿,这既给当事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显失公平正义.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因民事侵权行为给受害人在人格、尊严、精神、信誉等人身权造成的损害,行为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而给被害人在人身权方面造成的损害强度远远大于民事侵权行为的犯罪行为却不承担赔偿责任,这不仅有悖于法治的基本要求,也破坏了国家法制的统一.因此,我国的刑事立法应当明确规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7.
行政执法结束后,执法人员对行政相对人后续行为属何种性质的行为,在本案处理上司法实务中存在三种意见:是否属于行政附带侵权赔偿案件、是否应分为两个行政案件抑或属行政附带民事案件?本文从此深入阐述,并对精神损害赔偿及国家赔偿作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居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交界点上,具有特殊的性质。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是否应当适用死亡赔偿金的问题因为立法上没用明确的规定导致了各地法院在适用上的不统一。本文旨在对附带民事诉讼特殊性进行探讨,并就死亡赔偿金的性质,以及适用死亡赔偿金的合理性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7月11日作出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简称《批复》)明确规定了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仅限于被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方面的损失,排除被害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正当权益。这一规定不仅造成现行法律之间的互相冲突和矛盾,而且与世界人权发展的潮流相违背。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人为改变的。  相似文献   

20.
张玉良 《法制与社会》2013,(10):251-252
在维护刑事诉讼被害人精神权益的问题上,刑罚安抚是满足被害人严惩犯罪人以抚慰其心灵创伤、防止私下复仇的重要措施,在刑事诉讼中司法机关应在法律的框架下发挥其积极作用。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应当把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纳入其中,在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的同时一并加以解决,这既有理论依据,也可以从并不完善的立法中推导出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