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资本主义”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二十余年,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研究数字资本主义,必须了解数字资本主义已有的研究范式、理论视角与分析模型。通过梳理,分析学界对数字资本主义基本含义、产生根源、研究视角、表现形式、内在结构、总体评价与发展路径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学界对数字资本主义的内涵与性质、形势与表现、未来与展望等方面的学术观点,以期为未来的数字资本主义研究提供前人的经验与崭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共同富裕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工具,数字乡村建设不仅转型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也有力推动着共同富裕进程。从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出场语境讲,“继承与发展”的历史演进、“共建共融共享”的理论逻辑与“三生共融”的现实理路,共同构建了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三维通道。从其行动框架看,“富裕”与“共同”的价值共识要求其内容既包括发展智慧农业释放产业活力、提高村民数字技能构建数字乡村共同体、培育乡村数字平台的数字乡村赋能共富增量,也包括聚焦普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再造数字服务供给、完善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的数字乡村赋权共富成色。从赋能与赋权的两维讨论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与协同行动,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三农"问题和国家现代化的关注,中国的乡村治理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成果。起步于20世纪初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在研究范围上呈现逐步拓展的趋势;研究范式上注重制度分析,同时也开始注意对有关乡村治理事件的过程分析;研究方法上宏观的理论分析与具体的实证研究兼有,研究视角也呈现多样化的态势。但由于学科限制等因素,对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乡村治理问题研究还不够重视,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等也需要改进和调整,这些都为当前乡村治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从全国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信息化发展形势着手,分析宁夏数字乡村建设在全国所处的坐标方位,可以看出宁夏已经进入国家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前列,位列西北五省区第一。以宁夏数字乡村建设与县域数字乡村评价为依托进行纵向分析,宁夏信息网络日趋健全,村级光纤网络全覆盖;快递包裹进村逐年增多,交通物流逐步完善;物联网智慧农业试点应用助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农村电子商务与网络销售再上新台阶。但是,宁夏数字乡村建设还存在着顶层设计缺失、平台体系标准不规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场景融合不深入、人才技术不足、资金保障不够等问题与短板。因此,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健全数据平台体系;拓展场景应用融合发展,增强数字乡村发展动能;加强人才技术资金投入,增强数字乡村要素保障,是当前加快宁夏数字乡村发展,释放数字红利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数字政府建设受到持续关注,但如何理解和建设数字政府还缺乏共识。中国数字政府建设需要关注数字政府的概念化和建设水平评估、组织间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政商关系与数字政府共建、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的影响因素、数字政府的用户使用和合供五大关键问题。绩效评估、数据共享、政企共建、影响因素和用户使用,是未来数字政府研究需要关注的主要方向和研究路径。围绕共建、共享、共用、共治的建设目标,全面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组织理论、技术执行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等有助于加深对数字政府建设的理解和解释。基于行为科学和循证决策视角的研究,可为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更加科学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数字中国战略下的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开启了乡村建设的新图景,但随着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深入开展,技术赋能范式已难以回应乡村数字化治理的新需求。基于权力、技术与行动者关系重塑的数字乡村共同体,具备了超越赋能范式的诸如耦合权力与技术场域的数字乡村建设、对接数字乡村治权共享需求、内涵共同体激励相容机制等演进功能,其有助于消弭赋能范式的梗阻。以数字乡村共同体建设的逻辑,需要从连线扩面地破解技术悬浮、兼顾“赋权”与“放权”的乡村治权共享、锚定“以人为中心”的多元需求等内容出发,持续超越赋能范式的治理限度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发扬、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多元主体的构建提供多种优势。我们应针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数字素养主体支撑不足以及数字传播内容无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筑牢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设施保障,构建人才支撑体系,优化其传播内容和空间,助力我国乡村文化振兴走上更便捷、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林丽萍 《理论建设》2023,(1):105-112
恩格斯反贫困思想作为现代反贫困事业重要的理论资源,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文本研究中一个亟待展开的课题。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对恩格斯反贫困思想的重要范畴、贫困之实、贫困之源、贫困之解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挖掘和现实分析,但这些研究仅局限于对某些点进行探讨,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因此,专门对恩格斯反贫困思想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探究,不仅是全面系统研究恩格斯反贫困思想的助力,还是推进当代中国反贫困的实践需要。  相似文献   

9.
公共舆论视野中的乡村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的实践探索没有充分重视培育和发挥公共领域和公共舆论的功能,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显得薄弱.以公共舆论视角来分析当前的乡村治理,可以发现其两大难题,即农民的"私"观念严重、公民意识缺失,及农村传播媒介全方位边缘化.为此,需要政治权力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担负起培育公共领域和公共舆论的职责,着力发挥乡村公共舆论的功能,以把乡村治理提高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数字乡村建设的目的是破除乡村公共服务制度隔离型碎片化、资源匮乏型碎片化和府际竞争型碎片化等历史积弊,提高乡村治理绩效。浙江“浙里兴村共富”场景化应用创设出一种以整体性治理理念为核心的“整体智治”范式,通过服务项目内容的整体统揽、组织体系架构的整体互联、平台数据资源的整体贯通,推动了乡村公共服务从碎片化供给走向整体化供给。从逻辑上看,“整体智治”在时空维度、纵向维度、横向维度融合了整体性治理理念,完成了场域延伸、权威展演与组织重塑,是乡村公共服务模式的变革性重塑。从本质上看,“整体智治”是整体性理念与数字技术双重加持下形成的“注意力竞争”,也是在变革型组织推动下形成的以“集成与共享”为核心的数字治理新范式。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的思想文化成果,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现实意义。本文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研究:从意识形态的现状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提出的必然性;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涵;从意识形态的作用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增加意识形态凝聚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树立核心文化理念等重要作用;从意识形态的建设提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当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研究,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的融合创新为切入点进行视角转换。从网络时代到大数据时代,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思维的变革、时间空间的延伸、技术方法的拓展、主客体的素质能力提升、机制体制的优化、理论范式的转化等大数据变革研究;从技术优势到功能优势,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分析、差异性分析、动态性分析、关联性分析等大数据形态研究;从理论逻辑到实践逻辑,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运用的典型经验、基本规律、实际问题、具体对策等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刘渊 《探索》2023,(1):102-112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建设是农村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建设面临农村社会多元治理主体协同能力不高、农村文化治理和乡村规约治理成效不足、数字化治理能力匮乏等问题。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为目标,遵循“自治、法治、德治”的城乡治理内生要求,结合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的现实需要,以创新引领为重要抓手,构筑“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数字治理+创新治理”为内核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建设之路。基于此,以“协同治理力、规约治理力、文化治理力”强化“三治”融合,以数字治理力和创新治理力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注重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初心使命和主体培育、制度机制和文化引领、数字乡村和特色推介、借智引智和学习培训等方面加强,进而从理念、能力、平台、环境和机制等层面有效促进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4.
以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为视角解析乡村治理,对于切实加强理论指导、提高乡村治理实效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治理具有立体性、多维性和综合性特点,不能囿于一方、限于一隅,必须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基本功能结构出发,将乡村经济治理、乡村政治治理、乡村文化治理等多维治理空间融为一体,努力打造全面、协调、和谐的善治乡村。  相似文献   

15.
乡村精英治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治理转型的过程中,乡村精英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力量已成为基层治理不容忽视的主体之一,并逐渐成为基层治理研究中一个独特的对象和热点话题。目前国内学界对乡村精英治理的研究主要涉及精英治理内涵的界定、精英治理功能、治理模式、治理弊端及其超越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了精英政治和政治参与的研究内容,并深化了对乡村精英治理研究的理论深度。然而,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等方面皆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缺乏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与政策体系建构方面的实证分析,无疑也留下了进一步研究和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李权广 《世纪桥》2011,(21):86-87
"公益何以可能"探究的是人从事公益的内在根据,是公益研究的本体论问题。传统主要从宗教神秘主义的视角,或者从性善论的视角,或者从动物本能等生理因素视角,探究人从事公益的内在根据。上述的视角离开了现实的人去研究公益,其理论是缺乏说服力。因而,应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从现实的人出发,分析人的本质以探究公益的内在根据,解析人的需要以探讨公益的内在驱动力,才能解决"公益何以可能"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17.
沈费伟 《求实》2022,(5):96-108+112
数字乡村敏捷治理是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行为,是乡村自适应的发展过程,具备包容性可持续方式,具有快速性、灵活性、回应性的特征。数字乡村敏捷治理遵循弹性再造乡村治理空间、灵活设置乡村治理机制、有效形塑乡村治理流程和强化适应乡村治理体系的具体做法,体现了高效能治理、弹性化治理和共同体治理的运作逻辑。尽管数字乡村敏捷治理已经产生了重大效益,但依然面临着如何平衡好安全和效率的目标冲突以及收紧或放松的工具应用、单一或多元的结构选择、保持或降低的能力变革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未来需要通过多目标的动态平衡、多工具的灵活转化、多主体的共同参与以及保持强大的敏捷治理能力,以促进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8.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极目标——基于幸福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幸福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关注,为分析和论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导向问题提供了新视角。本文从对幸福理论的梳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为什么以及怎样以幸福为终极目标等三方面作了详尽阐述。  相似文献   

19.
数字社会背景下,亟须推进农村老年人数字包容以期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缩小数字鸿沟和共享数字红利。从数字技术接入累积递归模型的动机意愿、技术桥接、社会支持、数字伦理四个阶段来看,农村部分老年人处于家庭与社会边缘,数字行动以家庭、社群为单位,阻碍个人数字技术的接入,数字包容策略和数字产品服务在农村场域矛盾突出,面临数字技术新文化与乡村伦理旧文化之间的冲突。要打破农村老年群体数字包容困境,需要遵循数字技术接入规律,将理念革新、基础建设、支撑桥梁与农村老年人数字接入阶段的特殊性相结合,从差异化享有走向全民共享数字红利。  相似文献   

20.
杨守德 《奋斗》2022,(5):32-33
<正>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加快数字技术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创新与应用也成为释放数字红利、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有力抓手。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在未来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关键战略性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