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吨·一克     
一位学化学的大学生评汪曾祺先生的小说《七里茶坊》,说:“你写的那些人,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支柱。”汪先生深感欣慰,认为“这一句话比许多长篇大论的评论说得更深刻,更准确。” 知音难得。爱读汪先生的小说、散文者成群,知音却委实不少。如牛宪纲先生即以《如橄榄果的小说》为题,品味汪先生作  相似文献   

2.
和何满子进行论争的樊建川先生《论张贤亮和马克思谁更值得维护》一文,开章点题,说“这个问题是何满子先生在《对艺术和人生的庄严感》中提出的”。据他说,何满子说张贤亮“轻薄”,“理由是”张贤亮“让马克思分担小说人物性无能的恼恨”。“为此写的几篇稿子都被刊物退回了,因此提问。” 我怀疑樊先生的这个说法。找了何满子那篇  相似文献   

3.
一次到朋友家串门,碰见一位来北京考声乐的姑娘。姑娘说;她特别喜欢《海上女民兵》这支70年代的歌。朋友指着满脸络腮胡子的我说,这位就是曲作者。姑娘傻眼了,妈呀,这么不是整个一个“兵”吗! 她太不了解我们军人。除了西藏,我到过全国30个省区,为军人演出和采风,云南还去过3次呢!我了解军人,在那整齐划一的着装  相似文献   

4.
一位素不相识的《瞭望》读者不知从哪里打听到了我的地址,从辽远的东北来了封信,说读了《对艺术和人生的庄严感》那篇“独白”,里面提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那篇“小说的倾向我不想在此评说”,要求道:“是不是可以评说一下呢,我们这里很多人读过这篇小说。”千里迢迢,盛情难却,就来评说评说吧。只是,这篇“独白”就变成“对答”了。  相似文献   

5.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下发后,在全国普遍掀起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热潮,并且取得了初步效果。如何把这个教育长期坚持下去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总结基层单位的经验,笔者感到在教育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说”和“做”的关系。“说”,是指对方针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在思想理论上进行灌输;“说”,是思想教育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它永远不会过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晓之以理,讲明爱国的道理;要述之以事,讲国情国事、省情省事、厂情厂事;这些都离不开“说”。在当前存在不太重视政治理论学习、说话办事凭感觉的不良倾向的情况下,加  相似文献   

6.
七贤之一的刘伶,《晋书》本传说他“未尝措意文翰,唯著《酒德颂》一篇。”这话说得太过,因为至少直到今天,我们还能读到他另一篇作品——《北芒客舍》诗,但他留下的作品实也少得可怜。 刘伶,字伯伦,他的父亲,曾在司马昭手下当过官,很得宠幸,不过死得很早,不曾使刘伶得到荫庇。刘伶的个子不高,长得又丑,在那重视容貌风姿的时代,当然又成了刘伶的弱项。不过,最为不合时宜的是,司马氏正倡导懦学,而刘伶却倾  相似文献   

7.
平白 《瞭望》1998,(47)
“公”这个字太伟大了。古人说:“兼覆无私谓之公”(《新书·道术》),是几千年来人们推崇的极高的道德标准。后来人们把为官掌权的人所办之事叫“办公”,可见为官者责任的神圣。不过,这“公”真办好了,办得叫老百姓满意,并不容易,有些当官的,天天说“办公”,其...  相似文献   

8.
柏园 《瞭望》1996,(18)
出版者介绍说,这部书包容了作者“半个多世纪以来散文创作的基本面貌”,一点也不错。散文写得如此平淡,如此隽永,还带着几分幽默,却不知不觉中道出了使人掩卷沉思的哲理。作者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是活生生的,太可爱了。写她的父亲(杨荫杭),一个正直的学人,一个爱国的士绅,多么可爱可亲的一个老头啊!写她的 才华横溢而又过早离开这个世界的妹妹(杨必),读后不能不唏嘘者再。写她那“有名的”姑母(扬荫榆),有点顽固,却那么顽强,在日寇侵占苏州时“骂敌遇害”,令人起敬。至于写她的亲人钱钟书与《围城》的文章,则尽人皆知,无需多说了。 尤其使人动情的,我以为是写“文化大革命” 的几篇;比如《干  相似文献   

9.
听了“抓斗大王”包起帆的报告,人们由衷地赞叹:“了不起,了不起!”那么下文呢?那可就五花八门了。有的说,包起帆聪明过人,咱这脑袋学不了;有的说,包起帆运气好,咱可碰不上这样的机遇;还有人说,抓典型嘛,如果大家都一样,那不脚碰脚了……我们从这些议论里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事迹感人,先进难学。 这里有一个向先进人物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学包起帆,  相似文献   

10.
黄飞立  文靖 《各界》2011,(4):76-78
1956年,音乐学院正在准备《奥涅金》的演出,排练很紧张,忽然有一天吕骥对我说:“是不是我们也成立一个合唱指挥系?”那当然好了。他说:“那你就去筹划吧。”那时候我是管弦系主任,作曲系的和声课还在上,事情很多,所以也来不及多想。过了几日,有一天晚上开会回来,吕骥和我一起上楼,说:“怎么样,  相似文献   

11.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谈到“知”。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了解、理解之意。综合起来,孔子的“理解观”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克己知人。孔子一贯主张克制自己。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怒,不也是君子的品德吗?不仅如此,孔子还主张积极地去理解别人。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  相似文献   

12.
李贽与西学     
李贽晚年阐说《诗》义、发挥《学》《庸》、精研《易》理,似可看作是对利玛窦以基督教义来“合儒、补儒、超儒”的回应;他以华夏民族为天神之子,是对罗明坚宣扬的“圣灵降孕而生耶稣说”的回应,亦似可看作力图使基督教信仰中国化的最初尝试;以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之义来批评各种求媚于鬼神的迷信活动和假道学的大言诓人,畅论不可谓祭天为祭理,亦不可谓祭气,是对利玛窦学说的发挥;其《明灯道古录》着力表彰与基督教哲学最近似的墨子学说,似乎也有寻求与西学的会通、使基督教信仰中国化的意味;其最后一部重要著作《九正易因》,从“万物统以乾元”推出“人人各正一乾之元”,因而“各具有是首出庶物之资”,更展示了一种以哲学代宗教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我们”辨     
不久以前我在《杂文报》上发了一篇《前后左右辨》,其中说了一个意思,即主要是防止“左”,说“我们已经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做了不少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再不能做这样的事了。很快收到一位比我年长的读者来信,引了“我们已经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做了不少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这句话,在“我们”两字上加了着重点,然后说:“读不懂。‘我们’是谁?如施蛰老所说,匹夫手上无权,他负得起天下兴亡这个责任吗?”  相似文献   

14.
叶朗 《民主》2006,(5):37-40
前几年我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就叫《说不完的<红楼梦>》。我在那篇短文中说,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我们一般称之为“意蕴”,而不称之为“意义”。“意义”(理论作品的内容)是确定的,因而是有限的。“意蕴”则带有某种程度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意义”必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成语,每以蕴含其中的睿智与幽默启迪世人。但对它的理解,有时也不能太死心眼。“投鼠忌器”这句成语,从字面看,是说对于依傍在器物旁边的老鼠,既要打,又切忌伤了那“器”。哪位若认死理硬“抬扛”,一定会说:这不太难为了投手吗?再说,老鼠纵然狡黠,谁又见过它会以某种器物为屏障,来逃避人们的打击呢? 其实明眼人知道,“投鼠忌器”  相似文献   

16.
“崩溃论”、“威胁论”、“奇迹论”、“世纪论”、“机遇论”……中国人可从外部的评价中更好地认识自己“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屏幕,外人在这个屏幕上放映着他们的希望和恐惧。”美国学者大卫·兰普顿1998年在《外交政策》上说的这句话,在本世纪头几年里被演绎得更加淋漓尽致。2001年,由美国华裔律师章家敦那本《中国即将崩溃》  相似文献   

17.
庄王葬马     
《史记·滑稽列传》中有一段优孟讽谏楚庄王葬马的故事,说是楚庄王有一匹心爱的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结果这匹马因为喂得太肥,给喂死了。庄王非常伤痛,欲以“棺椁大夫礼”为死马举办丧事。左右力谏,庄王不听,以至动怒,下令:“有谁敢再谏阻葬马的事,处以死罪!”优孟听知此事,进得殿来,仰面大哭。庄王诧异,问其缘故,优孟答道:“这是大王您最喜爱的马呀!我们楚国堂堂大国,什么排场摆不出来呢?而大王只以大夫的丧礼来葬马,太寒酸了!我看应以国君的丧礼来安葬它。”庄王问:“那该怎么办呢?”优孟说:“应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调动大批士卒修坟,征用大批百姓负土。送葬时,让齐国、赵国的使节陪列于前,韩国、魏国的使节翼随于后,再给它造起祠庙,祀以太牢  相似文献   

18.
卜束 《瞭望》1991,(37)
清代袁枚说:“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以领之,方能中鹄。”他谈的是学、才、识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治学的纲领。但对我这个乐于旁搜杂学的人来说,虽知而难行,因为我心目中原本没有“鹄”。 近来却忽然有了一个“鹄”,这就是“观念更新”之说。 语言是观念的载体。语言也罢,观念也罢,总得随  相似文献   

19.
《瞭望》1984,(18)
《猫不理杂记》这个名字,是照着天津包子“狗不理”来的。后来,朋友说那招牌不过是沿用老板的乳名而已,并无多少深意,好象颇为我扫兴。原来不怎么有意思,后来又有点意思的事倒是常有的,时空变化赋予了它新的光彩。“狗不理”包子就是一例。我这个《猫不理杂记》的名字,只是图个好玩。作为猫来说,“理”的只是区区几只老鼠,再奢侈一点,不过一碟猫鱼。论德行,跟“狗不理”包子铺可就差远了。  相似文献   

20.
环球侨讯     
《侨园》2007,(2)
在外国居住久了,侨胞都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申请加入住在国国籍还是保留中国国籍而申请永久居住权。在日本,加入日本国籍叫作“归化”。据说这个词语原意是指一个人因为被某国君主的功德所感化,甘愿为其子民。这个词虽然到了现代,由于其有以日本为中心的意思,已经被“国籍取得”所代替,但是,日本的法务省还在沿用这一词汇。这也让很多在日侨胞有些抵触,而不太愿意选择“归化”。中国人不愿意申请日本国籍,除了人们对“归化”这个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