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4 毫秒
1.
本文从青少年社会化人格的塑造的实际出发,透析以社会交往为代表的环境因素的独特影响.就青少年社会交往的特征和青少年社会化人格对社会交往的依赖性做深入分析,从而探讨青少年社会化人格塑造的有效路径和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2.
包蓉  包罗 《青年论坛》2010,(4):24-27
青少年犯罪行刑社会化,是通过行刑机构努力改善内在环境,增强青少年犯的改造主动性,同时发动一切社会积极力量参与,塑造他们的正常人格,促使其复归社会的一系列过程和手段。青少年犯罪行刑社会化符合对青少年犯罪人从轻处罚的国际司法发展趋势,司法机关应坚决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通过其家庭与社会各界的参与、合作,提倡人性化的行刑手段,使其早日回归社会,促成整个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人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探讨创造性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入手,分析了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基本内容,并就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大学生健全的创造性人格提出了四点建设性的对策:创建富有特色、现代化的高校优良校风,促使教育在社会化和个性化间保持张力,充分发挥创造型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引导大学生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4.
青年人格社会化的阻力朴雪涛,张爱邦个体从摇篮到墓地,始终处在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过程中。青年期的社会化,无论是作为“独立的阶段”,还是“连续的中介”,都是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环节。青年作为特殊的边缘群体,其特质是发展的可塑性,他们在与诸多外部因素的交互作...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已成为一把“双刃剑”。目前中国网民总数已超过3亿人,30岁以下的青年和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70%。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人格健康,阻碍了青少年情绪社会化的进程。网络依赖、网络性心理障碍可导致青少年的自杀行为。“自杀网站”成为青少年自杀帮凶,沉溺网吧、在线游戏可间接导致自杀。“网恋”有着重大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各方所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在对已有的青少年独生子女社会化研究文献进行简要综述中,发现目前已有的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抽样调查问卷的量化分析基础上,而很少有学者从社会化周期理论角度,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为此,本文以青少年独生子女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性别模糊、亲子关系紧张及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等问题为讨论视角,探讨从定性分析的角度(结合量化分析)拓展青少年独生子女社会化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网络色情犯罪缺陷人格表现为青少年不正确的需求结构、缺乏正确的社会规范意识以及缺乏自我调控能力.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时青少年网络色情缺陷人格生成都起到了一定作用,造成了青少年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两方面的缺失,从而造成社会化的障碍,没有将社会抵制网络色情主流价值观内化为指导自己行为选择的个体意识,对网络色情不能采取否定的态度.为此,我们应根据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网络人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以西方探寻青年健康人格成长的历程为例,阐述基础价值中的诸多要素对形成青年健康人格和帮助青年寻求幸福人生的意义.结合当代中国青年人格发展的现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青年塑造健康人格的基础价值构成,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对中国青年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考察共青团的微博微信,论述了共青团利用新媒体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现状,即应用社会化媒体策划主题活动,调动青少年参与的积极性;对青少年群体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给予及时回应、有效引导;把握青年呼声、回应青年诉求,建设"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组建共青团"网军"队伍;借助新媒体推出青少年典型等等。然后对共青团利用新媒体培育青少年价值观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反思,发现其社会化运作不足;共青团利用新媒体进行舆论引导时,角色定位错误;共青团主要依靠体制内动员,群众动员不足。最后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加强线上线下互动;二是以青年需求为本位;三是建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江苏省无锡市边缘青少年和普通青少年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边缘青少年的家庭状况和学校支持明显不及普通青少年。在社会交往、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害怕的事、兴趣爱好等四方面,两类青少年的状况有相似性,更有差异性,由此提出边缘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三个对策。  相似文献   

11.
张珍华  吴红伟 《前沿》2012,(17):197-198
教育家徐特立曾说:教育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定的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塑造青年学生完善人格,他们才能承担起历史、社会赋予的重任,这也是德育教育重中之重的任务.如何在教育中实施,本论文从重视历史时代人物介绍的角度,探讨了健全青年学生人格塑造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姜国峰 《前沿》2010,(15):22-24
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目的就是个体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互动关系中接受政治文化,形成政治态度,塑造政治人的实践过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营造出不同于以往的政治文化氛围,在全球性政治因素的影响下,青年人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都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冲击着原有的青年政治社会化成果,使青年政治社会化问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愈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认真研究优化青年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提高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水平,才能保证我国社会转型在稳定的秩序中顺利进行,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政治规范要求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使社会主义事业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3.
动态     
《中国青年研究》2003,(1):87-89
▲团中央2002-2003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指南”一、青少年研究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共青团、青年的研究;2、三代中央领导关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思想的研究;3、少年/青年及相关概念研究;4、少年/青年观研究;5、青少年专业学科建设研究;6、青少年研究方法论研究二、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1、青少年体质发展状况研究;2、青少年人格发展状况研究;3、青少年学校教育状况研究;4、青少年人口素质研究,5、青年人力资源状况研究;6、青年价值理念/社会心理发展研究;7、青少年社…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来都为人类社会铸就了一柄双刃剑,互联网也不例外。互联网的勃兴将为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夯实其政治社会化的基础,培养其政治理性,促进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良性发展。但是,如果不加以适当引导,互联网也会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造成诸多消极影响。研究互联网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工作,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政治人格,也有助于全面推进我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流行文化视域下的青少年政治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颖 《青年探索》2005,(2):7-10
青少年流行文化是对青少年具有特殊亲和力的亚文化形态,它构成了当代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特殊文化背景。流行文化的影响流动于政治社会化的基本过程之中,制约着社会教化的统一性和个体内化的积极性,微观上起作用于个体政治人格的成长,宏观上影响政治文化的传承。当代青少年流行文化特殊的存在方式、心理机制以及审美倾向和价值取向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制约作用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屈琦 《青年探索》2012,(1):70-74
闲散青少年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边缘青年群体。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中小城市,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尤为突出。闲散青少年群体的存在有着深刻的教育、经济、文化原因。预防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特别应注意提高闲散青少年的就业技能,促进其正常社会化。,  相似文献   

17.
当代青年在人格方面存在某些缺陷。新世纪对青年的人格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挖掘传统文化中孟子关于人格修养方面有关论述的精华 ,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有利于提高青年的综合素质 ,培养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8.
王水雄 《人民论坛》2023,(23):135-138
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离不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积极参与,需要特别注意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人格塑造。青年阶段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人格发展阶段,往往会让传统和新潮汇聚。由此,人类文明中一些新的萌芽可能会在青年群体中获得培育,并进一步发展壮大,与时俱进地推动人类文明演化进步。新时代新征程,理想的青年人格应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使命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更要具紧迫感和现实感,有意识地自律、自省、自我节制,稳健地迈向自我导向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加强对我国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研究,对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合格公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十年来国内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青少年政治社会化途径的积极作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及宏观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研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从生下来到成长为一个社会的合格成员,必然要经过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社会化过程当然包括道德社会化在内。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未成熟的社会成员——青年将遇到一系列的道德社会化课题,诸如人格的独立性要求、道德价值判断能力的发展、幸福观、苦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