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30余年来,台湾的政治、文化出现明显的本土化、台湾化趋势,如何理解这种趋势及其变化的底流成为两岸学术界共同面临的课题。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萧阿勤教授的新著《回归现实——台湾1970年代的战后世代与文化政治变迁》一书,是近年以来台湾出版的探讨这一时期台湾政治、文化变迁的重要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2.
关于台湾地区政治转型的原因,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结构功能主义的方法论,侧重探讨台湾经济和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变迁的相关性。认为台湾政治转型是基于与其政治系统相关或相互依存的结构条件发生变动所致。二是从政治行为过程的角度出发,主张台湾政治自由化的发生是执政集团与反对阵营在激烈冲突后制度性妥协的结果,着眼于考察国民党与反对势力策略互动的政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政治文化的特征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政治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了农村政治结构的合理化,推动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了农民政治参与水平.然而,在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农村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胶着在一起,滞后于农村政治制度的发展.因此,要加快农村政治文化创新,提高农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为农村政治制度变迁提供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4.
“族群”这一名词是划分当代台湾社会群体的重要概念,而台湾学术界所谓的“族群”概念的真正义涵应该是指政治社会学中的“社群”概念,本文的“族群”概念所指涉的实际上就是“社群”。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台湾形成了以汉族与原住民、福佬人与客家人、以及本省人与外省人三对矛盾关系为主轴的族群政治,成为影响当代台湾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其中,客家人作为台湾汉人和本省人的一部分,人口大约有400万人,约占台湾人口总数的15%,是仅次于福佬人的第二大族群。在台湾地区政治文化结构中,客家人的政治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亚文化结构。在汉人与原住民这对矛盾关系中,客家人对原住民的态度倾向有别于其他汉族族群,因为客家人和原住民有着同样的“弱势族群”认知。在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关系中,客家人与外省人的矛盾关系也不如福佬人与外省人的矛盾关系那样尖锐;在客家人与福佬人这对关系里,客家人更是以对抗性的族群面貌存在,在过去几百年中,客家人与福佬人形成了一种难以化解的矛盾情结。根据比较政治学理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是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本文拟从这三个不同层面,结合相关的族群理论,对客家族群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对台湾政局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李登辉时代台湾政治文化变迁初探刘国深一、理论与分析框架1993年6月22~25日,台湾《中国时报》连续刊载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一亨廷顿的文章:全球文化冲突的时代来临了?文中指出:“文化与文化的冲突会主导未来的全球政治,而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断层线,舍是...  相似文献   

6.
台湾民意的结构化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经过历史因素的沉淀、现实长期的互动。已形成了主要以地域性、情感性以及传统社会关系的集合分化为基础的结构模式,且具有一定稳定性和一致性,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结构。本文回溯台湾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变迁历程,寻找台湾民意结构分合的支点,在社会影响与顺从、议题设定、媒体倚赖等理论的视阈里分析台湾民意结构是怎样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再生产的,分析了影响民意结构化生成及再生产的因素。从民意在民主政治的重要性角度看,这可作为理解和前瞻台湾未来政局的一个重要起点与视角,也可作为深入了解台湾社会现实与民意本质及趋势的出发点,对今后推动“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策略,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台湾的政治生态在从威权体制转型为政党政治过程中,党外势力与民进党为了与传统国民党争夺执政权,扩充其民意基础,强化省籍族群间区隔乃至对立;国民党则因内部的派系斗争或外在的舆论压力也适时打起“族群”牌,结果导致在台湾社会中省籍族群问题,每到公职选举或政治敏感时期就会骤然凸显,成为影响政局发展的重要变数。台湾的族群政治在党外势力和民进党反对国民党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一些与世界上其他地区族群政治显著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80年代台湾政治文化与台湾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台湾政治文化与台湾散文徐学(一)80年代以来,台湾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解严、解禁,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促使台湾政治文化不断更新。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作家也生活在一定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他们在这种环境中学习、领略或者继承着代表一定...  相似文献   

9.
于建嵘 《南风窗》2007,(20):67-68
研究中国社会的进步,离开政治分析是不行的。政治发展是现代化过程中社会政治系统的变迁,是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条件。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近20年来,中国政治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的变化,俄罗斯的政治文化形态也发生了根本改变。不同社会集团对于政治体系和社会发展提出的各种政治理念及其价值取向,构成了俄罗斯转型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转型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则直接影响着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基本走向。研究和了解俄罗斯转型政治文化发展变化的基本态势与价值取向,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当代俄罗斯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行为的主要方面,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往往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民主化的标志,然而过度的政治参与往往也是过度政治动员的结果。台湾社会的政治参与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政治转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参与随着选举活动的增加而不断扩张和深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社会陷入高度政治参与的时期,这与台湾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严重对立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农业、传统产业与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南台湾经济结构与以闽南人、农民、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南台湾社会结构(南台湾以浊水溪为界,包括高雄市、台南市、屏东县、嘉义县、嘉义市、云林县),对南台湾“蓝弱绿强”政治结构与政治生态、对重大选举、对台湾当局的执政决策、对南台湾与大陆的互动及两岸关系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近30年内,俄罗斯经历了非常重大的政治变迁,从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到实行相对自由的政党制度;从行政与立法权的分离和制衡,到联邦制框架下的地方分权;从对社会主义阵营的严格控制,到允许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获得真正的主权独立。就其政治变迁的方向和结果而言,俄罗斯的政治变迁既是最彻底的但又是最保守的;若以西方化与本土化之间的较量,或称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冲突为变迁主线的话,在两极之间摇摆是其基本特征,也是俄罗斯的历史宿命。  相似文献   

14.
张和清 《南风窗》2010,(5):50-50
台湾共同购买运动轨迹清晰地显示出这场另类民主运动既是女性的生活政治,也是妈妈们十年磨一剑的日常生活化的社会运动。在这个去政治化的时代,台湾主妇联盟生活消费合作社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开启了民主政治的新形式——"妈妈的另类民主"。  相似文献   

15.
张顺 《台湾研究》2015,(2):69-77
2013年"白衫军运动"以后,台湾青年世代一反过去政治冷漠的常态,大规模参与"反核四"、"反服贸"、"巢运"等社会运动以及选举活动。本文以政治学的政治参与理论为模型,系统论述台湾青年世代政治参与的以往特点与近几年表现出的新动向,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变迁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并评估其新动向将对台湾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两岸关系产生哪些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现代韩国政治文化具有臣民型和参与型的复合型特征,具体表现为权威主义、宗派主义、地域主义、人物中心主义扣市民性五个方面.影响韩国政治文化形成与变迁的因素有历史发展、地缘、国际关系、社会变动以及政治体制等.随着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迅速发展,现代韩国政治文化也逐渐由臣民型和参与型的复合型特征向民主的参与型政治文化转型,在确立新的民主意识和价值体系并巩固和促进韩国民主主义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台湾统"独"冲突导致了台湾选举民粹异化、党争泛滥、司法混乱、公共领域失范失序等问题。这一缺陷还极大地影响着台湾民主政治的效能,造成或加剧了台湾经济发展、社会整合、政治治理等方面的困境。可以说,统"独"争议从根本上制约台湾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台湾深陷"民主陷阱"之中。  相似文献   

18.
李鹏 《台湾研究》2006,(6):13-17
长期以来,民进党在台湾一直以所谓的“清廉”形象自居。随着岛内涉及到民进党当局的各种弊案不断爆出,陈水扁的主要亲信、家人、亲戚和民进党高官涉及弊案的消息层出不穷,引发台湾社会舆论的关注和政坛动荡,陈水扁和民进党在台湾的形象也因此跌人谷底。民进党何以在上台后短短6年多的时间里滋生如此严重的贪腐现象,本文将运用政治学相关理论,从政治文化中的体系文化、过程文化、政策文化三个面向,剖析民进党当局产生贪腐现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台湾政治型智库是台当局和各政党进行舆论生产和对外传播的重要主体。在舆论生产上,台湾政治型智库善于通过细化的议程设置和“旋转门”机制进行专业化的观点生产,通过多样化的项目和活动完成与政治人物和社会的双重互动。在对外传播中,台湾政治型智库善于利用其研究人员的欧美背景,通过国际化的传播手段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对自身生产出的舆论进行推广。本文将重点研究台湾政治型智库的舆论生产以及它们的对外传播路径,找寻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0.
三十年来的世界政治变迁——同一性与多样性并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30年世界政治的变迁,从新自由主义及其政策取向在主要发达国家独领风骚、社会主义国家反思自身发展模式开始,经过全球化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震荡,到各国重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并重新审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告一个段落,世界政治走完了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随着冷战结构的彻底破除、新自由主义一统天下局面的结束,全球性联系在向各国社会纵深发展,在促进世界政治向真正意义上的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世界政治同一性的增强。民主化潮流仍在前进,同一性与多样化并存,是当今世界政治的一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