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双梳羽管螨(Syringo-philus bipectinatus He-ller,1880)是寄生于鸡飞羽羽管中的一种小螨,我国于1980年在湖南省发现,之后在北京、云南、贵州、四川、上海、江苏、江西、广东、广西、海南、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河北、河南和内蒙古共19省(市、自治区)均有报道。本螨属蜱螨亚纲(Acari),真螨目(Aca-riformes),辐螨亚目(Actinedida),肉食螨总科(Cheyletoidea),羽管螨科(Syringo-philidae)。截止目前,羽管螨科共报告22个属90个种,其中21个属寄生于鸟类的羽管中,仅1个属寄生于啄木鸟科的皮下组织。  相似文献   

2.
用浸渍法测定了楝素、三氟氯氰菊酯、苦皮藤、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哒嗪酮、螨净 7种药物对未吸血的微小牛蜱 (Boophilusmicroplus)幼蜱、若蜱、成蜱及其饱血雌蜱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 )。结果显示 ,所用药物中半数致死浓度最低的 3种药物是楝素、三氟氯氰菊酯、苦皮藤。植物性杀虫剂楝素对未吸血微小牛蜱的幼蜱、若蜱、成蜱及饱血雌蜱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3.0 1~ 3.13、4 .37~ 4 .77、11.18~ 11.36、2 75 .5 0~ 2 76 .5 0mg/L ;植物性杀虫剂苦皮藤对未吸血微小牛蜱的幼蜱、若蜱、成蜱及饱血雌蜱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 4 .2 2~ 4 .4 2、10 .30~ 10 .5 0、82 .5 0~82 .70、6 35 .30~ 6 36 .70mg/L ;人工合成的除虫菊酯类的三氟氯氰菊酯对未吸血微小牛蜱的幼蜱、若蜱、成蜱及饱血雌蜱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 3.4 2~ 3.4 4、7.10~ 9.0 6、4 2 .30~ 4 2 .5 0、5 45 .5 0~5 46 .70mg/L。  相似文献   

3.
笔者试用消虫净、蜱螨灵防治猪螨病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西安市人民面粉厂饲养场,养猪237头,在猪体上刮取病料,采用直接涂片镜检的方法,抽检52头,检出有螨虫(成虫)的阳性猪52头,占总数的21%;死亡2头,占发病数的3.8%;感染强度,在一个病料涂片镜检查出1~40个活虫。并收集标本固定封片保存。 (一)70%消虫净乳剂:系武汉市葛店化工厂生产提供。25%蜱螨灵水剂:系西北大学化学系研制提给。 (二)试验猪 系西安市人民面粉厂饲养场养的猪,经直接镜检见到活螨虫的阳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贝氏柯克斯体伴随蜱活动的流行特征以及该病原的分子特征,采用布旗法收集黑龙江省伊春、鹤岗及佳木斯等地共计461份饥饿蜱,并通过形态学鉴定其种类。经PCR扩增病原的16S rRNA基因,并测序,分析统计不同蜱种感染贝氏柯克斯体阳性率。采用Neighbor-Joining方法构建遗传进化树,分析不同地域不同蜱种来源贝氏柯克斯体的遗传进化关系。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收集的蜱种主要包括日本血蜱(n=102)、全沟硬蜱(n=97)、森林革蜱(n=150)以及嗜群血蜱(n=112)。其中,日本血蜱的贝氏柯克斯体感染率高达12%,嗜群血蜱的贝氏柯克斯体感染率为6%,而全沟硬蜱及森林革蜱的贝氏柯克斯体感染率均为4%。基于16S rRNA序列分析表明,贝氏柯克斯体是一类高度保守的病原,不同地方株之间序列差异不显著。且贝氏柯克斯体与多个变形菌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特别是G-变形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有一支分化为贝氏柯克斯体,另外一支依然保持了G-变形菌的分子特征。基于上述分析,贝氏柯克斯体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可在多种蜱体内广泛存在,但其感染率略有不同。该病原的存在会给当地家畜及人的活动造成潜在的危害,为该病原的防控提出了挑战。因此,加强当地家畜饲养管理将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杀蜱也是防控Q热病原极其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硬蜱是本地区除痒螨外对羊危害最严重的体外寄生虫。为了摸清本地山羊体表硬蜱的寄生情况,进行有效的防治,我们连续两年对某分场及附近养羊专业户饲养的山羊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离体蜱药效试验和临床杀蜱试验。(一)硬蜱寄生请况调查1.调查方法:参考吴克强等的方法,将羊体分为耳部、头部、肩颈部、腰部和尾臀部6个区域。在4~9月期间,于每月的5、15、25日分3次摘取每个区域的全部蜱,记录每个区域寄生蜱的密度。将采摘的蜱编号登记,视饱血情况放置12~24小时后,常规固定鉴定。  相似文献   

6.
鼠螨是常见的小鼠体外寄生虫,不仅影响小鼠的健康,而且影响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笔者自拟中药灭螨净进行对鼠螨的杀灭试验,获得良好的效果。1 材料自拟灭螨净,由百部、蛇床子等组成,所用药材购自甘肃省药材公司;一见灵,主要成分为硫代硫酸钠、三氯已基磷酸酯等,由甘肃省中医科学研究院实验动物研究室提供。试验小鼠为本院动物室普通级KM种小鼠(雌雄各半),选取50只鼠螨阳性者用于本试验。2 方法将试验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第1组为灭螨净大剂量组,将灭螨净煎剂按1∶4稀释(平均每只鼠需用生药0.50g)后药浴;第2组为灭螨净中剂…  相似文献   

7.
实验室条件下长角血蜱甘肃株孤雌生殖种群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我国北方长角血蜱甘肃株孤雌生殖种群的生活史进行了首次观察。研究发现,行孤雌生殖的长角血蜱为三宿主蜱;在兔体完成1个世代共需106~154 d,饥饿期的幼蜱、若蜱与两性生殖的饥饿幼蜱、若蜱体重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饱血体重与两性生殖的长角血蜱种群饱血体重差异极显著(P<0.01);雌蜱饱血体重可达吸血前的108.46±19.72倍,与两性生殖的种群饱血体重差异亦极显著(P<0.01)。雌蜱产卵量与饱食体重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897 0(P<0.01);生殖效率指数REI=6.76,生殖适合度指数RFI=6.29;蜱发育时间在不同季节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采用布旗法与家畜体表捕捉法 ,在甘肃省 6个不同地理区划内的部分县、市、区采集硬蜱标本 ,共发现了 2 0种硬蜱 :河西走廊有草原革蜱 (Dermacentornuttalli)、银盾革蜱 (D .niveus)、亚洲璃眼蜱 (Hyalommaasiaticumasiaticum)、麻点璃眼蜱 (H .rufipes)、小亚璃眼蜱 (H .anatolicum )、亚东璃眼蜱 (H .asiaticum ) ;河西走廊南山地有草原革蜱、嗜驼璃眼蜱 (H .dromedarri)、小亚璃眼蜱、亚东璃眼蜱 ;河西荒漠高原有草原革蜱和残缘璃眼蜱 (H .detritum ) ;中部黄土高原有草原革蜱、森林革蜱 (D .silvarum )、日本血蜱 (H .japonica)、长角血蜱 (H .longicornis)、青海血蜱 (H .ginghaiensis)、卵形硬蜱 (Ixodesovatus) ;陇南山地有草原革蜱、长角血蜱、刻点血蜱 (H .puncta ta)、卵形硬蜱、全沟硬蜱 (I .persulcatus)、血红扇头蜱 (Rhipicephalussanguineus)、微小牛蜱(Boophilusmicroplus) ;甘南山地山原地区有草原革蜱、草原硬蜱 (I .crenulatus)、全沟硬蜱、钝跗硬蜱 (I .pomerantzevi)、青海血蜱、草原血蜱 (H .verticalis)。草原革蜱分布于甘肃省 6个地理区划 ,其他 19种硬蜱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从蜱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宿主免疫球蛋白-G(IgG)在蜱体内的代谢过程、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IGBP)的发现及其在具尾扇头蜱中的功能等方面阐述了IGBP与抗蜱免疫的关系.认为抗蜱疫苗的成功策略或许是"二次联合疫苗",而IGBP是该策略的关键成分之一.阻断蜱IgG分泌系统的功能和目标关键成分的分泌能快速杀死蜱,因而,利用IGBP研制联合抗蜱疫苗的策略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分别属于扇头蜱属、牛蜱属、血蜱属、革蜱属和璃眼蜱属的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 haemaphysaloides)、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西藏血蜱(Haemaphysalis tibetensis)、微形血蜱(H.wellingtoni)、青海血蜱(H.qinghaiensis)、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银盾革蜱(D.niveus)、麻点璃眼蜱(Hyalomma ruf-ipes)、亚东璃眼蜱(H.asiaticum)等9种硬蜱成虫的哈氏器。在这5个属间,哈氏器在囊孔形状、前窝的形状和深浅、感毛的数目、孔毛的位置和形状及长短、锥毛的位置、基盘的数目、远端毛的数目和位置上存在着区别。在同一属内,哈氏器结构也存在着区别。西藏血蜱、微形血蜱、青海血蜱的哈氏器在前窝形状、孔毛的长短和形状以及位置、锥毛的位置、远端毛的位置和数目上存在着区别。草原革蜱和银盾革蜱的哈氏器在前窝形状和深浅上存在着区别。麻点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的哈氏器在锥毛的位置上存在着区别。  相似文献   

11.
牛巴贝斯虫(Babesia bovis)是一种寄生于红细胞内的小型血孢子虫,有较强的致病性。其传播媒介主要是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有矩牛蜱(B.calcaratus)、蓖子硬蜱(Ixodes ricinus)、全沟硬蜱(I.persulca-tus)、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 haemaphy-saloides)、囊形扇头蜱(R.bursa)等。牛巴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卢氏县地处予西伏牛山区,为我省养牛数量较多的县之一。牛焦虫病从1966年确诊以来,病型不断变化。1981年以前,当地以双芽焦虫,环形泰勒焦虫发病率较高,1982年以后,瑟氏泰勒焦虫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特别是今年,该病约占焦虫发病率的90%以上,虽然临床症状比较轻,但由于病程长,患畜机体消瘦,犊牛生长发育受阻,在经济上造成的损失是比较大的。 (一)对卢氏县瑟氏泰勒焦虫传播者的初步看法 据文献记载,苏联瑟氏泰勒焦虫病的传播者是二棘盲蜱,国内材料报道瑟氏泰勒焦虫病的传播者有长角血蜱和二棘盲蜱。河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1981年组织河南省畜禽寄生虫普查时对卢氏县蜱种类的鉴定为:长角血蜱、残缘璃眼蜱和微小牛蜱。我们从临床检验结果来看,瑟氏泰勒焦虫和双芽焦虫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3.
禽皮膜螨 (Laminosioptescysticola) ,又称住囊鸡雏螨 ,属皮膜螨科、皮膜螨属 ,为一种内寄生螨 ,成虫主要寄生于禽的大腿内侧、胸部、颈部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以及气囊、肺等部位。 2 0 0 1年 4月 30日 ,保定动物园的 1只雄性黑鹳 (Ciconianigra)死亡 ,在其皮下结缔组织中发现一种螨 ,经鉴定为禽皮膜螨。1 发病情况该鹳死亡前表现活动减少 ,精神略显沉郁 ,食欲差 ,死亡当日上午见其长时间卧于笼舍一角。2 剖检变化鹳体消瘦 ,胸肌部分萎缩 ,胸骨显露 ,皮下和腹腔内脂肪消失。双腿内侧皮下及胸、腹部皮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亚东璃眼蜱(H.asiaticum)、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森林革蜱(D.silvarum)成虫的多孔区、哈氏器、气门板在扫描电镜下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比较。这4种硬蜱多孔区的刚毛的数目、分布位置存在着种或属间的差异:残缘璃眼蜱刚毛数目为3根,亚东璃眼蜱为2根,两种革蜱均为1根,且同一蜱左右孔区的刚毛分布基本对称。进一步证实了硬蜱哈氏器的分类学意义,并补充了亚东璃眼蜱的哈氏器结构。4种硬蜱气门板的构造大体相似。观察结果表明,硬蜱多孔区的超微结构可能同样具有分类学特征,可做为种类鉴定的参考根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对甘肃省张家川县绵羊蜱媒血液原虫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 ,绵羊体表寄生蜱类 5种 ,即青海血蜱 (Haemaphysalisqinghaiensis)、长角血蜱 (H .longicornis)、革蜱 (Dermacentorspp .)、草原革蜱 (D .nuttalli)和微小牛蜱 (Boophilusmicroplus) ,其中青海血蜱为传播媒介优势种。绵羊泰勒虫 (Theileriaovis)感染率为 6 2 .2 % ,无形体 (Anaplasmaovis)感染率为 16 .7% ,且有双重感染的病例。体表喷洒药物灭蜱试验表明 ,5 0mg/L倍特对蜱类的半数致死时间 (LT50 )为 4 .91h ,用药后 3d体表残留活蜱数为 3.4± 2 .2只 ,14d后再次染蜱数为 4 9.7± 12 .0只 ,羊只血液原虫病感染率由38.1%降至 8.8% (P <0 .0 1) ,红细胞染虫率由 11.6 %± 6 .9%降至 5 .4 %± 2 .1% (P >0 .0 1)。  相似文献   

16.
巨蜥盲花蜱(Aponomma lucasi)亦称虏氏盲花蜱,隶属于硬蜱科(Ixodidae)盲花蜱属(Aponomma),主要寄生于圆鼻巨蜥(Varanussalvator),有时也寄生在其他爬虫类。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印度支那一些国家;国内仅在云南、广东、贵州等地发现。作者从蟒蛇(Pythonmolurus bivittatus)体表采集到大量巨蜥盲花蜱,在国内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青海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1978)和王奉先等(1980)先后报告青海血蜱(Haemaphysalis qinghainesis)是青海一些地区羊泰勒焦虫病的传播媒介蜱,随后甘肃省甘南、兰州地区和临洮县羊泰勒焦虫病流行区的传播媒介蜱亦认为是青海血蜱。有的报告认为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是疑似传播者。关于此两种蜱的生活习性,也有人作过研究。 在宁夏南部泾源、隆德两县羊泰勒焦虫病流行地区,青海血蜱大量分布;此外,疫区内侵袭羊的蜱尚有森林革蜱,在草场和羊体上出现的数量远不如前者众多。为确定宁夏疫区内  相似文献   

18.
从蜱类毒素的类型、功能、演化和来源以及蜱中毒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具体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及我国的滞后现状,旨在为深入研究蜱类毒素的功能及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森林革蜱Septin-2基因的结构、表达特征及生物学功能,通过对Septin-2基因进行克隆、原核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RT-qPCR方法检测该基因在森林革蜱不同发育时期以及不同组织间的表达丰度。结果显示,本实验室培养的森林革蜱庆阳株Septin-2基因中最大编码区为1 281 bp,可编码大小为426 aa的蛋白,主要功能区基因大小为868 bp,与森林革蜱陕西株(KAH7952853,XP_037569269)的同一性最高,高达100%;森林革蜱Septin-2在卵巢中的表达丰度最高,且蜱饱血后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饥饿状态的蜱,Septin-2基因能够表达37 ku的重组蛋白,并能被家兔抗森林革蜱血清识别。上述研究表明,Septin-2基因在蜱饱血及卵巢的发育过程中均表达。  相似文献   

20.
蜱及其传播的疾病是倍受全球医学界和兽医学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蜱的直接感染和其传播的疾病常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解决多年来只依赖化学药物防治蜱及其传播的疾病所造成的抗药性及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许多科学家一直为蜱的免疫学防制孜孜以求。蜱的免疫学防制主要是开发抗蜱疫苗 ,而在疫苗开发的各个环节中 ,功能性抗原的选择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 抗蜱免疫的机理蜱 宿主 病原间存在着复杂的免疫反应。其一 ,蜱及其传播的病原体对宿主的免疫。蜱通常主要通过绕行、偏离或者抑制等手段来支配宿主的免疫防御系统。由蜱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