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制改革必须理解市场的逻辑。市场经济体制是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经济体制,市场配置资源是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进行的。要发挥市场经济的功能,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安排。论文论述了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和与之相适应的中国改革。  相似文献   

2.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就是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相适应,建设健全和规范的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科学定位财政职能和范围,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深化预算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税制改革、财税部门机构改革等各项财税改革.要积极发挥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在建设法治政府和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建设法治中国新时期,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从严治党具有内在统一性,社会主义法治与从严治风具有价值契合与时代统一性。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抓作风建设,既要遵循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党性观念与法治理念的时代统一;更要用法治思维来分析作风建设常态化体制机制,注重作风建设工程、体制、具体制度与行为规范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还必须努力学会用法治方法抓作风建设,致力于作风建设模式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这将有助于建立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实现党的作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相似文献   

4.
官德,自古以来便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中国古代深厚的德治传统使得古代官德思想异常丰富,但受人治思想的影响,古代官德思想与现代民主法治相对立。新旧社会的转型使得古代官德被现代官德所替代,但由于人治思维依然存在,加之法律制度还不完善等原因,现代官德中的民主与法治内涵并没有真正体现,尤其当经济体制发生转变,官德失范现象更是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古代官德,理性地分析转型时期的官德失范现象,以便在法治文化下进行现代官德重塑。  相似文献   

5.
“法治”理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法治的含义,中西方学者有不同的解读,共同点是从不同角度重视法律制度。依法治国不等于法治,它只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手段,而非法治的目标。作为上层建筑的法治,必然存在着与之相适应的基础。现代法治的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政治基础是民主政体和权力制衡,制度基础是法制,观念基础是法律至上。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的培育是实现法治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 ,这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相适应的。市民社会是与市场经济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 ,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社会成员在生产和交往中形成的社会组织形式。根据马克思的观点 ,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政治国家 ,是法产生的基础。现代法治的实现 ,必须以市民社会为基础。在我国 ,要积极推进法治的进程 ,就要积极加强市民社会的培育 ,促进市民社会的成长 ,以构建法治实现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主要由主体制度、权利制度、行为制度和责任制度构成。与前三项制度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的法律责任制度建设是块短板。这一短板是市场经济法治实践中总体上责任不到位与个别情形责任过度并存,以及权力滥用与权利滥用得不到有效遏制的主要原因。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部门主导的立法体制和违宪责任的缺失。破解这一问题需要完善立法体制、提高立法层级、落实宪法责任以及科学配置责、权、利。  相似文献   

8.
人权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人权保障机制。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是人权的经济保障机制,法治是人权的政治保障机制,而浸蕴着现代法的精神、以个体本位为核心的文化则是人权的文化保障。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干部体制的改革经历了一个从革命性集团到现代官僚制的转型。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和原有政治体制的相对稳定使得中国的干部体制呈现了一种新旧体制共存的双重特征,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官僚制度。向现代官僚制的进一步转型有赖于市场经济的进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在党的领导下践行法治建设,推行现代法治理念。这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客观方面要健全法治教育体系,完善普法教育的机制,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建立良好的普法宣传平台,提高普法教育的效果,不仅要向全社会普及法律知识,而且在国家层面上要推行法治建设,建构国家治理方面的法治文化认同;主观方面要提高公民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注重宣传法治精神。健全社会主义普法教育体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和公民对法治的认知程度,加强普法教育,健全法治建设环境和制度,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轨时期,根据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护公民权利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中国新一届政府履行法定职能和依法行政,其重要之举是能够在遭遇突发事件或出现紧急状态时通过法治权威和强制力加强危机管理。它既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制度保证,又是中国新一届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2.
产权制度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素,以坚持依法、平等、全面等原则为核心,保护各类市场交易主体合法权益的产权法治,是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的重要要求和保障。构建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需要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产权法治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成绩基础上,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推进产权法治建设,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司法保护体制,全面履行法治政府职能,以更有力的法治举措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国传统"礼"的规范与"和"的精神的复古情怀和批判的继承.在分析了法治的内涵和中西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不同的法治观念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在当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按照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的理路进行,这样才能使社会的建构、制度的改革朝着现代法治和民主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4.
要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必须重视现代伦理精神,因为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现代伦理精神是指符合现代法治的要求,体现了蕴含责任的自由精神、社会整体和谐基础上的个体进取精神、与效率的统一的平等精神、与法治相统一的民主精神。现代伦理精神的形成既有赖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和民主政治的高度完善,又深刻地影响着它们.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以促进现代伦理精神的形成;同时又应该积极主动地培育和建构现代伦理精神,以推动现代法治国家的真正建立.  相似文献   

15.
法治城市建设的基本框架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城市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指在城市确立法律在城市社会调整体系中具有最高的地位,它实现了对城市社会关系基本领域的全面控制和调整,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市民法治意识的培养是城市法治建设的主观精神基础,城市法律制度是城市法治化的制度基础,而法律的高效益实现是城市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协商民主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形式,广泛地存在于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安排和政治系统的运行过程之中。协商民主在中国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民主法治领域的协商民主、人民政协领域的协商民主和公共治理领域的协商民主。对协商民主的内涵、特征进行梳理,探讨协商民主在中国存在的社会基础及其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政党制度和人民政协的完善和发展,有利于不断提高政治协商水平。  相似文献   

17.
法治政府建设应遵从法治主义的基本要求,体现法治政府的主要面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法治政府建设的中国进路,实现了从被动回应型向主动改良型的理念转型,展示了法治后发国家在现代化模式之中的务实选择。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行政权力构造体制、行政权力运行体制、行政权力监督体制、行政权力的规范体系,在取得较为辉煌的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问题亟待完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经验表明,我国现行的法治政府建设路径符合我国的基本状况,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和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法治建设的中国探索,从传统现代化模式中开辟出一个具有中国主体性的法治之道,将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现代转型,并为世界的多元现代性方案提供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前提是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解决好市场经济与法律的关系 ,使之规范化、法制化。法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法律建设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同步发展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的临近 ,形成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 ,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从人治转向法治  相似文献   

19.
机会主义、理性和法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文化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法治转折 ,这一历史性的转折将重构中国文化的体制与灵魂。本文通过对机会主义的比较文化学考察 ,认为机会主义是传统文化镌刻在国人心灵深处的潜意识结构和制度结构 ,是中国实现法治的基本障碍 ,并提出克服机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在于树立起理性的思维态度 ,只有在理性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现代法治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法治"经济又是"德治"经济,企业在推进"德治"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