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5年8月1日,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和美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了第一次大使级会谈。1958年,中美大使级会谈从日内瓦移至波兰的华沙举行,从此被称为“华沙会谈”。1967年6月,举行了第133次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后,中国驻波兰大使王国权回国参加“文化大革命”,华沙会谈即不能在原级别上进行。但是不  相似文献   

2.
《湘潮》2016,(9)
正中美华沙会谈,是世界近代史上罕见的马拉松式两国大使级外交会谈。第135次会谈,是中美两国打破僵局的一次会谈。为促成135次会谈的举行,中美两国特别是两国外交人员之间发生了一些趣味盎然的故事。老将出马,雷阳出任驻波兰大使馆临时代办1967年6月,举行了第133次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后,中国驻波兰大使王国权回国参加"文化大革命",华沙会谈即不能在原级别上进行。但是  相似文献   

3.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崭新的姿态参加了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正是由于这次会议,中美两国才打破了5年互不往来的僵局,开启了中美接触的新模式——大使级会谈。这种会谈前后进行了15年之久,唯一形成文字协议的,是一项关于两国平民回国问题的声明。该声明使得一大批长期滞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得以归国。而在这批留学生群体中,尤以刘永铭的归国经历曲折复杂。  相似文献   

4.
1954年11月,中国政府对13名美国军事间谍作出宣判,这既是主权范围内的司法活动,又是针对美台共同防御谈判的外交攻势。此事引起美国军政界的强烈反应,中美关系一度出现严重危机。随后中美两国的外交活动化解了危机,同时还将两国间的领事级会谈升格为大使级会谈。中方一张一弛的外交努力,不仅使得中国部分留美学生顺利回国,同时还为新中国外交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1955年至1970年间,中美两国举行了136次大使级会谈,使尚未建交的两国有了接触和对话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甚至化解了双方的对抗情绪。在15年的会谈中,两国大使通过多次交锋、博弈,对中美关系和两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打开中美两国大门、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发表20周年。新中国诞生以后,由于美国政府固守敌视、颠覆、封锁、禁运的立场,致使中美关系出现了持续1/4世纪的冻结局面。作为当代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经济强国,中美关系的状况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意义重大。从日内瓦会议开始,两国政府进行了旷日持久、历经波折的解冻努力,其间不乏饶有趣味的插曲和堪称经典的外交智举。“绿灯”向美国记者闪亮日内瓦会议以后,中美两国由领事级会谈上升为大使级会谈。在1956年8月的大使级会谈初期,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即两国新闻记者相互交流的问题。中国方…  相似文献   

7.
(九)热线联络——基辛格正式建议:两国互设联络处;周恩来坦然相告:我们早就设想过周恩来早就说过,中美两国都是大国,不能不有接触,要接触就要有一定的渠道.中美两国从1955年开始的大使级会谈,先是在日内瓦,后来改在华沙,一谈就是15年,直到1970年,谈了136次,没有什么大的进展.1969年后,双方都感到通过华沙举行大使级会谈的方式进行接触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从1970年下半年开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双方通过巴基斯坦等多条渠道相互传递信息,进行间接联系.在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的精心周密的安排下,终于导致基辛格的这次来华.  相似文献   

8.
1955年8月1日下午,举世瞩目的中美大使级会谈第一次会议在日内瓦景色秀丽的莱蒙湖畔国联大厦一个小会议厅(原系国联理事会主席的办公室)举行。3年后,会谈地点转移到波兰首都华沙的梅希里维茨宫。  相似文献   

9.
2009年11月15日至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访华。两国元首在会谈中达成多项共识,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一致同意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这是两国继1997年确立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后,时隔12年后再谈“伙伴”。但双方在北京一团火热,回国仅一周,美国商务部就裁决对中国油井管实施反补贴关税制裁。就目前来看,既互利共生又磨擦竞争的中美两国,想说“伙伴”实在不容易。  相似文献   

10.
中美大使级会谈始于1955年8月1日,到1970年结束,15年间,谈判136次,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实属罕见.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中,周恩来始终站在最前沿.1955年4月18日,具有重大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万隆会议在印尼召开.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在会议上发表了一系列有气魄,有远见,又十分诚恳的讲话,震动了整个世界.尤其是他为了改善中美关系,争取一个对我国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而发表的一个历史性声明,指出:“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人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缓和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  相似文献   

11.
徐振光  孙芹 《党建文汇》2002,(10):21-21
1971年7月16日,中美两国同时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华。中国总理周恩来很快就约见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罗博,详细介绍中方与基辛格会谈情况,说明中国邀请尼克松访华的想法和对美国的政策,说明这是中美之间的“谈判升级”,是美国“找上门来的”。特别强调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基本原则不动摇,不会拿原则作交易。阿大使回国汇报返回北京时.  相似文献   

12.
(一) 1958年8月20日黄昏,站在古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北戴河岸边,毛泽东深沉地凝视着大海,在拍岸而来的阵阵海浪声中,思绪翻腾起伏…… 从1955年8月1日开始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历经三载,仍无重大进展,现在已陷入僵局。在马拉松式的谈判中,中方要求美国从台湾撤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美方要求中国承诺在台湾地区放弃使用武力。在双方立场截然对立和美国对华政策不可能有根本改变的前提下,中国曾经设想先就一些次要问题达成协议,以便为解决中  相似文献   

13.
应国家主席胡锦涛邀请,美国总统布什19日晚乘专机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访问。这是布什在第二届总统任期内首次访华,也是中美元首今年的第5次握手。20日上午,胡锦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与布什总统举行了会谈,就中美关系和重大国际及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了广泛而重要的共识。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深互信,全面推进21世纪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随后,两人共同会见中外媒体的记者,就双边关系等问题阐述看法。会谈中,胡锦涛积极评价近年来中美关系取得的进展,并就进一步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提出五点建议:第一,保持两国高…  相似文献   

14.
卡特总统时期,美国政府接受了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在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中美建交的障碍得以排除。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发表了中美建交的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在中美建交谈判的过程中,卡特总统就向邓小平发出了正式访问美国的邀请。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正式访美。1月28日是中国  相似文献   

15.
1968年1月8日中美大使级会谈第134次会议双方确定第135次会议定于当年5月29日举行。同年5月28日,中方出于越美巴黎会谈正在进行等方面的考虑,以使馆临时代办陈东的名义致函美国驻波兰大使格罗诺斯基,建议135次会期延至11月  相似文献   

16.
总方针包括两个具体方针:一是与美国接触。毛泽东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完全可以通过相互接触来解决矛盾的,与美国也可以坐下来谈,通过谈判,可以告诫美国,抑制美国,摸美国人的底,也可以争取美国转变立场。1955年4月25日,出席亚非会议的周恩来总理在万隆接见黎巴嫩驻美国大使马立克,谈到了中美界限问题、中国的主权问题、中美接触和会谈的问题。5  相似文献   

17.
张兵 《党史博览》2010,(12):19-20,43
“文革”爆发后,周恩来原本想让王国权留在中国驻波兰使馆,继续中美大使级会谈,不想让他回国。当然也有意保护一些老大使,让他们先避避“文革”风头。但进入1967年7月。周恩来也顶不住了。于是,中国驻法国大使黄镇和驻波兰大使王国权相继被调回。  相似文献   

18.
<正>微信号"侠客岛"2018年12月3日刊登梅新育的文章说,"一场晚宴,中美各表",中美元首G20会谈举世瞩目。据中方媒体报道,两国元首达成共识,停止加征新的关税。在具体层面上,中美双方将探讨从扩大市场准入  相似文献   

19.
互设联络处——改善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步骤王永钦1973年2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第五次访华。周恩来总理、姬鹏飞外长等同他举行了会谈。这次会谈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中美双方达成互设联络处的协议。互设联络处协议的达成,是中美关系改善的一个重要标...  相似文献   

20.
中美“八一七”公报的产生宫力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就分步骤直到最后彻底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所共同发表的联合公报(即中美八一七公报),是继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和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之后,中美两国之间达成的又一项重要协议,它的产生经过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