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念马一浮先生诞辰125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进一步发掘研究马一浮生平资料,更加深入分析和研讨马一浮与现代新儒学的关系,多方面阐发和评价马一浮的“六艺论”。  相似文献   

2.
马一浮楷定“国学是六艺之学”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一浮将 “国学”楷定为“六艺之学”,是为了说明“六艺统摄一切学术”。对此说,不能从学理上把握其合理性,只能探讨其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如此说的目的。本文认为,他这么说的目的有大有小。从小的方面说,有两方面的具体目的:一方面反对以“小学”(文字学)作为治“国学”之门径,将“国学”的根本定为“六艺之学”;另一方面反对以“西学”规范“国学”,而用我之固有的“六艺之学”规范“西学”。作为现代新儒家第一代宗师,马一浮可谓以这一特殊的学术取向体现了文化保守主义的根本立场。从大的方面说,他这么说的理想在于:通过张显“六艺”的精神价值以说明儒家思想的普世价值,从而强调“世界人类一切文化最后的归宿,必归于六艺。而有资格为此文化之领导者,则中国也”。  相似文献   

3.
现代新儒学是相对于宋明新儒学而言的。宋明时期援佛入儒,对儒学进行改造,使儒学哲理化,被称为新儒学。现代新儒学是特指本世纪20年代产生的,以接续儒家道统为己任,力图用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现代化的学术思潮。现代新儒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港台学者推奉熊十力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大师”,其根据是港台几位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皆出自熊氏师门。有人则认为现代新儒学导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以梁  相似文献   

4.
纵观文化发展史,每一次异质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都会引发国人对建构自身文化的指导思想的苦苦探寻。 “五四”前后涌现的、后来被称为现代新儒学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如梁漱溟、张君励、冯友兰、贺麟、熊十力等,他们面对中国传统理论和价值系统的崩溃,帝国主义文化的入侵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痛心疾首。他们力图恢复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系统,主张在中西文化冲突和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主导地位,弘扬儒学,并以此为基础来会通西学,融合中西,以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和马克思主义的冲击。现代新儒学在建构中国文化的基本思路上,立足坚定的民族文化本位,其进步性和可取之处在于具有自强自信的主体意识和自尊自守的独立人格,具有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但其政治立场是相当保守的,他们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文化建构的指导思想,贬低甚至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创造性等方面的功绩。现代新儒学一个致命的弱点是把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简单地归结为儒家文化,并把儒学的复兴看成是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理想归宿。这种从思想中寻找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既体现了新儒学思维认识的局限性,又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  相似文献   

5.
因为陈独秀的政治身份和政治评价问题,一些学者对陈独秀的文化身份和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所作出的巨大文化贡献有意回避或压低。实际上,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青少年时期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接受近代西方的思想文化后,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大力批判。他攻击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礼教,批判儒学不适合现代生活和压抑人性的一面,否定儒学一尊;他还积极宣传民主和科学,弘扬个性解放,提倡新道德,发起文学革命,进行现代新文化的建构工作。陈独秀并未全盘反传统,他对旧文化的批判是中国文化吐故纳新、向前发展的必经阶段的表现,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儒学在现代社会实现其现代转换会面临着一定困境。儒学在现代社会如何实现其现代转换,主要有三个问题:第一,如何处理传统儒学的问题;第二,如何对待西学的问题;第三,如何面对当代人类尤其是中国社会实践的问题。此外,实现儒学现代转换的路径有"常道""接通""复兴",但这几种路径都面临着困境。儒学要想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现代转换,回归传统是必须的;而经过中西文化对比、中西文化对接和中西文化对话三个阶段,也可以促进儒学的现代发展。儒学在现代社会中体现着其自身的价值。儒学中所蕴含的优秀的精神文化资源对现代政治、生态环境和现代管理都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现当代新儒学是文化守成主义的一部分.这一思潮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五四以后的新儒学,第二阶段为抗战时期的新儒学,第三阶段为港台新儒学,第四阶段为海外新儒学,改革开放后返输中国大陆.三代四群十六位重要代表人物是: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贺麟、钱穆、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蔡仁厚、余英时、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现当代新儒家反思现代性,反思唯科学主义,重视人类与中华民族的长久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其论域、问题意识有:(1)跳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二元对峙的模式,并由此反省现代性,重新思考东亚精神文明与东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2)"文明对话"与"文化中国".(3)儒家价值与全球伦理、环境伦理、生命伦理.(4)儒学与现代民主、与自由主义的关系.(5)儒学的宗教性与超越性及"内在超越".其思想贡献、思考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当然亦有其思想困局.儒学有草根性,有生命力.开放的新儒家学者,要在中国大陆再植灵根、重建儒学,特别要重视民间教育.当代新儒学是中国健康的、现代化的、重要的、建设性的、辅助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现当代新儒学是文化守成主义的一部分.这一思潮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五四以后的新儒学,第二阶段为抗战时期的新儒学,第三阶段为港台新儒学,第四阶段为海外新儒学,改革开放后返输中国大陆.三代四群十六位重要代表人物是: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贺麟、钱穆、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蔡仁厚、余英时、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现当代新儒家反思现代性,反思唯科学主义,重视人类与中华民族的长久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其论域、问题意识有:(1)跳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二元对峙的模式,并由此反省现代性,重新思考东亚精神文明与东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2)"文明对话"与"文化中国".(3)儒家价值与全球伦理、环境伦理、生命伦理.(4)儒学与现代民主、与自由主义的关系.(5)儒学的宗教性与超越性及"内在超越".其思想贡献、思考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当然亦有其思想困局.儒学有草根性,有生命力.开放的新儒家学者,要在中国大陆再植灵根、重建儒学,特别要重视民间教育.当代新儒学是中国健康的现代化的重要的建设性的辅助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张其昀是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本文探析了张其昀在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演进的时代大背景下,是如何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西文化思想的交锋中,走向了非主流史派的新人文主义史学。当时西方文化思想的大量涌入,为张其昀吸纳西学,从而建构出中西合璧的个人学术体系,提供了可能性。而新人文主义学说与儒学精神的契合,则是张其昀最终接纳这一西学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新儒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新儒学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力图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和本位来吸纳、融合西学,寻求中国社会出路的一种文化思潮。现代新儒学之所以新,是相对于孔子创立的儒学和宋明理学而言的。作为中国文化奠基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通过倡导“仁”即人之道德理性,充实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命,从而创立了儒学。孔子之后,儒学不断发展。到战国时代,经孟子、荀子等人的推展,儒学成为显学之一。至西汉时期,经董仲舒的提倡,汉武帝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儒学由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魏晋…  相似文献   

11.
散木 《党史博览》2014,(9):39-42
正马一浮(1883—1967),晚号蠲叟,浙江绍兴人,著名儒学家、理学家、佛学家、翻译家、诗人、书法家,与梁漱溟、熊十力被并誉为"现代儒学三圣"。马一浮早年是闻名遐迩的"读书种子",后来更以其学问和诗词以及书法等为世人所知。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他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共和国领导人的多次接见和宴请,其中陈毅还与他结为诗友。会是后起特一  相似文献   

12.
钱穆有“中国思想之伟大处 ,在其能抱有正反合一观”(《现代中国学术论衡》页 10 4 )之说 ,这是立于现代学术思想立场而还诸传统的说法。倘若转换视角 ,将现代思潮还诸中西会通以求其变 ,此说亦可成立。所谓“变”者 ,实际上是中国现代思想受西学刺激而发生意义危机 ,转而出现思想范式的转变。比之传统 ,现代思潮涌动 ,可谓应了晚清人千古一变的警语。现代思潮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之间作出选择 ,期间无论是有意识地 ,还是不情愿地 ,都不无例外地经历了思想范式的疏离 (更多的是与传统 )与整合 (更多的是与西学 ) ,而这恰恰预示了新的思…  相似文献   

13.
马一浮先生的新儒学思想,可以概括为新《六艺》论。“《六艺》该摄一切学术”,是新《六艺》论的首出观点,也是马一浮新儒学思想的总纲。“《六艺》该摄一切学术’,“《六艺》该摄于心”,“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这三个观点集成为马先生“新《六艺》论”的核心层圈。其所建立的,是以心为根源(本原)为动力、为统摄的唯心论的一心开《六艺》、《六艺》开群学的文化哲学--学术思想体系。它确立了中国学术的中国性和《六艺》的原典地位,确立了回向原典中发展的文化思路及中国学术和文化的主体地位,并且确认全人类实存而有普世价值,而结论则是:“《六艺》之道炳然常存。”  相似文献   

14.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理论界的一项持续不断的活动,便是开展文化价值问题的讨论。讨论的主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地位与发展问题;二是“国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围绕着这两个主题,人们进行了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提出了各种观点。这些观点虽不尽一致,有的甚至互不相容,却大都颇有见地,且言之有据。这场讨论现仍在进行,它使我国思想文化论坛呈现出十分热烈和相当繁荣的局面。总的来说,与80年代中后期以“西化”为主导思想的那种空想、浮躁的议论(其代表作便是《河殇》)相比,90年代的讨论是理性的和现实的。已很少看到“西学为体,中学为用”那样的主张了,相反,要求重新审视国学,要求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为中国的全方位现代化服务的观点,占了主导地位。但也有缺陷。其主要表现就是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的儒学和台、港学者发展起来的“新儒学”)作了过份的和不切实际  相似文献   

15.
彭永捷 《前线》2014,(10):41-42
儒学这一古老的思想传统,在历史上总是不断获得新的理论形态,总是不断演变为一代又一代的新儒学,儒学在当代也依然会找到适宜的出场路径,从而获得儒学的新形态,将儒家的义理、价值和原则,合理转化为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准则和价值观。 相对于先秦的经典儒学,其后每一代的儒学都是新儒学。一种完善的新儒学,必然是按照孔子所重视的“仁”与“礼”两个方面展开:前者要对作为儒家核心义理的“仁”作出新的论证,使新儒学表现为阐释和论证儒家仁义思想的新仁学;后者要对实现“仁”的社会方式给出安排,使新儒学表现为落实于现实生活的新礼学。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的新儒学思想并非直接承续传统儒学,而是在现代文化的大背景下,融合中西、会通儒释、贯穿古今,重新进行创造性转化之后的结果。其思想历程的曲折性和创作取材的丰富性,都表现出了文化多元的气质,而杂揉或混杂性(Hybridity)也就成为其应对现实文化冲突所呈现出的鲜明风格。面对大量异质文化因子的“嵌入”和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本改变,要想保持住它的存活状态和现实的生命力,就必须要不断地创造与革新,最大限度地在自己的系统之中融入新的元素,以便能够适应剧烈变化的环境。梁漱溟之坚守传统,并不是要回到过去,更不是反向寻求某种纯粹性,而是要在多种新元素的聚合形态之下重新找到平衡点,并且用新的意义来丰富自身传统的内涵。在此情形下,其思想形态的复杂性、含混性,乃至于略显矛盾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可以说是现代文化之新旧融合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论贾谊的儒学观──兼论儒学取代黄老的内在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谊是汉初继陆贾之后又一位极力倡明儒家学说的思想家。自司马迁谓“曹参、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史记·太史公自序》),贾谊时被目为法家者流,后代学者亦或归其儒,或称其道,或属之杂。其实,同陆贾一样,贾谊思想仍属儒家体系,他在汉初具体历史背景下,对儒学作出了新的发展,成为由先秦儒学向汉代儒学转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承转。他与陆贾思想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思想渊源直接上承苟子,立足于儒家的礼制传统,更多地融入了法家的色彩,而仁义为本的精神内核并未改变。一、贾谊的礼治思想小起人伦日用,大到安邦定国,…  相似文献   

18.
所谓现代新儒学,主要指五四以后,以会通中西,谋求儒家的思想现代化的一种文化观念.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现代新儒学是作为“全盘西化”理论的对立面出现的.同西化论者片面地注重文化的时代差异相反,其注重文化的民族性,强调不同的文化传统之间不能简单替代,中西之争不能仅仅归结于古今之争.由郑家栋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第2次印刷的此书,分上下篇.上篇着重从文化、哲学和学术方法三个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现代新儒学作为国人在西方文化冲击面前所采取的一种重要的回应方式,所表现出的文化立场、思维方式、理论特征、历史观念等.将现代新儒学思潮区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  相似文献   

19.
孙玉杰 《学习论坛》2001,(1):21-22,30
宋代儒学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宋代儒学以理学的形态出现,被称之为新儒学。宋代儒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在思维中的反映,同时也是魏晋以来儒佛道三家互相渗透的产物。儒家思想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糅合道家、佛家的思想,使儒学成为一个有严密体系的理论形态,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又一次高峰。宋代儒学对于结束五代战乱以后重建伦理纲常,维护赵宋王朝统一国家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统治阶级奉为官方哲学,对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儒学最具创新精神的是全面发扬了传统儒学的务实精神,创立了实学…  相似文献   

20.
生活儒学与当代哲学的关系是:在当代西方哲学的三大思想运动中,生活儒学更接近于海德格尔现象学,但对后者进行了根本性批判,由此重新获得孔孟儒学的"生活"观念;生活儒学的"生活"观念与马克思的"实践"观念之间既有可对应性,又有非等同性;生活儒学承认现代新儒学的现代性转换,但解构其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而还原到生活存在的本源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