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英国利物浦公墓,静静地竖立着一块用中文刘着“中国蹈海烈士杨先生守仁墓”的纪念碑,碑上一块用花岗石制成的座石上用英文刻着“中国烈士杨守仁,因政治思想而死……”。快一个世纪过去了,旅美侨胞一直未曾忘却这位为中国的民主与进步而死的先烈,每当逢年过节常去扫墓,以示对这位先烈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2.
古木参天的岳麓山中,千年古刹麓山寺左后侧,有一块花岗岩砌成的长方形墓地。汉白玉的墓碑,石砌的围栏,历经数千个日日夜夜的风雨侵蚀,凸现出斑斑痕迹,使人忆起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久远,铭刻在墓碑上那“烈士禹之谟之墓”五个大字,清晰可辨。快一个世纪了,每当人们驻足墓前,烈士牺牲前那“我要流血”,“禹之谟为救中国而死,为救四万万同胞而死”的悲壮遗言,便如同不息的号角,震撼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禹之谟 1866年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 (今双峰县 )青树坪。 20世纪初留学日本,回国后在长沙开设新式纺织厂。清廷的腐败,…  相似文献   

3.
在北京万安公墓庄严肃穆的苍松翠柏间,有一座修整一新的陵墓,高耸的丰碑上面刻着邓颖超同志1985年为墓碑题的词:“爱国将领王以哲烈士之墓”。  相似文献   

4.
《新长征》2011,(9):33-33
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一块一米高的花岗岩石矗立在墓前,正面刻着"毛岸英烈士之墓",背面刻着"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相似文献   

5.
“丹心碧血为人民——上海革命烈士革命先驱英雄业绩展览”(以下称“烈士业绩展”)5月将在龙华烈士陵园正式对外展出了。在此之际,本刊记者走访了龙华烈士纪念馆副研究员俞乐滨,询问了“烈士业绩展”的有关情况。记者问(以下简称“问”):“烈士业绩展”的陈列指导思想是什么?龙华烈士纪念馆副研究员俞乐滨答(以下简称“答”):其指导思想是为了永远纪念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驱、共产党人和革命烈士,教育后代继承先烈遗志,完成他们的未竟事业。因此,“烈士业绩展”要求内容真实感人,形式新颖生动。陈列的基…  相似文献   

6.
在湖南省长沙市杨开慧烈士陵园中,竖着一块高约四米的纪念碑,碑的一面刻着铭文:“革命烈士杨开慧杨开明杨展茔地”。杨开明是杨开慧的堂弟,而杨展则是杨开慧的侄女。杨开慧、杨开明、杨展作为毛泽东的杨姓亲属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杨家因此被称为“一门三烈骄杨府”。  相似文献   

7.
前些年,有人意外发现著名作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所提及的烈士李玉安还活着,于是发生了许多故事.今天,在丹东地区也有一位活着的“烈士”,他的照片在中央军事博物馆与黄继光的照片并列在一起;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里的英雄碑上,赫然刻着他的名字,他就是——一等功臣、活着的“烈士”许长友.这位活着的“烈士”许长友是东港市前阳镇前阳粮库的离休干部,现年74岁.1984年离休后与老伴一直居住在前阳.怀着对这位老英雄十分崇敬的心情,我们前去采访了他.他家住在前阳镇自来水公司  相似文献   

8.
拜谒朱裴墓     
王沛郁  孙峰 《先锋队》2014,(10):29-29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们来到朱裴的故里——闻喜县畖底镇宽峪村。在村西南不远的一座岭上,安葬着这位清初名宦。 沿着窄窄的羊肠小道,我们一路踟蹰前行。不时能看到路边一块块的条石,上面刻着方方正正的文字,显然是从朱裴墓上搬来的碑碣,被裁成条状,做成了路沿石。不到15分钟,我们便来到朱裴的墓前。只见三面土岭,环抱着朱裴高高的墓丘,两块2米多高的墓碑,已经横倒在墓丘之上,淹没在杂草荆棘之中。走到石碑之上,细细端详,只见一块墓碑上写着朱裴历任的官职,一块墓碑记载着朱裴的生平事迹。墓葬周围曾有的石马、石羊、石人等,早已被其族人拉走,独留一座孤零零的墓丘。  相似文献   

9.
战马复仇记     
刘洋 《党史纵横》2011,(6):46-48
在黑山阻击战烈士陵园内。13.5米高的“黑山阻击战烈士纪念碑”后面就是一座大型烈士合葬墓.中间立有一石碑,是“黑山阻击战烈士纪念碑文”.左右还各有一座石碑,右侧石碑是“黑山阻击战烈士名录”,左侧石碑是“黑山阻击战内蒙古骑兵师烈士名录”,细数上面共刻着112名当年内蒙古骑兵一师烈士的名字,  相似文献   

10.
一则《启事》1927年1月28日出版的《湖南民报》上,刊登了一则《衡山人民公葬岳北农工会死难烈士筹备处启事》。《启事》写道:“我邑岳北农工会被军阀赵恒惕以强压摧残,农工代表赵炳炎、周德二、廖芳炳、李如英(即李玉邕——引者)四烈士或被惨杀,或被瘐死,于今越三年矣。窃思诸先烈为主义而死坦冤地,其骨虽寒,其血长热。今者国民革命将告成功,无非诸先烈精灵所托而使之然,我辈后死幸得观成。景仰前徽昌盛哀悼,爱发起公葬以藉妥忠骸,业于一月十八日,经全县民众假县党部议决:追悼会场假设文庙;追悼日期定于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相似文献   

11.
王树人 《世纪桥》2010,(18):46-49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曾说:“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为了纪念先烈,激励人们前仆后继,龙江大地有一些地方以烈士名字命名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1996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四八”烈士邓发诞辰90周年。金秋时节,邓发烈士生前战友、原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在北京的寓所里会见了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的代表。他回顾过去峥嵘岁月,缅怀赴汤蹈火先烈,高度评价了邓发烈士,并欣然题写了“播撒幸福的人——邓发”。  相似文献   

13.
《福建党史月刊》2000年第2期登载郑超麟口述,黄顺通、刘正英整理的《郑超麟与中共福建“一大”》,文中郑超麟回忆说,当时参加中共福建“一大”的代表中“建瓯来的是杨峻德……杨峻德情况不详,我保留的印象是他很能干,很会说话”。笔者欲在此对杨峻德烈士作一介绍,以纪念杨峻德烈士诞辰100周年。 杨峻德(1900—1931年),原名克宽,福建建瓯吉阳镇人。少年时曾求学私塾,1914年转入梨山  相似文献   

14.
向警予:我党第一位女中央委员周恩来说:向警予同志是我党第一个女中央委员,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她为革命牺牲了,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她。1998年,在风景秀丽的湖北汉阳的龟山上,一座烈士陵墓建造得质朴、庄严、宽阔,墓前立着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向警予烈士之墓”的墓碑。向警予烈士陵墓,凝铸着武汉人民缅怀先烈,对先烈不朽业绩永志不忘之情;陵墓上空弥漫的耿耿浩气,给人一种圣洁的感情和无尽的力量。向警予,原名向俊贤,1895年9月4日生于湖南省溆浦县城关镇西街向宅,土家族人。1912年秋天,考进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18年,向警予加入了新民…  相似文献   

15.
正又值清明。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是我国人民祭扫先人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缅怀先烈、继承传统、激励后辈的日子。我曾在清明节去烈士墓前献花。静静地站在烈士墓前,我的脑海中浮现出那些为民族独立、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生命的先烈们的光辉形象,不禁心潮起伏。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先烈们深深鞠躬,并献上一束鲜花。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不能忘记:我们今天的繁荣昌盛,是无数先烈在祖国生死存亡之际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的!他们倒  相似文献   

16.
1960年春天,人民解放军张爱萍上将相约老战友、中国长江水产研究所所长周方,去江苏如皋老户庄寻找工农红军十四军军长何昆烈士的遗骨。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了解,终于在当地的坟山群中找到了。如皋县人民政府将遗骨重新安葬,张爱萍题写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军长何昆之墓”的碑文。后来纪念碑建成时,张爱萍又一次题写了“何昆烈士纪念碑”的碑名。  相似文献   

17.
在北京香山万安公墓李大钊烈士革命事迹陈列室正中,有一块用玻璃罩起来的石碑。这是一块极为普通的艾叶青石碑,高183厘米,宽46厘米,厚16厘米,碑头刻有一颗红五星;五角星的中央刻有黑色的镰刀斧头。碑的正面是12个红色大字:“中华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之墓。”背面是红字碑文:  相似文献   

18.
《湘潮》1990,(11)
无数潘介棠式的先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血与火的战斗将黑暗的旧中国引向了光明。但随着岁月的推移,烈士们的光辉形象在部分人的心目中淡化了,感情上也失去了共鸣,对此,我表示遗憾和担心。我将用我的教鞭指点青少年一代:毋忘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努力开创幸福美好前景。我辈当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座右铭,并身体力行,让烈士笑慰九泉。(浏阳县中和乡教育办主任张文后)看了潘介棠烈士的三封遗书后,仿佛听了一位优秀的老师上了  相似文献   

19.
“烈士”一词,始见于商代。伊尹说:“大夫知人事,烈士去其私。”春秋末期孔子也用过烈士一词:“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古代所谓烈士,虽有“谓以身殉道,而不屈者”之说,但一般指临危不惧的节义之士,是活着的人。如曹操在《龟虽寿》中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元、明、清时,对战死军人,称“阵亡”或“战殁”将士,而不称烈士。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政府,对抗战殉难者褒称“忠烈”,“烈”字之含意始有所演变。当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政权,仍沿袭元、明、清时的用语,对在战场上牺牲的指战员,叫“阵亡将士”。1947年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公布施行的《东北解放区爱国自卫战争阵亡烈士抚恤暂行条例》,将“阵亡将士”改称“阵亡烈士”。这是实质性的演变.烈士一词始成为现在意义的、最光荣的称号。  相似文献   

20.
谢文雄 《党建》2021,(1):64-65
1939年,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将一位烈士的遗骸移葬于其家乡枣树坪。毛泽东先后两次为其墓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这位烈士,就是陕北红军和苏区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谢子长。谢子长,1897年生,陕西安定(今子长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