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今年,北京人艺已走过第60个春秋。北京人艺是北京的一颗明珠,是话剧界的一块金字招牌。她是咱北京人的骄傲,是地地道道的北京老字号。如果不是从年轻时就酷爱话剧;如果不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向人艺学演《雷雨》,与舞美队打过交道;如果不是在"大跃进"年代人艺演员"下放"到我所在的基层单位辅导话剧如果没有这些,我可能就不会有收藏"北京人艺"的机缘。收藏人艺,就是收藏她的艺术  相似文献   

2.
<正>读柴静《三个故事:让我走进央视》一文,很令人感动。其中第一个故事,尤其让人回味:"我在从拉萨回北京的飞机上认识了她。她是江苏人,30年前援藏,为了治病,第一次出藏……她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她指了一下床角的箱子,说:‘要是我回不去,你帮我留着。’那是她30年里背着相机,走遍西藏,跟官员、喇嘛、汉人……交谈的笔录  相似文献   

3.
开往北京的44次列车马上就要启动了,我恋恋不舍地问麦尔燕:"你要点什么,我到北京给你买。"她温情脉脉地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你平安地回来比什么都要好。"语重心长的话儿,像小锤子敲击着我的胸膛。她那清纯而又美丽的大眼睛,似乎又放射出少女时代那种天真烂漫的光泽,她凝视着我,久久不语,突然从她那清彻明亮的大眼睛里滚出几滴清泉般的珠泪。这是最大的安慰和祝福,我满足了,情不自禁地扑过去紧紧地握着她那纤纤玉手,一股暖流  相似文献   

4.
正坐在老宅子前的叶广芩。王八丫丫、耗子丫丫,这是一个北京小女孩儿时的小名。淘气的小女孩儿后来成为作家叶广芩,如今已年近七旬。当年离京是撕心裂肺的痛"一个北京人被甩出去了,到现在我也没有北京户口,这个离心力由不得个人,由不得政府。"说到这些的时候,叶广芩没有一丝怨气,反倒是一脸的开心。但叶广芩依旧不愿意回想1968年那个夏天,她的妈妈卧病在床,不能到火车站送她离京。"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知青叶广芩和车窗外的北京告别,一站又一站,她来到了陕西西安。很多个夜晚,叶广芩在想象中从西安回到了北京,"但到了后来我知道我可能  相似文献   

5.
正我的少数民族亲戚叫阿木尔,她是蒙古族,是四师七十四团六连养殖区的职工,"民族团结一家亲"使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的老家在陕西,我是汉族人,2015年因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和边境团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工程",我从北京来到了七十四团工作。第一次见到我的蒙古族大姐阿木尔,我向她解释了民族团结一家亲政策并说明了将要和她家结为亲戚,她很高兴,对"民族团结一家亲"政策赞口不绝。她的丈夫也  相似文献   

6.
正研究历时逾年、参与群众百万的"北京精神"终于获得了明确的表述:"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字字珠玑、内涵灿烂,正如刘淇书记评价的:"凝练出北京这座伟大城市的灵魂,表述出她的精气神。"结合实际工作,我对基层党建工作如何践行"北京精神"得出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7.
就近送温暖     
前几年我一直在给山区孩子寄衣服和图书,分别是从北京寄往青海、云南和甘肃,算下来,邮费都够在当地买好多新书新衣服了,怎么想怎么觉得亏!后来我就改了方式,只捐给北京附近的贫困地区,如河北、河南、内蒙等,邮费稍微便宜些。再后来,干脆改成"对口支援"了——衣服送给我家的小时工,图书则让她带回农村老家,给她上中学的儿子。  相似文献   

8.
<正>职工说她是天山脚下的"梅莲";同事说她把别人的命看得比自己还"金贵";丈夫说她总是顾"大家"舍"小家";儿子说她:"你对别人的孩子比对我还好";她自己说:"我干工作不求轰轰烈烈,不求惊天动地,只求踏踏实实把工作干好。"这个"她"就是农七师2010年度敬业奉献模范、一三○团九连卫生员母新玲。  相似文献   

9.
<正>盘点北京的人艺舞台,朱琳的名字永远不会被遗忘,她代表了一代话剧人的艺术巅峰,在她的身上甚至可以看到中国话剧的历史。有人称她为人艺"第一青衣",还有人称她为"中国话剧皇后"。从14岁开始演戏,到年近90岁最后一次登上舞台,她创造了蔡文姬、鲁侍萍、刘凤仙、琳达等众多光彩照人的舞台艺术形象,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所热爱的舞台。2015年7月7日,这位"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在北京去世,  相似文献   

10.
《先锋队》2012,(1):4-7
她是我国唯一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曾先后13次见到过毛主席、周总理,周总理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专门宴请过她,邓小平称赞过她,江泽民称她"凤毛麟角",胡锦涛总书记叫她"申大姐",李鹏、朱基、薄一波、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到西沟看望过她。作为新中国妇女的代表,她到丹麦哥本哈根参加过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采访过她;前苏联青年英雄卓娅的母亲给她写过信。她——就是申纪兰。她说:"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  相似文献   

11.
妈妈,我爱您     
正"妈妈,我爱您。"因为不好意思,这一句话一直在我内心深处,没有对母亲说出口。我的妈妈62岁了,在她的脸上总会露出和蔼可亲的笑容;她坚强,遇到困难挫折时,她不放弃,总会乐观地去面对;她爱帮助周围的人,一直影响着我,她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一提到"妈妈"这个字眼,我就会想起母亲对我的爱实在太多太多了。  相似文献   

12.
好花红     
余未人 《当代贵州》2009,(11):64-64
20世纪50年代,我有过一段"追星"的小史--在贵阳市南明堂附近,经常能够见到一位着少数民族盛装的女歌手罗秀英.她是惠水人,在北京的某个歌舞团唱歌.听了她在电台里播唱的歌儿<好花红>,我和同学们都为那婉转悠扬的曲调所陶醉.并常常尾随在她的身后悄悄模唱.  相似文献   

13.
正6月26日,周一,今夜无风。晚上的一个电话,让我坐立不安。岳父身体不适到北京检查身体被查出肝癌晚期,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听到电话那头妻子不停地哭泣,我感觉束手无策。随后不满11岁的闺女发来短信:"爸爸,我妈今天哭了好几次。你先别管她,让她自己静静。"孩子的心我懂,但此时的我真的无法静静了,立即跟领导作了汇报。李军会指挥带着命令的口气要求我尽快赶回北京料理家里的事。6月27日,周二,晴天。  相似文献   

14.
韦尔斯: 在延安的时候,我常与丁玲聊天.她当时仪31岁,却已作为中国小说界首屈一指的女作家而名扬天下.她非常自信,是各方面特别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开路先锋.她是厉害的湖南人之一,在坚持自己的思想主张方面,与毛泽东没什么两样.这导致她在1957年被划为"右派"并逐出北京,尽管未被关进大牢.  相似文献   

15.
《湘潮》2017,(4)
正"雨水"节气过去,北京的路边小草慢慢吐出了一丝一丝绿色,柳树枝头开始显出嫩黄的颜色,天气渐渐变得暖和了。我的几位"团小友"(他们的父辈大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团中央工作)朋友,一个接一个来到北京,前往医院看望在那里治疗的胡耀邦夫人李昭阿姨,希望她伴着又一个春天的到来摆脱病痛,坐起来和他们笑谈。我知道,自然规律总是不可抗拒的,95岁之后,李昭阿姨与疾病的抗争显得愈加艰难而漫长,她  相似文献   

16.
谭大松 《党课参考》2020,(3):123-125
《党课参考》如今已经走过20年的青春岁月,我作为她的读者、撰稿者、用刊者、受益者,深深地觉得她是"党课田野上的良师益友"。犹记得在她10岁生日那年,我曾为她点赞过;在她年满20岁,我又为她点上蜡烛,唱起生日歌,送上最美好的祝福。我为《党课参考》写过稿。在撰稿过程中,不仅练就了我思党课、写党课、讲党课的素养,更陶冶了我的党性、格局和情怀。  相似文献   

17.
在公司大家都亲切地叫她郭姐。她也常说,女工委是女职工的"娘家",我就是"家长",作为"家长"就必须履行好"家长"的义务。工作中她是领导,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中,她是大姐,关心同事,谁家有什么困难,她总是尽全力帮助解决困难;听说有女职工、儿童病了,她都亲自前去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2月7日,北京田村山北路东口一名伤者遭到罐车碾轧,120将其送往附近的武警总医院抢救。3公里的路程用了40分钟,路上大多车都没有避让,最终患者伤重死亡。惨烈的现场触动了随车抢救的王医生,事后,她在微博里写道:"作为医生,我为逝去的生命而惋惜;作为公民,我很无奈。"王医生的无奈触一石激起千层浪  相似文献   

19.
梁衡 《当代贵州》2004,(5):34-35
与颐和园只一路之隔,还有一座园子,也极大,极美,且又极静.论风景,在北京西郊也是一个数得上的去处.她的正式名字叫中共中央党校,但这严肃的称谓并不能掩盖她美丽的容颜.我从心里叫她"马列公园".  相似文献   

20.
<正>当我刚到美国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生,叫丽贝卡。她有着白皙的皮肤,像洋娃娃一样的大眼睛,长发和纤长的身材。她很安静,高尔夫球打得也非常好。可是当我跟我的美国朋友说,我认为她真是漂亮极了的时候,他们都很惊讶:"她?她还可以吧。可以说是漂亮,但是肯定没有你认为的那么好看。""啊?她?我从来没注意到她啊。她又不怎么说话……"而我所在的美国学校公认漂亮的女生却令我大跌眼镜。在我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