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形象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公民死亡之后,作为人格区别意义上的肖像权和姓名权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但肖像和姓名所可能具有的商业影响仍然存在,并可能被他人非法利用。此种商业影响,应当是一种财产性权利的客体,此种权利就是形象权。形象权的特征有三:第一,形象权涉及诸如肖像、姓名、作品等人格区别因素,但它是财产权,而不是人格权;第二,形象权的产生并不是基于人身的存在,而是基于特定主体的创造性或者有社会影响力的活动;第三,形象权不是为了实现人格区别,而是为了保护人格区别因素所具有的商业价值。因此,形象权既不同于姓名权、肖像权等人格权,也不同于著作人身权。形象权是类似于知识产权中财产权利的一种权利,应作为独立于物权、债权、人身权、知识产权的一种民事权利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2.
在人格权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民事主体的形象利益在受到侵犯的情况下,并不能通过现有的具体人格权有利于予以保护。现有的具体人格权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定的空白。一项新的权利——形象权应运而生。本文认为把形象权作为独立的人格权有利于克服法律保护人格利益的盲区,从而更好的维护民事主体的人格利益,保护人权。  相似文献   

3.
物像作为物之外观在物质载体上再现的视觉形象,于其上成立物像权,具有独立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物像权是指法律主体对基于其拥有一定权利的物所形成的物像享有的直接支配的排他性权利。它与人格权、知识产权等并行不悖,不隶属于原物物权,而是一类独立的新型物权。由于物像与一定的人格利益紧密相关,属于人格物的范畴,法律主体就其享有的是具有诸多不同于传统物权之特征的人格物权。对于物像权,我们一方面可以根据传统物权理论的指导,通过它来实现物尽其用、保护人格利益和防止不法获利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应当在此过程中注意到物像作为人格物的法律属性,在适当的范围内承认物像权并划分其与他人权利之间的合理界限。  相似文献   

4.
祝建军  汪洪 《知识产权》2007,17(1):53-57
人格权保护人的人格利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家将指代人的人格要素的符号用于商业中,为调整由此带来的利益分配问题,产生了形象权法律制度。形象权是指,人对指代其人格符号的要素(肖像、姓名、声音等)享有在商业上使用的权利,包括自己使用和许可他人使用,并排除他人未经许可而用于商业上的专有权利。形象权在法律属性上应归入知识产权法域。  相似文献   

5.
商品化权:人格符号的利益扩张与衡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谢晓尧 《法商研究》2005,22(3):81-87
人格的符号要素具有识别功能。商品化权的出现,旨在保护人格符号要素的商业价值。保护人格的符号价值和财产属性,必须突破传统人格权利的初始配置,解决人格利益变化后的权利再分配问题。人格符号的扩大保护,并不意味着权利的绝对化,对其进行合理限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商品化权的保护超出了传统人格权法和知识产权法的范围,由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调整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肖像权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应具有的权利,是一种重要的人格权。肖像权直接关系到公民的社会形象和人格尊严,在这样高速发展的文明社会,人们开始认识到肖像权的重要性并加以保护。因而,对肖像权  相似文献   

7.
形象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最初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新型权利,其对于维护民事主体的人格尊严、保护人权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在国外司法界形象权已经逐渐影响立法,但是关于形象概念、性质及其客体的争论一直未休。本文试结合主要学说对形象权的性质作一初步探讨,希望可以起到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虚拟人物形象,即创造性作品中塑造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在美国,虚构角色形象的相关权利则称之为"角色权",其权利指向涉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就形象权的理论基础,美国Madow教授提出的形象权性质"自由"学说不仅给传统理论带来巨大挑战,而且对于完善现代市场条件下人物形象及其商业利益的保护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认为形象权并没有摆脱人格权的本质属性,没有必要把形象权归位于知识产权或另外单列出一种无形财产权,而是对人格权法律体系进行适度改革.  相似文献   

9.
美国公开权理论发展史考察——以经典案例为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龙江 《北方法学》2011,5(2):149-160
美国公开权理论的诞生、发展乃至成熟,经由一系列经典判决的推动而获得实现。这一系列判决的发展,正是将姓名、肖像、声音等人格标志上的商业价值逐步从隐私权的保护领域中独立出来的过程。公开权最终发展成为旨在保护人格标志上的经济利益的无体财产权。时至今日,美国法中作为财产权的公开权和旨在保护人格标志上的精神利益的隐私权,构成一种二元权利模式。  相似文献   

10.
虚拟角色商品化权法律保护刍议——美国实践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毛"漫画形象纠纷案引起了我国知识产权法学界关于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的广泛讨论。由于缺乏法律的规定和理论的支撑,此种权利纠纷案件的审判结果或有失公平,或有失统一。本文通过对美国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由来的历史介绍及其保护的现实考量,认为我国应借鉴美国实践中所采取的综合保护模式,参考美国判例法中所形成的保护标准,关注与研究典型案例,必要时以司法解释的方式确立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的保护标准。  相似文献   

11.
论美国形象公开权对名人姓名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形象公开权”(the right of publicity,又称“形象权”或“公开权”)是指个人,尤其是公众人物或知名人士,对自己的姓名、肖像及其他类似物的商业性利用行为实施控制或制止他人不公平盗用的权利。美国学者认为“形象公开权”属于知识产权领域; 我国一些学者也主张将这一权利划入知识产权,主要理由是:从范围上看,形象公开权属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  相似文献   

12.
形象公开权是人格利益商业化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美国在其判例法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并统一了对形象公开权的保护。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商事人格权的法律规定,而人格标识的商品化利用,并不是传统民事权利体系中的人格权或财产权所能涵盖的,用传统人格权来调整这类社会关系已经显示出它的不适应性。因此,探讨并逐步引进形象公开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形象权是在形象利益商品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权利。但在我国现阶段,形象权仍然是一种应然的法益而非实然的法定权利,因而司法实践中通常采用包括人格权法、著作权法、商标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内的综合手段保护形象权。而传统的人格权法等对其保护显示出其无能为力的一面,无论放到人身权领域还是单放到版权领域解决,都难以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本文将从形象权的定义、内容、性质及保护等方面对形象权的保护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商品化权是指权利人将自己的姓名、形象及创作的作品、角色、标志等通过商业性使用而取得经济利益的可能性的权利。目前我国还未规定独立的商品化权,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对商品化权保护的法律缺失,提出了商品化权保护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红 《法学研究》2011,(2):100-112
人格权内含精神与财产双重利益。对人格上财产利益的保护是人性自主的必然结果,且不论人之生死,人格上之财产利益皆应受保护。生者人格上财产利益保护应采用德国法上一元论的人格权保护模式,而死者人格上财产利益保护则应参照美国法上的公开权模式。利用死者生前之人格特征获利的权利乃一种无形财产权,归属于死者之继承人。继承人行使此项权利需按照死者明知或可推知的意思进行,权利行使期限宜为50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虚拟形象商品化现象已经越来越常见,其中存在的侵权事件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动漫画(产业),其形象权利保护往往不能只以单纯的版权保护来看待。因此,加强对这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分析了虚拟形象商品化权的概念、存在依据、基本属性和权利内容,探讨了我国目前对虚拟形象商品化权的知识产权保护及其存在的缺陷,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美国"形象公开权"(the right of publicity,又 称"形象权"或"公开权")是指公民对其自身的 姓名、肖像等代表形象的标记进行商业利用的 一种独占权。美国学者认为"形象公开权"属于知识产权 领域;目前我国一些学者经过深入研究"形象公开权"的 性质和内容后,也主张将这一权利划入知识产权,主要理 由是:从范围上看,形象公开权属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相似文献   

18.
美国形象权法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一 引 言形象权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身份进行商业性使用的权利。① 其中的身份 ,包括人的姓名、肖像等等。其中的使用 ,包括自己的商业性使用和许可他人的商业性使用 ,如许可他人在商品上或广告上使用自己的姓名和肖像等等。未经许可而商业性地使用他人的身份 ,就是对他人形象权的侵犯 ,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与此相应 ,保护形象权的法律也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形象权起源于隐私权。在美国 ,隐私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 890年由沃伦和布兰蒂斯所写的论文“关于隐私的权利”。② 他们在文章中论证说 ,法律应当承认隐私权 ,禁止擅自公…  相似文献   

19.
论人体器官移植供体知情权与人格权法律保护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人体器官捐赠供体权利保护体系,对扩大器官来源至关重要,亦是缓解乃至解决人体器官来源短缺的治本之策。人体器官移植所涉及供体之权利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首要的是应构建知情权保护体系与生命健康权、隐私权、身体权、人格尊严利益等人格权利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20.
毛竣 《法制与经济》2008,(10):70-71
近年来,虚拟形象商品化现象已经越来越常见,其中存在的侵权事件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动漫画(产业),其形象权利保护往往不能只以单纯的版权保护来看待。因此,加强对这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分析了虚拟形象商品化权的概念、存在依据、基本属性和权利内容,探讨了我国目前对虚拟形象商品化权的知识产权保护及其存在的缺陷,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