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佩瑛 《民主》2010,(12):27-30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当下,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人生智慧、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情操境界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一、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传承人文凝聚精神中华文化经过了五千年的沉淀,不断凝结、升华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创新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不乏教人修身、立志、治国、安邦的大智大睿,也不乏同现代化并列不悖甚至是现代文化源头活水的真知灼见。因此,去其糟粕,发扬和继承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神,对当今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励慧芳 《党政论坛》2009,(19):47-49
一、中华廉洁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安邦治国的重要社会政治文化基础 二千多年来,以儒学为理论基础的中华廉洁文化,从对人们的人生的价值取向的影响来说,至少有着四方面的规范意义:一是全社会成员部适用的“正心、修身、齐家”的节俭思想;二是对于基层官吏强调艰苦奋斗的勤政思想;三是对于高级官员强调廉洁自律的廉政思想;四是针对最高统治者中华廉洁文化强调爱国爱民的仁政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是一个和合共生的文化共同体,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化充满活力绵延不绝,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华各民族文化实现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正>调查缘起、过程及结果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牢牢掌握弘扬传统美德这一推进社会繁荣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点。近年来,通过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所  相似文献   

6.
正记者: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的出台,在教育界、哲学社会科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值得注意的是,这项举措不仅被视为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环节,更被许多学者提升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来解读。您怎样看待其意义?●社科司负责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从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中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维系了几千年中国社会的发展,正是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的长期熏染、潜移默化和代代传承,如爱国奉献、重视道义、讲究节操、自信自强,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构成了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也正是传统精神的这些积极因素的影响,使整个中华民族在民族心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趋于认同,培养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精神,并逐步发展为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对领导干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领导干部重视道德修养,培养道德人格,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修身立德、积极进取,扬善抑恶,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2015修订版继承了以往版本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并进行了创新。2015版高度评价了中华文明,平衡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反对封建主义之间的关系,厘清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儒学的瓜葛,批驳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立场,确立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本质的历史主线。这些新改进有力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出道德建设的作用,在文明和谐创建中发挥道德模范的力量,这是山西焦煤集团太原选煤厂实施“道德塑形”工程的独特做法。该厂从2007年实施“道德塑形”工程以来,广大职工衷心拥护、热心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落地生根,厂区精神风貌显著变化,企业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为企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升华出"仁""民本""诚信""见利思义"等宝贵的思想精髓。"双创"方针即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我们在深入发掘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的丰富资源的基础上,深刻认知其时代价值,理解、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意义,从前提条件、关键环节、动力引擎、突出优势、扫除障碍等环节探寻"双创"方针的实现路径,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实现城乡文化共建共享和一体化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更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9,(12)
中华家书文化,是指以传统家书为载体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中最具情感特色的部分。从精神层面来说,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从中华家书文化中主要是传承家国担当精神。在实践行动上,要对家书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提倡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提笔写家书,把爱写出来,用家书文化扮靓我们新时代的多彩生活。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凝聚、激励与引导,离不开这个国家的民众或民族成员献身祖国的炽热情怀。催生这种强大意识和精神动力的因素,可以是自然血统、经济利益和政治动力,也可以是精神文化和道德情感,但以文化的整合、认同的作用最为基础和恒久。  相似文献   

14.
任娃 《学理论》2010,(19):258-259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理念和教育资源。青年一代的思想道德成长离不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滋养与熏陶。初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党员价值观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针对传统道德文化在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作用和意义作了深入的论述,并就如何应用传统道德文化对大学生党员开展价值观教育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梦"思想宣传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当前不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疑惑、偏差甚至错误,传统文化教育受到西方文化的干扰。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规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根本价值追求,是中华文化的显著标志和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富资源,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当今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民族文化认同教育思维向度呈现出"便利性""有限性""简缩性"等偏误,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为一种手段或商品,造成其远离了社会成员生命生活之果。为促使社会成员民族文化认同自觉之形成,民族文化认同教育需要确立以人为本在时间上统一"传统、未来、现实"和空间上兼顾"文化个性、时代精神、生活品质"的"三位一体"思维路向,并通过构建"化民成俗"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结构体系、培育"心灵反思"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依托载体、凸显"乡镇基层"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引导力量来加以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中国,物质财富在高歌猛进,但社会道德底线却一再失落:社会道德底线频频被突破,已经构成对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严峻挑战。那么究竟道德底线频频被突破的原因何在?我们以为,至少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原因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朱丹 《理论探讨》2022,(1):109-1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既使马克思主义深耕于中国大地,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展现出持久生命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指导与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挥和巩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时代性、大众性和开放性为原则,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深度融合;要提高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走政府主导、公众广泛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道德治理的政治价值、文化功能与社会效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治理不仅是国家的一种治理模式,而且是一种以价值理性和社会信仰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人们精神世界和生存方式的社会管理模式。通过法治社会中道德治理的政治价值、文化功能与社会效用等方面来论证这一命题,使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的结合获得现实可行的操作性,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道德治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