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天道”下彻“人道”,由“人道”达于“治道”,张载为其治道思想建构了一个“内在超越”的思辨体系,并提出了以“井田、封建与宗法”为主要内容的“回向三代”的治道思想。不仅如此,张载以礼为教,验井田、复宗法、定边防,身体力行,见诸实施。其“为万世开太平”的治道理想,对理学在新困境新演变下“回向三代”的治道路径,及其经世致用之治道践履,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象山学曾被阐释为道学、心学与禅学等。在明代中期之后,象山多被称为心学;但在明代中期之前,象山学更多地被称为道学与禅学。道学阐释主要出自象山学派、认同和拥护象山学者,以及会同朱陆者。陆九渊没有以心学自名,而是承认了道学称谓,且多次谈及道学、理学与道统。在象山后学的努力下,宋代官方承认象山学的“道学”与“道统”名位。在会同朱陆的主调下,元代吴澄、虞集、郑玉、赵汸等学者肯定象山学的道统地位,刘埙、刘仁本等甚至称其为集孔孟之学之大成的“道学之宗”。明代前期进一步会同朱陆,许多学者认为象山学是“圣贤之学”“圣学正传”。陆九渊在明代中期从祀孔庙,主要是其道学与理学名位得到朝野的广泛认同。但是由于其兼具“心学”身份,象山学成为明代道学向心学转向的关键思想和过渡桥梁。  相似文献   

3.
对孔子为政说给予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评说,从中寻及与现实契合之点,古为今用,对提高我党执政水平,无疑是有益的。 一、把握为政以“礼”,弘扬为人民服务宗旨 孔子认为,为政者“不知礼”,无法立于社会,更不可能施仁政于百姓;反之,“学礼”,“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注重渊》篇)即一旦能用礼克制自己,为政以礼,天下百姓就会称你是仁人。 孔子为政以礼的重要内容是其民本思想,包括教民、富民和爱民  相似文献   

4.
北宋的张载作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在批判佛老哲学的基础上,以“虚”、“气”、“虚气相即”为根基,在“太虚即气”的宇宙论推演中,提出了人性结构“二重”说,首次用“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来阐述人性。他秉承了孟子性善论的同时,也为以善恶论人性的伦理思想提出了更合理的解释。这种本体论的人性论规定,不仅为道德修养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对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特别是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及“向内”的道德情感、道德人格的培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守玉 《理论建设》2011,(5):102-105
孔子之后,孟子重仁,苟子隆礼,视为通论。孟子虽重仁,其于礼亦有创见。孟子于实质上释礼,为礼寻找内在心理的依据,礼为“仁义”之节文。为适应时代,为礼增添“权变”之内涵。礼有两个维度:一为伦理道德之礼,另一为政治理想之礼。  相似文献   

6.
郑家昊 《探索》2023,(2):42-5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行政学的恢复发展,公共管理学逐渐在中国建立起来。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治国理政之学,天然地具有对安全的关切,其安全担当因治理的复杂性而不断增强。公共管理学的安全向度体现在“内向”和“外向”两个方面,内向安全涉及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身份认同问题,外向安全涉及公共管理学的治理功能发挥问题。发展至今,公共管理学依然面临“身份危机”,同时也要应对“西方中心主义”诱致的教育安全风险。要化解身份危机必须校准认知和注重创新,充分认识公共管理学是对公共行政学的扬弃;要推进教育安全风险治理必须站稳“中国化”的原则立场,运用“批判性”的思维方法,采取“大历史观”的研究视域,推动“安全教育”的全过程实施。  相似文献   

7.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确保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决策,同时也是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的行动指南。一、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是“以德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政治家都主张儒法并用。孔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法制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  相似文献   

8.
韵心 《党史文汇》2008,(5):10-11
旧中国积贫积弱,为了求存图强,一批批有志青年负笈海外,走上留学之路。他们寄人篱下,奋发努力,寒窗苦读,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期盼有朝一日能“以西方之技术,灌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能用自己了解和掌握的国外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去改造和建设祖国,  相似文献   

9.
“德”论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对我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的完善和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治国思想的新发展。每一位领导者都要为政以德,立德观、修德性、重德行、施德政、善德治,树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道德风尚。立德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是古人刑德并举的治国主张。法治与德治,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两者共同作用,才能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自古至今,凡国家皆以法为外规,德为内矩,缺法国家无序,少德民族无力。当然,今天我们“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与古人的封建道德有本质的不同:我们的道德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  相似文献   

10.
光照千秋的齐鲁兵学谢祥皓华夏文明,以“礼仪”著称,军旅之学,似不宜多言。然而历史的发展,并不沿循善良人们的美好愿望,亦非遵照天才圣哲的逻辑推理。它是在现实的物质世界之中,在人类社会由低到高之既定的历史环境之中,一步步艰难地向前演进的。“礼”以维系不同...  相似文献   

11.
学术研究是知识再生产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是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一个动力,它重视的是知识的积累、探讨和创新。但是近几年来,学术研究却出现了严重的商业化趋向,重复性的东西越来越多,“短平快”的东西越来越多,更有甚者你抄我,我抄你,学术环境日趋恶化。“政学不分,以政统学,学以致仕,以学干政,仕学两利,学术管理繁琐无序,学术秩序松弛淆乱,学术规范形同虚设,学术打假打不胜打,伪学盛行,浮器之学泛滥成灾,欺世盗名者如鱼得水,不学无术者暴得大名,种种稀奇古怪、匪夷所思的事儿层出不穷。”①学术腐败愈演愈烈,大有星火燎原之势。(一)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2.
韩国阳明学代表郑齐斗之学,趋于“道问学”一路而有其经世之特色,是出于他学术上自有的特点而来的。郑齐斗重视礼,又是把礼与理合在一起说的,他把礼内在化,谓礼即此本心条理化地外在显现,此为其礼理合一说。由礼就是理就是体,说到仁体即实践于礼法事物之中,郑齐斗的功夫即在事物礼法的实践上。  相似文献   

13.
中唐时期,韩愈在先秦儒学道统思想论述基础上,明确提出儒学道统论以排斥佛老、复兴儒学,其精神实质是重新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不仅具有在理论上承前启后开宋明理学之先的创新价值,且其儒学觉醒意识集中倾注于儒家“内圣外王”的外王致用,以儒家经世精神关注社会民瘼、排斥佛老,先后两次被贬官岭南,却积极在基本为四夷即今所谓少数民族中传播弘扬儒学,接橥的是拓展儒学促进少数民族思想文化进步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4.
湖 南省 地 质中 学,长期 坚 持“以 人 为本 ,德 育为 先,培 养 学 生 个 性 ,促 进 全 面 发 展 ”的 办 学 理 念 ,学 校 办 学规 模 不 断 扩 大 ,教 学 质 量 稳 步 提 高 ,从 办 学 之 初 的 6个班 级126名 学 生 ,发 展 到 目 前 拥 有66个 班 级 ,在 校 学 生达4000多人 。初中 毕业 合 格率 为98%左 右,高考 上 线率为93%,其 中 本 科 上线 率 为48%,学 校 被 省 人 民 政 府 和教 育 行 政 部 门 授 予 “省 级 双 文 明 单 位 ”、“省 级 重 点 中学 ”、“省级 现代 教 育技 术实 验 学校 ”等 光荣 称号 。 一 、优 化德 育…  相似文献   

15.
杨亚利 《理论学刊》2007,7(4):58-61
张载的“天人合一”命题是他在批判佛教时明确提出的,但作为一个理论体系他是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论证的,因此必须对它做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最后综合起来才能得到较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张载在《西铭》中说:“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我与也。”这段话实际上概括了他论证“天人合一”思想的层次和角度。他是从本体论、伦理观、价值观三个角度,从天人一气、天人同本、天人和谐三个层次,论证“天人合一”的。张载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观念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彭永捷 《前线》2014,(10):41-42
儒学这一古老的思想传统,在历史上总是不断获得新的理论形态,总是不断演变为一代又一代的新儒学,儒学在当代也依然会找到适宜的出场路径,从而获得儒学的新形态,将儒家的义理、价值和原则,合理转化为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准则和价值观。 相对于先秦的经典儒学,其后每一代的儒学都是新儒学。一种完善的新儒学,必然是按照孔子所重视的“仁”与“礼”两个方面展开:前者要对作为儒家核心义理的“仁”作出新的论证,使新儒学表现为阐释和论证儒家仁义思想的新仁学;后者要对实现“仁”的社会方式给出安排,使新儒学表现为落实于现实生活的新礼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在互联网时代的公共危机具备独特特征。“躲猫猫”事件凸显了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的若干问题,通过对“躲猫猫”事件的深入分析,可以获得重要的教训和启示。为妥善应对公共危机,需要系统性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8.
张载与王夫之关于“如何实现分配之‘公’”存在明显差异。张载从天地一体的本体论出发,认为人共禀太虚与气而生,君主应当以博爱之情汇通天地生民,并在“天下一家”的整体视域中实现物质资源分配,在张载看来井田制所具有的“均平”思想是化消宋代兼并对抗,实现“天下一家”最终理想的有效制度。王夫之则从经验性的“私利”出发,注重民众欲望的多元性,试图以协调天下人“公欲”的方式,实现“公天下”的理想目标,因而主张破除传统的“均田”“限田”,倡导“人各治其田而各收之”的土地政策。两种不同分配方式的背后,究源于两人对“公天下”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9.
王敬华 《唯实》2008,(6):39-42
《管子》是法家的代表作之一。贯穿《管子》思想的主流是其“道法”思想。“道”是“法”得以成立的最高依据,是“法”所以享有普遍性、公正性、恒常性的根本原因;道是最高范畴,其内部分为德礼与权法两支,两者互为补充,构成和谐之道。《管子》的“道法”观对正确认识法的精神以及科学处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20.
纯和  郑禹 《实事求是》2001,3(4):27-30
唯物史观既承认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又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尤其强调上层建筑中道德的作用 :“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 ,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 ,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① 我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以德治国思想。孔子就说过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有格。”② 邓小平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吸收我国以往有关德治的合理思想 ,总结了我党建设根据地和治理国家的宝贵经验 ,形成了系统的以德治国理论 :人民政府要施善政 ,党员和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