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数字治理是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力引擎。基于河北省139份乡村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农民群体对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较为向往,并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党建、数字村务治理、数字公共服务、数字公共安全五个方面提出了新需求。政府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农民需求,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通过强化数字党建、配套保障、数字赋能、整体性治理等路径,完善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2.
当前,黄河流域数字化治理面临数据获取不全面、信息集成难度大、省级共享水平落后以及新旧技术间应用壁垒等“碎片化”困境。数字孪生黄河是以数字化的虚拟映射来模拟黄河全要素和时空全过程,具有高度还原性、即时同步性、闭环协同性以及优化革新性特征,可以有效破解黄河流域数字化治理的“碎片化”问题。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结合数字孪生黄河整体性建设目标,从协同感知、集成整合、应用融合、反馈优化四个维度构建数字孪生黄河整体性建设运行框架,推动数字孪生黄河建设从加强整体规划、整合数据资源、完善全域智慧水利平台、推动技术更新与升级等方面采取因应之策。  相似文献   

3.
数字中国战略下的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开启了乡村建设的新图景,但随着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深入开展,技术赋能范式已难以回应乡村数字化治理的新需求。基于权力、技术与行动者关系重塑的数字乡村共同体,具备了超越赋能范式的诸如耦合权力与技术场域的数字乡村建设、对接数字乡村治权共享需求、内涵共同体激励相容机制等演进功能,其有助于消弭赋能范式的梗阻。以数字乡村共同体建设的逻辑,需要从连线扩面地破解技术悬浮、兼顾“赋权”与“放权”的乡村治权共享、锚定“以人为中心”的多元需求等内容出发,持续超越赋能范式的治理限度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郑友 《当代党员》2023,(9):18-19
<正>【名词释义】数字党建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服务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必然要求。以推进重庆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的,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主线,运用系统观念、系统方法和数字化理念、工具、手段,对党政机关进行数字赋能、业务再造、流程重构、制度重塑,推动党的领导力、组织力、管控力整体跃迁,实现党建统领、整体智治、高效协同,构建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5.
技术治理与民意互动是城市社会治理中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的生动体现。数字政府平台的建设要立足技术治理与民意互动,打造数智平台统一收集民意、创新数智场景赋能为民办实事、设置数智模块实现联动督察考评等运行逻辑,重塑群众诉求受理回应机制、拓展民意管理实践内涵、健全民意回应制度体系,实现数字政府的“整体智治”。当前数字政府平台存在“软性”条件建设滞后、代表性“风景”不足、弱势群体权利“被剥夺”、使用不够便捷等问题,需优化平台建设、深化模块应用、强化数智赋能、健全工作机制,提升数字政府“整体智治”的功能绩效。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而“多村一社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多村一社区”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是在实现“合村并居”的基础上在社区层面选择中心村建立社区服务中心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重要实践。立足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A社区的实际调研情况,针对案例地区在具体的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农村社区管理结构不完善、服务供给体系形式化、服务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破解思路。  相似文献   

7.
共同富裕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工具,数字乡村建设不仅转型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也有力推动着共同富裕进程。从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出场语境讲,“继承与发展”的历史演进、“共建共融共享”的理论逻辑与“三生共融”的现实理路,共同构建了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三维通道。从其行动框架看,“富裕”与“共同”的价值共识要求其内容既包括发展智慧农业释放产业活力、提高村民数字技能构建数字乡村共同体、培育乡村数字平台的数字乡村赋能共富增量,也包括聚焦普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再造数字服务供给、完善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的数字乡村赋权共富成色。从赋能与赋权的两维讨论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与协同行动,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衡霞 《探索》2022,(3):132-142
乡村治理体系一体化是传统乡村治理体系、基层党组织与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体系、自治法治德治体系融合的结果,核心在于能力和资源的集成整合。彭州市宝山村和兴文县自由村基于市场逻辑、政府逻辑和多重竞争性逻辑,通过组织同构与职能重组推动乡村治理体系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并结合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需要推动横向与纵向治理体系相互嵌入,促使乡村治理组织的职能属性更加清晰、权责配置更加明确、资源统筹能力更强。两个村庄治理体系一体化的路径表明,整体性治理理念同样适用于乡村治理体系的创新过程,而现代化的乡村治理能力是一体化实践的基本保障,只有具备上述两个关键条件,才能在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下有效解决乡村治理人才短缺与治理结构失衡以及多个治理体系间缺乏兼容所带来的治理效能低下等问题,进而促进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正>【名词释义】基层智治是实现市域高效能治理的重要基石。打造全市统一的乡镇(街道)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建立健全“一中心四板块一套网格”智治体系,推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构建“扁平一体、条抓快统”的基层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方亚丽 《当代贵州》2024,(15):44-45
<正>要以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贵州通过广泛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治理主体之间有效协调,使治理更精准、高效,进而推动整体智治,努力实现社会治理模式由“治”向“智”转变。数智赋治,推动社会治理向现代化迈进。贵州获批国家网络身份认证试点,政务服务标准事项“全程网办率”达到100%、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前列,数字治理、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1.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公共服务是实现国家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转变和乡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在需要。近年来不断壮大的农村社会组织较好地发挥了供给社区服务、形塑乡村价值和推动政府转型等作用,初步形成了与基层政府的协同治理。但也面临着合法性缺失的法制困境、行政化侵蚀的体制困境、慈善业余主义的能力困境和社会资本短缺的社会困境。促进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必须把它嵌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时代任务,坚持法治先行、政府推动、社会组织自我涅槃和社会监督常态化,使社会组织回归乡村社会本身,提高其政社协同整体性供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数智化公共服务平台”供给生态圈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公共服务供给生态系统,具有数据化、协同化、交互化特征,可分为核心主体、支撑主体和边缘主体三类。从核心转换逻辑、模式共创逻辑、关系演进逻辑与技术转向逻辑四个层面可以提炼出“数智化公共服务平台”供给生态圈建构逻辑理路与形成机理,明晰“数智化公共服务平台”供给生态圈构筑发展的前提要素、必然条件、支撑条件、基础框架与动力保障,形成“信息圈”“主体圈”“工具圈”“组织圈”“价值圈”于一体的五“圈”融贯协同,实现不同圈层的交叉融合、横纵联结和迭代更新,提升公共服务治理智能化、智慧化供给能力水平和集约建设智慧服务圈。  相似文献   

13.
《求实》2022,(2)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作为“德治”的载体,新乡贤是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研究发现,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路径主要包括参与制度供给和推动集体行动。其中,制度供给是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运作过程中提供基本的博弈规则,而治理共同体的各主体各司其职,完成多层级的制度供给。新乡贤负责供给乡村社区治理中的监督机制和互惠机制。在集体行动中,新乡贤具有强烈的利他精神,拥有一定的治理资源,可以有效解决行动初期的初始成本难题,并通过德行领导来动员和组织村民。同时,新乡贤推动形成嵌套组织结构,不仅提高了文化公共品供给的参与度,而且降低了组织成本。事实表明,新乡贤参与到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能够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在乡村治理语境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要通过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基于对烟台市党建示范区的案例分析发现,乡镇党委通过构建区域性党建的治理结构、发展政经合一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建立党群联结的社会治理网络三个方面的党组织建设创新,从治理理念的转型、治理主体的转变和治理结构的构建三个方面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的路径在于,将党组织建设作为基层党政体制与村民自治中的一种治理机制,利用党组织建设的灵活性和党员身份的复合性,通过党组织建设创新,推动治理理念、治理结构和治理主体的现代化转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有其特殊的组织优势,能够实现乡镇政府和村庄社会的联结,成为后税费时期“悬浮型”政权落地和推动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乡村治理模式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乡村治理模式创新的目标应是合作治理,以实现农村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此,可以从改革乡镇政权组织,推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化和完善村民自治这三个核心维度来思考和推进乡村治理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6.
乡村治理关键在人。具有独特优势的返乡农民工,近年来掀起返乡创业热潮,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返乡农民工与乡村治理现代化关系紧密。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环境优化和交易成本减少,为返乡农民工创造新的发展机会。返乡农民工在更新治理理念、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创新治理方式、改善治理环境五个方面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然而,返乡农民工作用发挥也面临政策供给脱嵌、激励措施不够、参与机制缺乏、内生动力不足等困境。在未来,需要从加强政策保障、完善激励措施、重视机制建构、激发内生动力四个方面让农民工“回得来”“留得下”“能作为”“做得好”。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又一重大战略性举措。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城镇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文化面临城市文化的冲击,日益呈现出衰落之势。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和未来维度的视角分析,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显而易见。重塑乡村文化应从重塑农民的文化价值观、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培育乡村文化建设者的主体意识、建立"四位一体"的乡村文化治理模式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数字赋能社区治理已成为当下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共识,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举措。从结构功能理论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数字化对社区治理结构与功能的变革逻辑,通过分析社区治理结构类型,厘清了社区的治理目标、治理方法及治理主体角色和功能关系的互适。以杭州市余杭区数字化赋能社区治理为样本,分析了数字化赋能社区治理的能力、动力、制度的变革机制,提出数字化改革促进社区治理的组织优化和功能更新的现实路径,应优化治理结构,夯实社区网格治理基础;拓展治理功能,构建社区现代化整体“智治”体系;加强治理协同,形成社区多元联动治理格局;完善制度供给,探索社区治理的标准建设,以期实现高效协同、整体“智治”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9.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显著的本土特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不是“统合”社区、“管控”社区、“包办”社区,而是“激活”社区,推动社区自治迈向党建引领社区“共治”。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形成“联动”治理、“委托”治理、“情感”治理、“自主”治理、“兜底”治理的创新模式。“结对帮扶”“多方联动”的方式,党建引领商业型社区“联动”治理模式有效解决了社区单元楼“无人管”的难题。党建引领安置型社区“委托”治理模式增强了居民的主体性意识,明晰了治理主体间的权责边界。以“情感”为联结机制和治理要素,党建引领过渡型社区治理模式推动“陌生人”社区向“共同体”社区转变。党建引领老旧型社区“自主”治理模式以供需有效对接为核心,社区党组织引导社区自组织主动对接居民需求,促使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党建引领院落型社区“兜底”治理以“连片捆绑”为核心机制,推动院落型社区的整体性治理。  相似文献   

20.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突破以县城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重分析县域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乡村振兴是运用国家力量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乡村振兴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切入,以“空间—功能”为分析框架,探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县域功能定位及实践路径。县域既是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基础层级,又是能够完整囊括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基础单元,同时还是最直接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资源配置单元。因此,县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运用建制性权力和权威资源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落地的政策执行力,具有以县城为龙头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承载力,同时还具有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力等功能。探索县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需要坚持融合发展理念,推进以县域农业为主体的产业融合;坚持系统理念,优化配置以乡村为主体的城乡公共服务;坚持共享理念,推动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