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先 《瞭望》1986,(23)
海南岛,四季如春,阳光灿烂,山川奇绝。“七五”计划的第一个春天,这里更是生机盎然,朝气勃勃。 元旦,胡耀邦同志视察西沙时曾对海南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说,海南是我国唯一的湿热带宝地,除了发展热带种植业和加工业以及水产品的养殖、捕捞加工外,还要发展冬季旅游。春节期间,赵紫阳、胡启立、田纪云等同志视察海南时,又明确指示要把旅游  相似文献   

2.
高荣伟 《侨园》2012,(12):36-36
在南海争端中,完全没有争议的就是西沙群岛,西沙群岛的风光之美堪比"印度洋上人间最后的乐园"——岛国马尔代夫。今年6月的一天,我们"西沙旅游文化考察团"一行5人乘一架小型飞机,从三亚向南海飞去。"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闪耀着光芒,绿树银滩,风光如画……"这首在38年前曾红极一时的经典  相似文献   

3.
<正>西沙地处南海战略前沿、军事斗争前线。1982年8月,中央军委授予西沙中建岛守备部队"爱国爱岛天涯哨兵"荣誉称号。随着三沙市成立和981石油钻井平台架设,西沙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使命任务更加拓展。贯彻落实习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紧紧围绕"四个牢固立起来",打好政治工作主动仗,锻造"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队伍。坚定信念铸军魂习主席指出,军队归谁领  相似文献   

4.
在南海争端中,完全没有争议的就是西沙群岛,西沙群岛的风光之美堪比"印度洋上人间最后的乐园"——岛国马尔代夫. 今年6月的一天,我们"西沙旅游文化考察团" 一行5人乘一架小型飞机,从三亚向南海飞去. "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闪耀着光芒,绿树银滩,风光如画……"这首在38年前曾红极一时的经典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的旋律,霎那间在我耳畔回响. 还没有从昔日的旋律中回过神来,不经意间隔着舷窗向下望去,一串串翡翠般的珊瑚礁岛,宛如美丽的花环,悬浮于辽阔的海面上;一片片岛屿象朵朵星莲、颗颗珍珠,镶嵌于万顷碧波之中.天上翡翠落凡尘的仙境亦不过如此,让人惊叹天下还有这么美丽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王红 《瞭望》1995,(51)
11月中旬,由共青团中央、国家民委、全国青联、共青团海南省委联合组织的全国各族青年赴西沙慰问团,在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全国青联主席刘鹏团长的率领下,专程赴西沙慰问天涯哨兵.这一举动,旨在进一步增强全民族海洋国土观,激发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唤起人们对海洋资源的重视,表明全国人民对维护海洋权益保卫者的尊敬.  相似文献   

6.
就实质而言,社区旅游是以社区为基础的一种旅游发展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旅游与社区的结合".社区旅游对社区建设具有推动作用,表现在:发展社区旅游能健全社区组织、扩展社区服务、丰富社区文化、改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治安与壮大社区经济.加快发展社区旅游必须以社区特有的旅游资源为立足点;以服务游客为出发点;以社区居民参与为着力点;以促进社区发展为终极点.  相似文献   

7.
西沙军魂     
桌上堆放着许多 “西沙军人”照片,每当我的目光投向这些自己拍摄的作品,心灵就被撼动了……。 画面:一位年约50岁左右的军人,额头上刻有几道海浪般的皱纹。他是原西沙巡防区(后改为水警区)的副政委,现海口水警区政委刘维东同志。1973年10月,就是他带领28个兵,成为进驻西沙的第一批人民海军战士。照片背景:窗外新崛起的高楼,青翠碧绿的椰树,火红艳丽的凤凰花,而相机镜  相似文献   

8.
1994年的6月,我登上西沙永兴岛。就是这个1.45平方公里的小岛,却是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的“首府”。从北京来到这个数千公里之外的海岛,岛上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有一天,在岛上的一个制高点上我发现了一座碑。这是一座水泥铸的灰色的碑,高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碑的正面朝着大海,上书四个红漆大字“南海屏藩”,碑的反面写着:“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和“张君然立”。立碑时间是1946年11月24日。这是西沙岛上现存的年代最久远的一座碑,它不以政府党派、团体的名义树  相似文献   

9.
我登上“琼沙轮”向南沙进发。浪击船体,声似宏钟;日照穹庐,星辰闪烁。摇摆了500余海里的“水路”,相当于一千五六百公里陆路,船长才艰难地宣布“南沙到了”! 我不止一次去过西沙,觉得这南沙很有点像西沙。隐现沧海的珊瑚岛四周的翡翠绿,翡翠绿周边的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9,(12)
瑞士是一个山地国家,拥有得天独厚的滑雪资源和条件,冰雪旅游产业发达,滑雪运动普及,堪称"冰雪王国",对于冰雪旅游重要城市哈尔滨而言,有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近年来,哈尔滨以建设"国内冰雪旅游首选目的地""世界冰雪文化旅游名城"为目标,抓住北京冬奥会的机遇,发掘冰雪资源优势,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冰雪旅游蓬勃发展。结合瑞士滑雪旅游的发展经验,从政策支持、滑雪场建设、赛事培育、人才培养、品牌打造五个方面,提出了哈尔滨发展滑雪旅游、推动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白雪 《学理论》2014,(3):150-151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如何充分挖掘出旅游景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旅游景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投资管理者以经济目标为导向抱着功利主义思想,对旅游景观文化内涵挖掘重视程度不够,出现旅游景观标准化、文化内涵雷同化、景观组合程度低等问题,淡化了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造成旅游景观文化内涵的丧失或者庸俗化。因此新时期旅游景观发展关键在于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重塑,主要以景泰黄河石林为例,通过其厚重的人文、给力的美感两方面,谈其对旅游景观文化内涵重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晓勇  周阳 《学理论》2010,(15):61-62
国外对工业旅游的研究主要从工业遗产旅游、工业园区观光旅游两方面研究入手。国内对其研究主要从介绍国外工业旅游入手、旅游与工业旅游理论、方法的研究、工业旅游研究的内容、以空间范围来划分对工业旅游的研究这四个方面作了较为全面详细地介绍基础上,指出工业旅游作为营销手段对工业企业有着普遍的意义,明确工业旅游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张路伟 《学理论》2012,(32):85-86,97
从长春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和现代旅游市场要求出发,长春旅游的发展战略不能简单地复制其他旅游景区的竞争模式,而应该以旅游舒适化为核心实施发展战略,打造适合自我兼具特色的发展路径。长春旅游舒适化发展战略有三个方面:旅游营销舒适化、旅游服务舒适化和旅游资源舒适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是研究中国体育旅游这一特殊的人类文化行为的本质规律;分析我国体育旅游者、体育旅游目的地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等等相关要素之间的在文化学层面上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以研究体育旅游过程中的文化震惊和审美体验为中心内容,并且探索体育旅游文化的民族特色的学科。以娴熟的文化学表现元素来阐释体育旅游学的文化内涵,是建构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理论体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高校医学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特色旅游项目逐渐赢得了市场关注。以杭州师范大学下沙校区为例,分析了高校旅游资源、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医学旅游资源对高校自身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高校医学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杨杰 《学理论》2008,(12):70-71
当前,哈尔滨市旅游业呈现出产业化、国际化、市场化趋势,发展到了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要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为核心,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基础,以推进集约型发展为重点,以提高旅游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省特色旅游产业资源可持续开发要根据我省的资源特点,坚持深层次把握旅游资源的内涵,把握资源的主题特征,把握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要重点开发特色产品和文化内涵,打造多元的旅游产品结构,打造以旅游中心地为核心的空间优化结构等内容。形成以哈尔滨为核心旅游区域、形成放射状线路空间布局旅游开发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8.
TSA系统建立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民账户体系(SNA)是以国际上通行的概念、定义、分类和会计原则为基础的一套一致的、相容的和完整的宏观经济账户、资产负债表和表格。旅游卫星账户(TSA)体系是以93SNA基本思想为原则,以商品和服务的一般供求平衡为基本出发点,进一步科学地运用了投入—产出技术和复式记账原理,按旅游需求决定原则,从“目的性”和“使用”的角度集合旅游供给活动,阐明将旅游作为一种特殊产业的基本逻辑,提出了旅游特有产品的确认标准和旅游消费的产品因为“旅游”而有“同质性”的观点,对研究旅游业的社会经济影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宜章县是湖南省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区之一,基于该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应确立客源市场分级定位、旅游形象与旅游产品定位、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等开发策略。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旅游特区”;全面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观念;实施区域协作,优势互补;正确处理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立足保护,以旅促保;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招商量引资;建设和完善旅游接待设施;重视旅游开发、管理、服务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相似文献   

20.
杨春玲 《学理论》2011,(28):80-81
目前,东北亚各国积极开发冰雪旅游资源,发展冰雪旅游。哈尔滨冰雪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最早开展冰雪旅游的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首先分析了以中国、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东北亚国家冰雪旅游发展的现状;接着又从资源、产品、品牌、管理、环境、成长、创新等方面,分析哈尔滨冰雪旅游的竞争力;最后又着眼于东北亚区域,提出提高哈尔滨冰雪旅游竞争力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