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经济的中心任务,决定了我国新时期社会矛盾的性质,也决定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处理的原则。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加快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证。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我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文艺的繁荣创造了契机,这或许已经是勿庸置疑的问题。然而我常想,有了这个契机却不等于文艺的繁荣即可“不请自来”地变成现实,关键还在于我们能否紧紧抓住这个契机,把工作做得及时、扎实而有成效。当今社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意味着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它给文艺工作带来的一系列新的课题是必须加以回答的,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势必要服从新的经济基础,并为这个新的经济基础服务,这是不能违背的客观规律。我们要做好工作,首先就得解放思  相似文献   

3.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改革正在健康地向前发展。恩格斯说得好:“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今天,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4.
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要通过改革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的面貌.改革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1986年邓小平同志又指出,“企业下放,政企分开,是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政治体制改革.下放总会遇到障碍.现在机构臃肿,有的部委据说有上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共计119篇文章,其中专门论述或主要论述改革的有36篇,另有41篇100余处谈到改革.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同志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指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把改革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邓小平同志改革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个论断揭示了改革的性质和伟大意义,是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高度概括.也是对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时期建设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内容的科学表述.把我国当前的改革看作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邓小平同志一贯的思想.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改革“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要多方面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同时,他语重心长地说:“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政策.”1981年,我国的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到城市,全面改革的格局基本展开.从1984年至1992年是小平同志论述改革是发展生产力根本途径较为集中的时期,收集到《邓选》第三卷中关于改革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的论述有40余处之多.可见,把改革  相似文献   

6.
郑新立 《前线》2009,(3):18-19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经济理论上的突破为基础,破除了许多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创立了一套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概括地说,就是“五破五立”。经济体制上的大破大立,极大地解放了我国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高校政治理论课怎样应对"网络"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作为信息社会先进生产力标志,在极大地改变物质世界的同时,也进入精神领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相对于社会转型所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网络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更为全面更为复杂。高校是网络发展的前沿阵地,政治理论课因本身的特殊性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过去我们一般认为革命是解放 生产力,其实,改革也是革命,也是 解放生产力。革命通过打碎国家机 器,彻底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 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则是在不 打碎国家机器的前提下,彻底调整 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和上层建筑。革命和改革仅仅是在 是否打碎国家机器这一点上不同, 而在解放生产力这一点上则完全相 同。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也就是革 命。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 地。但是这个基本制度和新型的生 产关系还需要找到它的具体实现形 式,需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经济 体制和运行机…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的入世,新的服务、新的消费方式、新的游戏规划也将更快地进入中国,无疑,人们将改变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这将在客观上对党校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适应中国加入WTO,提高教师素质是党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做好知识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也势必对现行的大学生教育产生影响或冲击。大学生教育应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及时地调整其培养目标和方法。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生整体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在内容和方法上不断丰富,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11.
过去,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和旧的上层建筑,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了道路;今天,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今后,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永葆先进性和生命活力,就必须继续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做到“任尔东西南北风,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放松”。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市场化给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课题,作为企业党组织,必须紧紧围绕改革和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开展党建工作,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先进生产力发…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分丰富,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分为多层次。但主要的系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协调发展。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一对相互联系的社会基本矛盾,它们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体现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是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脱胎而来的,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分为多种层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多层次的状况。既要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又要适应落后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成功地发展了生产力,保证了边区军民的丰衣足食和工业品基本自给,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陕甘宁边区生产力发展成就的取得,是中国共产党以革命的激进方式扫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一切障碍,解放和发展了这一时期生产力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指导,使边区生产力发展适应了中国革命实际的胜利;是边区生产采取有效的组织形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贯彻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县一级当前应当牢牢把握以下三个着力点。一是突出重中之重,即必须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努力探索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模式新机制。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相应地进行调整和变革。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政治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根本经济政治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但社会主义某些具体的经济政治体制还不完全适应生…  相似文献   

15.
我们说改革具有长期性,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它贯穿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始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只有不断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永远充满生机活力。第二,对于每一阶段的改革来说,也具有长期性。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没有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不但改革无法顺利进行,还可能导致生产的严重  相似文献   

16.
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等所构成的观念的复合体,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淀和凝聚。先进文化则主要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它意指在一定时期能够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能够更好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文化形态。先进文化的这一内涵,表明它既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马  相似文献   

17.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在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开放纵深发展中,不断地开拓和深化,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本文拟就此加以阐述.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的阶段,学界有不同的分法,但是学界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起始点和核心内容已经达成共识,认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从1978年底开始进行,其核心内容是民主与法制.1978年底,在反思"文革"动乱及旧体制弊端的基础上,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初步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时,把党的工作中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由此拉开了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  相似文献   

18.
孙元峰 《唯实》2003,(2):85-87
众所周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长期以来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 ,不断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然而 ,管理也是生产力 ,现代化的生产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现代管理。企业如何提高管理水平 ?如何形成适应中国国情的管理方式 ?一直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研究和实践着的难题。科学技术与管理都是生产力 ,但两者转化为生产力时有差异。分析两者差异 ,对于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和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系统知识体系。它以理论或学说的…  相似文献   

19.
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支柱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迅速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给高校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档案工作要适应新形势,就必须加强从业者的信息职业素质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业务人才。  相似文献   

20.
改革不仅是对旧体制的根本变革 ,也是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和思想的革命。现阶段 ,传统的小生产思维方式及其所引起的陈旧观念和落后意识 ,阻碍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必须进一步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自主创新和竞争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