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具有独特的角色定位,是乡风文明的涵育者、乡村秩序的维护者和乡村振兴的推动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乡村秩序的根基不断削弱,文化习俗、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冲击,乡村治理效率有待提升。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实施,更需要借助乡贤这一优势资源弘扬乡贤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扬弃是革命性的。它变革了中国以伦理为中心的文化传统,否定了中国文化传统中重农抑商的自然经济思维定势,冲击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心理和社会习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在否定和批判传统政治思想的同时,继承和发展了其民主性的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思想,在继承中国传统科技教育思想的同时,也使中国传统科技教育思想具有了当代价值。这几方面关系深刻变化的实现,归根到底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的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琳琼 《求索》2012,(3):59-61
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体现了一种整体性思维。从这一思维方式出发,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将人的现代性视为人的全面整体的发展,表现为人对自然取之有度;人对社会的奉献付出;人与他人的协调统一;人自身的克己自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始终从文化层面观照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作为现代进程的一个重要结果即人的现代性;反之,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单纯模仿西方模式,必须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来思考人的现代性问题,审视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得失,进而确立自己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宗教对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不同时期,佛教、道教以其特有的属性,与儒学为代表的主流文化相互影响、吸收、交融,最终汇聚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以儒佛道为基石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封建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就是在全球化条件下的当代中国乃至世界都仍有深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徐祖澜 《前沿》2011,(22):124-127
乡绅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公共权力结构中的真正主导者,这一社会阶层处于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器作用,并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国内外学界长期致力于乡绅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学者们不同时段研究的侧重点入手,探求其研究特点、不足和趋势,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乡绅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内容简介:儒家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并不断中国化的社会文化土壤或背景。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有着不解之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两个思想根源,一是马克思主义,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绝没有脱离中国社会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今天我们要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也离不开调动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儒学传统。我们不应该抽象地、教条化地对待儒家传统。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发展之最为紧迫的课题,一是经济与社会的科学、全面、可持续地发展;二是政治与社会改革,构建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三是中国主体性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包括荣辱观的建构与整饬吏治。在这三方面的理念、制度、心理习俗系统的建  相似文献   

7.
<正>《当代广西》2016年第22期《乡村治理需要充分发挥乡贤作用》一文提到,乡贤之士以自己的学识、技艺及文化修养,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在社会建设、中华文明传承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乡贤文化是对传统的重拾,对美德的追寻,对乡村人文理想的重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说,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  相似文献   

8.
主体力量较弱、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是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乡贤文化对于乡村治理的重要意义逐渐彰显。弘扬乡贤文化,应壮大乡贤群体、增强乡贤力量,搭建乡贤与乡村社会有机融合的平台,让越来越多的新乡贤参与到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中来。  相似文献   

9.
在新世纪,现代化的文化已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现代化社会的根本标准,文化建设将是重中之重。现代化的文化建设,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继承和创新,使传统文化现代化;二是通过对西方文化的客观认识、借鉴和接纳,使西方文化中国化,从而使现代化的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现代性,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蒙藏传统法律文化是蒙藏两族人民在生产和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融合的产物。在依法治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必须充分关注这一法律文化及其固有特点。通过研究蒙藏历史文化中传统法律文化的确立、发展、实施中面临的问题,进一步理清其渊源,究察其在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意义,这对充分利用法制资源,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促进民族团结和稳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势必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遇,这就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两者为什么必须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是对立存在的,两者之间也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变革中国社会,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只有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理论的必然性与实践的必然性,两者的融合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革命性诉求与选择,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共同要求,同时也肩负着当代中国文化理论的民族复兴使命。  相似文献   

12.
吴根友 《新东方》2015,(3):28-31
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应当奠定在对自己民族文化特点的重新认知的基础之上。中华民族传统的主流文化特点是在真实的"气机"世界里寻求解决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方法,具有特殊的"历史意识"与"慎终追远"的未来意识。所谓的传统文化应当包括近现代文化传统,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建立起来的现代中国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应当重省现代西方文明的价值及其两面性,勇敢地探索人类文明的未来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产权思考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产权的研究与讨论中,人们不知不觉地以西方现代私有产权安排作为参照系,这有它的合理性,但却不是天经地义的。传统中国的产权安排是在物力有限的前提下展开的;传统中国社会产权状况的主要特色是政治考量第一,保护小私产者,遏制大私产者。由于制度与技术上的无能与低效,不仅不能对大私产进行有效的监管与课税,反而产生各种消极后果,危及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社会文化对于中国而言是中西结合的社会文化成果的运用,它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领土上的重要实践,具有推动整个社会和历史进步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社会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集融合于一身的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发展,在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同时,也响应了改革开放的大潮,结合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性的主义文化,建立了符合中国时代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又将时代因素导入文化之中,形成了一种能够为中国发展提供推动力的马克思主义社会文化,这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产物,也是我们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必然要不断认识和落实的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及其现实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典兵 《前沿》2006,(11):139-142
强调仁爱精神,推己及人;天人合一,人际和谐;内省修养,主体自觉;社会责任,报效祖国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特征。深入研究和借鉴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并努力实现其现实转换,对于建立中国现代先进的道德文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民族文化背后的晚清乡绅社会反教情绪及表现样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乡绅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变化的关头,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困境,在民族心理上难以接受这种猝然而至并欲以主人地位取代民族文化的外来的异类文化。而仅凭过去的思想文化资源,他们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和出路。作为当时社会的精英,他们对现实的感受尤其敏锐和痛苦,而他们又是当时社会大众中儒家传统文化权威的具体象征,是当时民间话语权的表达者,所以,当西方基督教文化侵入中国内地,尤其是农村时,他们便责无旁贷地站出来代替大众表态。在传统面对挑战之际,他们很难心平气和地做出明智的选择,这种情感和民族心理习惯上的反抗趋势,呈现出合情却不合理的猜忌与恶感的样态,这是中国知识阶层走出传统模式的必由之路,只有经过这一盲目、自发阶段后,他们才能逐渐变化开放。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治理,既是一种礼俗之治,具有包容贵和、互惠协作的德治精神,也是以乡绅精英为代表的私德之治,在封建专制体制下,最终走向人治;而建立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基础上的现代乡村德治,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德之治,更是一种与法治底线原则相一致的规则之治。乡村自治中德治的有效实现,需要加强对广大农民现代德治精神的培育。在尊重地方传统和法治精神的前提下,既要构筑现代乡村德治的传统道德底色,又要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主流道德观,且要在乡村自治中积极推动现代德治精神的实践养成。  相似文献   

18.
傅鹤鸣 《求索》2005,(11):50-53
传统中国社会为一身份社会、伦理社会、乡土社会、家国同构社会,这大抵为学界所公认首肯。在此种特质的社会中,具备不同于西法意义的礼法文化当属自然。礼法文化表征为无讼,重调解、轻判决,礼法相融等诸多特征,这些特征的养成全赖于传统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一多相融”本体论哲学思维。从传统中国社会之特质、传统中国法之表征及本体论之证明三个方面透视传统中国法文化便是本文致思对象。  相似文献   

19.
<正>纵观历史,乡贤群体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发挥的沟通民众和政府、提供民间人才储备等重要作用,值得反思借鉴。乡贤群体是传统中国社会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随着时代发展,"新乡贤"群体不断成长壮大,已成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推手。乡贤参与社会治理的优良传以新乡贤推进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乡贤文化重塑与乡村治理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贤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扎根于乡村,蕴含着强大的道德榜样力量。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转型期,乡村社会治理问题逐渐凸现。破解乡村治理难题,需要改善治理环境,吸引乡贤回归乡村;夯实治理基础,发挥乡贤的带动作用;有效利用文化资源,重塑乡贤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