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0年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根本改变了中央政府集权控制、包揽所有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局面。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发生变化,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放权,各级政府向企业放权,政府逐步减少对一般社会事务的直接管理,是改革以来的三个重要趋势。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从一些管理领域的撤退,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形成、改革与发展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组织与各级政府行政组织镶嵌式结构形态与功能分工;以条条控制为主,以块块协调为辅的网络状行政管理体制;各级政府权能的简单划一;越级行政授权与控制的机制;党管干部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党政不分、条块不协调、地方政府治理失去特色、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非现代性、越级行政授权与控制机制中的职能冲突与效能下降、公务员队伍中的"官本位"意识和"寻租"现象。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思路与方法在于:党政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机构改革、政府管理方式方法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探索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实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政府事务规模的增长与行政集权化的发展 ,行政权力在现代国家政治系统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建立和健全行政监督体制的吁求也因此越来越强烈。由于我国行政机关在从事大量社会经济活动的同时 ,行政权也从授权立法、兼行部分准司法权、扩大自由裁量权等方面得到了实质性的扩展 ,表现出广泛性、主动性的特点。因此 ,加大行政监督力度 ,改善行政监督结构 ,增强行政监督实效 ,以保障行政机关准确、全面、高效地依法行政是当务之急。目前 ,我国行政监督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及其行政行为为指向中心的全面的约束体系。我国现行…  相似文献   

4.
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现实需要。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以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已开始启动。为适应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按照政府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机关后勤保障能力。──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是建立现代行政管理体制的需要。机关后勤行政管理是政府行政管理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管理机关资产,保障机关运转的任务,为了适应建立现代行政管理体制的需要,必须改革旧的管理体制,转变保障机制,逐步实现机关后勤管理科…  相似文献   

5.
常珍 《实事求是》2000,(3):76-77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确立的治国的基本方略。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这是对行政机关实施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而要实施依法行政,不仅要靠广大行政管理人员和执法人员严格依法履行职责,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在法律范围内实施行政管理职能,更要依靠各级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依靠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一、充分认识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必要性依法行政主要指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依法行政的必要性,认识到…  相似文献   

6.
我国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体制与十四大明确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已格格不入,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因此,作为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中枢的政府,必须对自身的管理职能、机构、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一、前提:健全“三个体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市场体系、法律体系,是改革政府管理体制、转换政府职能、精简政府机构的三个前提条件,是政府进行自我革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把决策机关法制机构作为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主体是我国地方政府立法实践中的主要做法。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是行政决策机关内部事中的行政自我规制,其准确的功能定位应是决策机关内部的法律论证,因此,合法性审查主体必须具备"行政隶属于决策机关"和"法律专业性"这两个基本特征。遵循新一轮机构改革和国务院最新颁布实施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关于合法性审查主体的非排他性规定,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各级政府办公厅(室)和县级以上政府所属部门内设的政策法规司(处、科)是对应决策机关实施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的主体。决策机关法制机构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主体是现有决策模式下更为切实可行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8.
沈莉婉 《学习月刊》2012,(24):61-6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经济上随之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这个时期高等教育的管理思路也是按照集权和计划体制的思路来运营和管理。新中国计划体制下的高等教育经历了建立高度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院系调整和教学改革、部门办学的历程.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落实好上述精神,必须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我们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和审批制度弊端很多,很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主要问题是:(1)大包大揽。政府包揽各项经济、社会及民间管理事务,成为“全能政府”,形成了“管不了”也“管不好”的局面。(2)以批代管。一切管理几乎全是以“审批”、“收费”、“罚款”的面目出现,无法有效地发挥经济调…  相似文献   

10.
论行政机关后勤体制的改革单宽厚党的十四大提出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机关后勤工作,是各级行政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过程中,行政机关的后...  相似文献   

11.
机关后勤工作基本任务,是为机关工作和职工生活服务。长期以来,机关后勤服务工作基本上是行政拨款,兴办福利.这是战争年代后勤工作的沿袭,也是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必然选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这种供给制、福利性、人而全、小而全、封闭式的自我服务体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机关后勤体制也相应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993年,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全面开展了机关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将后勤服务单位在机构、编制、经费、工作职能和人事劳…  相似文献   

12.
(一)当前,正在我国进行的各级政府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是对体制的革命。在几十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政府职责是全能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包的。因此,造成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社会)不分,政府管了许多应该由企业、社会去管的事。由此,带来了政府机构的一些弊端:1.机构设置重叠,职责不清。具体表现在,机构臃肿,层次过多,职责不清,相互扯皮,导致行政效率下降,官僚主义盛行。2.政企不分,结构不合理。在机构设置上,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所占比重大,而决策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朱德五六十年代对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可贵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德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而且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杰出的领导人。本文仅就他五六十年代对新中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作一概述和分析,以纪念他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贡献。财政:主张建立四级管理体制建国初期,我国的财政实行的是由中央政府统收统支的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这一体制的确立有效地保障了中央政府对全国财政的管理,特别是对恢复全国经济、支持抗美援朝战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财权集中在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想办一些事,就没有财力,同时,也影响了地方政府税收征收和办工厂等的积极性。朱德…  相似文献   

14.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政府间关系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我国政府间关系呈现出高度一体化的等级控制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中央高度集权。计划体制决定了中央政府的垄断地位。财政方面,中央掌握了大部分的税收收入并因此  相似文献   

15.
11.如何继续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答: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发展方向出发,提出继续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许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是:(1)职能转变仍不到位。一方面,政府管了许多应当由企业、市场和社会承担的事情;另一方面,有不少应当由政府负责的问题,政府又没有真正解决好。(2)机构臃肿、人浮  相似文献   

16.
建国初期,在建立全国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过程中,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高度集权的国家行政管理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我国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的弊端就逐渐暴露出来。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及各级领导部门都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提出机构改革的设想。1956年5月,国务院召开全国体制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主要精神是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1957年1月,党中央召开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进一步讨论了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政府事务规模的增长与行政集权化的发展,行政权力在现代国家政治系统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建立健全行政监督体制的吁求也因此越来越强烈。从法理上讲,在我国“议行合一”的国家政权体系中,行政机关只是立法机关的执行机构。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行政机关发挥着非常活跃的统治和管理功能,在所有国家机器(人大与“一府两院”)中居于重要地位,承担着大量的行政立法、决策和执行功能。行政机关在从事大量社会经济活动的同时,行政权也从授权立法、兼行部分准司法权、扩大自由裁量权等方面得到了实质性的扩展,表现出广泛性、主动性的特点。因此,加大行政监督力度、改善行政监督结构、增强行政监督实效以保障行政机关准确、全面、高效地依法行政,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行政审批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按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以书面证照或其他方式允许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行为确认某种权利或授予某种资格的行政行为,它是现代国家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手段和方式。合理、适当、规范的行政审批,将有利于政府加强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宏观管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持国内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而我国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存在着审批事项多、范围广、环节多、时间长,创设审批事项的依据多样化,越权审批、擅自扩大审…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形成调整变革创新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波澜壮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初步调整  新中国在成立后的几年内,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逐步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建立了计划经济制度,并相应确立了以高度集权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管理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管理方面经验不足,在许多方面借鉴了前苏联的经济管理模式,但更主要的仍是根据建国初期的国情所作出的历史性必然选择。新中…  相似文献   

20.
所谓行政效率,就是指行政机构和人员(主要指公务员)在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的行政活动中速度的快慢、质量的好坏,以及行政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行政效率同行政管理体制密切相关。由于行政中大量的事务是处理经济事务,因此,行政效率特别同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当然,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好坏也是决定行政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