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空间依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重新解读中国的EKC假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下海  余玲铮 《探索》2011,(1):100-105
针对大多数经验文献往往忽视碳排放的空间依赖性,容易导致研究结论的偏误,本文采用较为前沿的空间计量方法研究2000-2007年我国29个省区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果表明:我国人均碳排放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空间自相关性),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量之间呈现出鲜明的"倒U型"曲线关系。进一步通过对碳排放EKC拐点的计算,本文描绘了各地区抵达拐点的时间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福建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破解“三农”问题成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其根本在于农业生产是否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文章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农业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了影响福建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提出了促进福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蕴藏丰富的蓝色碳汇.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已成为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推进温室气体减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新空间.福建是海洋大省,发展海洋经济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然而,福建海洋经济发展也面临高碳发展的瓶颈.文章分析了当前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快推进福建海洋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2005—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空间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对碳排放、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空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对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变量的空间关系表现为经济增长促进碳排放和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而抑制碳排放,碳排放抑制经济增长。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区域的经济发展驱动力量各异。经济增长的碳排放效应远大于技术进步的二氧化碳抑制效应,区域的能源利用效率相差较大。相比R&D资金投入,企业的R&D人力资本投入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更强。因此,我们提出提高创新能力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以畅通生产要素流动,落实碳排放制度和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以实现碳排放目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减小碳排放强度,维持经济合理增长以推动技术进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面对我国短缺经济的终结,买方市场出现的新形势,福建经济增长应当以新的思维、新的视野去探索新的增长方式和新的增长途径。本课题应用知识经济的原理和发展规律,分析和评估了福建经济增长的要素,提出策应福建经济增长的思路取向是扩大发展性增长,增强内生性增长,创造高速性增长,保持稳定性增长和实现可持续性增长。  相似文献   

6.
人才资源开发是企业经济增长的核心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必须制定并实施符合自身实际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国际金融危机对福建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2007年、发端于美国、以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金融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演化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其对国际金融的破坏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而且至今尚未见底、还在蔓延.种种迹象显示,2009年全球经济将可能迎来二战后最糟糕的一年,各方预期普遍悲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也已经受到世界金融风暴的牵连和影响,我们必须密切关注金融危机的发展、变化和未来趋势,早把握、早预警、早应对、早行动,力争更快走出危机影响,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宏观税负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宋效中  赵利民 《探索》2005,(3):100-104
税收通过影响投资、技术进步等因素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理论上存在一个最优税率,实际税负高于最优税率就会对抑制经济增长。本文通过对中国税收负担的实证分析,判断出我国已进入课税“禁区”,结合我国宏观调控的实际情况提出税收及其相关方面的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9.
对福建省发展海洋经济的现状和优势、劣势进行分析,并对今后加快发展提出思路及对策,以期为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提供建议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凸显,就业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变,造成“无就业增长”。要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可以尝试对经济增长与三次产业就业弹性进行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历史起点,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历程,学者们对经济增长源泉探求的视野也从资本、劳动扩展到技术、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制度等要素。认真研究和分析这一过程,对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本的作用、加大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力度、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货币政策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实践考察,认为从长期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趋向于中性,从短期看,恰当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而现实中货币政策已成为各国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基本手段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些问题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怎么才能实现长期而稳定的增长,并达到发达经济,这是经济学家所长期追寻的目标.十九世纪以来接连出现的大量国家相继走上富裕之路,给经济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但受制于分析工具的不完备,该领域的研究长期未取得大的进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对该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统一的分析框架,形成了所谓工业革命的研究领域,这项研究试图统一人口增长理论、削度经济学、理论和发展经济学.因对不同因素的作用强调有别,对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转型提出了两种理论,一种理论认为工业革命是一个自然且必然的历史演化过程,即,它是自动完成的;另一种理论认为工业革命需要一些因素的特定变动,即,它是不能自动完成的.但工业革命研究尚处初创期,有待研究的领域还很多,本文就该理论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崔巍 《学习论坛》2006,22(3):29-32
经济增长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反映,源于以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经济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的建立强调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方面的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地建立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建立科学模型,并指导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实践,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践。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分析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指出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出路,而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中国经济增长加速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经济虚热"的内在动因是市场消费力聚集性增强、市场条件变化和经济周期三个因素合成而激励起来的,其中,地方政府的公共产品的低成本扩张和其组织的经济活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中央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不宜全面提高宏观调控的紧度,要区分投融资主体,重点抑制非市场化的政府经济行为,以稳定的政策和制度改进扩大市场化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杨馥毓 《世纪桥》2007,(2):60-61,63
本文通过研究内生政府公共R&D经费支出的增长模型,将政府公共R&D支出分成三部分,即:资助公共R&D部门从事R&D活动,资助企业R&D活动,政府对企业R&D提供税收优惠(或补贴),并探讨了这三种方式对均衡增长率的影响机制。政府公共的R&D支出的不同形式,会时企业创新的边际条件产生不同影响,进而总产出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其中政府对企业R&D提供税收激励效果最大,对企业R&D提供资助次之。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分析福建改革开放20年来经济增长的变动轨迹、发展特点和增长因素,指出福建经济增长模式是一个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文章认为"十·五"期间福建经济的增长依赖于知识,知识是福建"十·五"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福建"十·五"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推进河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新兴工业大省,河南省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未得到根本转变。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资源和环境对河南经济发展的制约和约束将更加凸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破解河南资源环境约束的根本出路。河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完善政策机制;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强化科技对生产的作用;必须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和科学完整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本文分析了几个重要的经济理论因受知识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以便更好地利用经济理论为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