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洪峰 《中国监察》2011,(22):38-39
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与文化发展的规律特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了巨大飞跃,表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标志着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卢杰  韩琳 《法制与社会》2014,(7):226-227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迈步前进"的战略决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条件。本文从纵横两个维度明晰了文化自觉的含义,探讨了我国当前文化不自觉的表现及成因,指出了正确把握文化自觉的定位和发展规律,发挥各领域自身优势,形成合力,是实现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张继超 《江淮法治》2014,(10):22-22
“韩剧”、“美剧”的入袭,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许钦松委员甚至因此抛出“文化自尊受伤论”。但也有人认为,播一两部韩剧、美剧,不用大惊小怪,看艺术作品就和人吃东西似的,要经常换换口味,不必要将单纯的文艺现象拔到民族自尊的高度,这样是过于敏感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记者:李院长您好,贵院的法院文化建设成就给人震撼的感觉,也成为了当地一个重要的法治教育基地。你们为什么会想到要建立这样一个法治教育基地呢?李爱群:在法院审判综合大楼设计的时候,我们领导班子就在考虑,是不是应该充分利用内部公共空间,让老百姓乐于接近法律、了解法律、熟悉法律,增强法院的亲和力。于是,我们就设计出了"法治教育基地"。你刚才也看到了,楼内充分利用厅、室与长廊的布局,将中外法律文化、诉讼文化、法官文化、廉政文化等内容进行集中展示,不仅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的营养,融入了古今中外众多法律元素。还将便民利民的元素融入法院文化建设中,营造  相似文献   

5.
李建超 《检察风云》2013,(18):16-17
中国腐败的蔓延风行与渗透影响,已呈现出强烈的文化特征。"贪墨文化"业已构成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当前的腐败文化是中国传统贪墨文化在今天特殊环境下的复辟。腐败也是历史的沉疴,也是一个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当前的反腐败斗争,既要"打老  相似文献   

6.
燕子 《中国律师》2012,(10):29-31
我国古代西周文化的重要内涵"礼乐文明"中,"德"是核心。德被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如今,我们仍然将"厚德载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遗产所传承。医生有医德,教师有师德,虽然中国律师的发展史并不长,但这个行业也有着自己推崇的律师之德。董必武告诉我们:"律师应仗人间义";胡乔木认为律师:"你戴着荆棘的王冠而来,你握着正义的宝剑而来。"而我们自己又是如何诠释律师的作用,如何担当律师的责任呢?  相似文献   

7.
人权思想的起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非常复杂,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究竟是否孕育着西方人权思想的基本元素呢?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哪些人权起源元素上有所缺失呢?本文大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人权的概念和来源进行研习,第二部分以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这个视角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权土壤问题,并试图对以上问题作出解答。  相似文献   

8.
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10月29日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法国社会党第一书记、欧洲社会党第一副主席让-克里斯托夫·冈巴德利斯一行。王岐山指出,国家和政党间的交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通过了解彼此历史与现实观察和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根源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  相似文献   

9.
正丰厚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正是我们重要独特的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对于个人与社会的教化、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化与当代廉洁价值观的重塑,提供丰厚的历史营养,必将促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当前,腐败问题依然多发,腐败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既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一场对全党全社会价值理念的较量。如何弘扬清风正气,鞭挞贪婪腐恶,以廉洁价值观领跑社会价值观重塑,是我们必须赢的一场战斗。价值观领  相似文献   

10.
宁涛 《法制与社会》2013,(23):148-149
中国历来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无论将来发展程度如何,也绝不称霸。这种外交政策与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在古代外交中就坚持和平外交,主要体现在"和亲政策"和"朝贡体制"上;这种理念在当代外交中依然得到充分体现。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结合中国古代及当代的外交政策,分析其对当代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还有演出票吗?”“能不能找张票.香港这边合作方要”……近日,文化经典现代红歌耀香江——重庆“唱读讲传”在香港首演,受到香港市民的极大欢迎,演出一票难求,座无虚席。“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如果这块土壤没有人耕耘了,就荒芜了”,作为一个在香港坚持唱红歌25年的歌唱家,李明英对于能够受邀参加“唱读讲传”香港行的演出活动感到十分高兴。“不为别的.就是一种信念。要让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东西流传下去”。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如果我们否定了全部的传统文化,就等于一座大厦没有了根基。我们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决不能轻易的抛弃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应该把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仁"、"信"等思想文化,放在一个战略的高度,同时更需要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其中的优秀成份。  相似文献   

13.
眼下,危及公共安全的恶性伤害事件有两类比较突出。一类是以"摔死女童"为例的恶性伤害事件。这类恶性伤害罪无可恕。近年来,相似事件有所增多,有些人的火气一点就燃,动辄拳脚相加,甚至舞刀弄枪。这或许是缘于社会矛盾的反复堆叠积压,很多人乐于自称染上所谓"自卑综合征"。自卑带来病态的自尊,很容易让人觉得被冒犯,哪怕"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都会让人冲冠而怒。"清末怪杰"辜鸿铭当年曾经评价中国人的性格,说"中国文明  相似文献   

14.
"城市文化"与"法治文化","法院文化"与"司法实践",这些关键词组合到一起后,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11年12月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审判》杂志社与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佛山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法院文化建设"高峰论坛揭幕,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专家学者及法院代表齐聚一堂,智论"法院文化建设"。人民法院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兼《中国审判》杂志社社长杨亚平认为,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我们与佛山中院、佛山传媒集团举办此次法院文化建设高峰论坛,及时而有效应,取得了预期效果。本刊刊发的一组文章,即是围绕法院文化建设的有关方面展开的一个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以强调,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局性、纲领性文件,《决定》既是我国法院文化建设前进方向的指南,也是我国法院文化建设对照自察的镜鉴。揆诸我国法院文化建设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务必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城乡文化关系不是先进与落后、替代与被替代、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不同文化形态、同等文化地位、共享文化发展权利之间的关系,是功能各异、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和谐共生关系。文化自觉是实现城乡文化和谐共生的客观认知前提,文化自信是实现城乡文化和谐共生的主观认同基础。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前提与基础之上,应坚持先进文化引领,促进具有时代精神的城乡文化和谐共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促进具有中国风格的城乡文化和谐共生;坚守地域文化特性,促进具有地方色彩的城乡文化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的中国法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法东渐的产物,故而受西方影响极大。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不同法律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本属常态。然而,由于西方文明的强势地位,西方话语对中国法学渐有从“影响”转变为“宰制”之虞。考察五百年以来西方话语在中国知识界——尤其是政法学界的兴衰沉浮与话语嬗变,我们可以隐约发现一个从“鬼话”到“童话”再到“神话”的轨迹,值得深思。在文化自觉、文化自强与文化自信开始成为知识界愿景的今天,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更为清醒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西方话语:抛弃鬼话,认清童话,破除神话。既要反对盲目排外,也要反对妄自菲薄,而应以翔实的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认清真正的西方与中国,将西话变成真话,助力“中国法理”的构建及中国法学的国际话语权争夺,最终确立其在人类政法智慧版图上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从对中国传统律学的批评总结角度,还是就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创设视角,抑或是从中国近代法学理论的开拓而言,沈家本都对中国近代法治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全面系统地梳理沈家本对近代法治文化的贡献的同时,我们也应对沈氏的功绩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王巍 《法制与社会》2013,(22):138-139
任何民族国家的统治、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发生的。思维方式作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必然会对一国的对外政策与对外行为产生微妙影响。中国独特的文化本原催生出了整体、法象、价值等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的形成无疑深刻影响着冷战后中国外交的认知方式与分析视角,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外交理念与分析范式。通过探究冷战后中国外交背后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中国的对外政策与对外行为,把握中国外交的轨迹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浅析和谐社会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又一历史重任。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其本身存在哪些积极与消极因素,和谐社会对其有何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顺利转型需要遵循怎样的原则则是我们面临的又一历史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