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城市化是-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断言,21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变世界面貌的两件事:-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并认为城镇化是新世纪对中国的第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2.
农村城市化和城镇化是两条不同的道路。中国的农村应该走城市化道路,而非城镇化道路。农村城市化应该通过申型城市辐射发展模式来实现。城镇化是实施小城镇模式,实际上,中国所实施的小城镇策略在现实申很难实现。  相似文献   

3.
农村城镇化为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农业产业化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支撑,两者互为条件、相互联系.两者的协同发展,可以形成要素集聚效应、市场培育效应、产业优化效应和经济催化效应,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强化区域性城镇体系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并加强配套制度改革,是实现两者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多元城镇化道路:中国西部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的现状决定了西部的城镇化道路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应因地制宜,走有西部特色的多元化道路,具体内容包括: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多元化;城镇规模扩张的多元化;城镇布局形态扩张的多元化;城镇化动力的多元化;城镇主导产业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郭毳 《行政论坛》2003,(6):77-78
党的十六大把发展小城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标志着我国小城镇的建设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因为与农村相比,城镇具有许多优势,最根本的一点体现在“积聚效应”上。加快小城镇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针对农村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促使城镇化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我国出现了多种城市化模式。有关城市化模式和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探索一直未曾停止。寻找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发展最佳模式是城市化研究的主题。从实践上看 ,小城镇、中等城市和大城市三种不同发展模式各有利弊 ,我们只有使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功能互补、合理并存 ,才会使我国的城市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这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城市化发展实际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9,(12)
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定位入手,考察了二者的逻辑内涵与实践共性,并详细分析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二者的战略关系,提出乡村振兴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源,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器。最后,总结归纳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二者协同推进的五条路径,即创新体制机制、充分激活"人、地、钱"三要素、产业振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与村民自治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城市化进程中,村民自治,既表现为农村社会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又面临农村社会城市化的机遇与挑战.城市化带来村民自治主体条件、自治环境、自治方式与手段的变迁,赋予村民自治新的内涵与形式,其影响是深刻的和基础性的.在城市化的推动下,村民自治在农村社会关系、组织形式、村民生活方式和分配方式多样性的变动中生成、推进与发展,出现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乃至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部分或整体转制,村民自治向城市居民自治转制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陈学云 《学理论》2011,(13):79-80
安徽省城镇化处于高速发展期,农业产业化水平逐年提高,新农村建设正在大力推进。利用后发优势,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当然选择。以农村建设为平台,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互动不仅可能而且必须。一方面,农业产业化造成的产业积聚为城镇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城镇化进程中形成的对农产品加工需求和基础设施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动力和条件。  相似文献   

10.
俞淼 《理论导刊》2023,(2):58-64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是优势互补、互促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两者深度融合既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破解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乡村发展不充分难题的治本之策,也是加快城乡资源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现实需要。乡村要实现全面振兴,离不开新型城镇化优质要素的带动,以解决乡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土地利用率不高以及资金缺乏等难题;新型城镇化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乡村振兴释放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和资本红利的坚实支撑。新时代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需要以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城乡“统筹联动式”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力促城乡“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赋能城乡“协同高质量”发展,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城乡“包容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琛  孔祥智 《理论探索》2021,(1):92-100,120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二者是互利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二者的深度融合是构建新型工农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振兴离不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当前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土地资源存在错配状况以及农村资金净流出且存量不足,亟需注入优质城市要素以激发乡村活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为新型城镇化挖掘了新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和资本红利。未来,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要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处理好“四对关系”,重点是破除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小城镇为着力点构建新型工农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由来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丽萍 《团结》2010,(4):25-29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早在农业经济时代就已经有城市出现,但大规模的城市化则是伴随工业化加速发展而出现的。城市化是指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或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3.
通过降低城镇化成本来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研究城镇化问题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和理性选择。本文对广义城镇化成本的内涵、表现形式及降低城镇化成本的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阐释。认为新型城镇化应该走一条城乡一体、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道路,并具体从改革制度障碍、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和加强进城农民的归属感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5.
龚雪 《党政论坛》2011,(9):47-49
一、问题的提出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断言,21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变世界面貌的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并认为城镇化是新世纪对中国的第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文化生态建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展开,新文化生态的建构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为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努力建构以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为导向,以新的利益分配格局和新的社会关系的新文化生态,整合社会资源,完善社会发展机制,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含义充分发掘出来,拓展更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9)
开展对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的SWOT分析和评价,探求四川省特殊省情下不同地域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切合了四川省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具体分析了四川省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和挑战(T),提出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选择四川省典型区域开展城镇化发展评价,研究特色城镇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城市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外延.从横向上来看,城市化包括了物质层次和文化层次两个方面;从纵向上来看,城市化包括了内化、优化和外化三个阶段.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是城市化的本质要求和最高目标,而城市化的动力除了经济因素之外,制度也成为了重要的影响因素,政策的调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城市化的缺陷,城市化的和谐发展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科学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9.
曹艳霞 《理论导刊》2007,(11):25-27
城市社区体育是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产物,是现代城市文明的标志。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体育不仅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也不断提升了自身的地位,使其成为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面临的困难,加快现行体育政策的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利用政府力量引导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并关注城市中农民工的体育活动,就成为发展城市社区体育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城市群: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主体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柳钦 《学理论》2008,(18):20-24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群的形成与扩张是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并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和完善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今后,我们有必要确立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