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6,(5)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有不可识、不可道,独立周行无所不在和无为而又无不为等特性,道的这些特性决定了人们寻道的途径的特殊性。《道德经》中人们寻道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对自然界万物的效法和对社会中圣人的效法。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效法而法道之"空虚"和"无"之用;法道之上善若水;法道之复归本源和法道之守中。对社会中的圣人的效法主要有:法圣人之无为而无不为、为腹不为目和深不可识。  相似文献   

2.
王超 《学理论》2012,(35):208-209
北宋王超虽然位高权重深受宠信,但也只不过是庸碌之辈。至道年间讨李继迁无大功亦无大过,反应不如17岁的王德用;咸平四年半途而废;望都之战见死不救;景德之战逡巡不进,以致被贬。但王超为人圆滑,善于处理日常事务,所以"虽无将帅之才却久居高位",其为人处世、对子王德用的教育为其子王德用的发迹和整个王氏武将家族的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国学赏析     
, 《侨园》2013,(8):48-48
<正>【原文】有子日:"礼(1)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选自】《论语·学而》【注释】(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  相似文献   

4.
德才关系     
《求知》2017,(4)
<正>"德才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司马光《资治通鉴》【译文】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用人时,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与其用小人,不如用愚人。原因何在?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  相似文献   

5.
何川 《学理论》2013,(12):28-29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品行的国家,古人云:"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才无德,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同时",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也是我党一贯坚持的用人标准。但如何考量干部的德行一直是一个模糊的问题,只有了解干部德行考核的历史渊源和研究实践成果,借鉴国外经验,才能构建合理规范的干部德行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说山训》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议论:“有鸟将来,张罗而到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若“今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 寥寥数言,朴素而简洁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成功地做好一件事,起关键作用的往往仅仅是一个环节,但其他环节却绝不可少。譬之于用人,我们常常用好一个人,就能搞好一个企业,办好一个项目,干好一件难事,这一个人  相似文献   

7.
正清朝名臣曾国藩,被政界人士奉为"官场楷模"。一生讲究"廉"。这要从曾国藩第一次被道光皇帝召见说起。那时,已是庶吉士出身的曾国藩,在翰林院实习期满后,早已囊中羞涩。由于没钱送礼,他在忐忑不安中苦等了六个月,才等到吏部的引见文书。召见的那天,道光皇帝先把曾国藩的履历看了看,然后随口问道:"曾国藩,你抬起头来,朕有话问你。"  相似文献   

8.
伟荣 《侨园》2012,(5):62-63
修身齐家:深受乃父影响 曾国藩被推崇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出身名门的曾纪泽正是在父亲的引导下,深得其父的真传.他牢记父亲的立德、立功、立言的教诲,做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并在此基础上向着人生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奋进.  相似文献   

9.
《左传》载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历代学者训释"则以观德"皆聚焦于"则"字,且以后世的道德观念训释前人,不甚恰当.西周初年"德"的观念更为重要,"德"既源自上帝、祖先神又开始与积极主动之"敬"的观念相融合.周公"则以观德"是"仪式刑文王之德"的产物,周公所制礼乐(礼则)源自文王虔敬上天、恭敬人事而形成的"德型"."德"为"则"之根源,"则"为"德"之具体落实.周公制礼作乐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以制度典礼(礼则)落实文王之"德型",由此永葆天命.从文王树立"德型"到周公"则以观德",世俗化、人文化的礼乐制度逐渐成为维系当时社会秩序的主要力量与手段,政治秩序、社会准则与思想文化的道德化发展路向亦由是得以奠定.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常言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说的就是崇德修身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  相似文献   

11.
公元770年,即唐代宗大历五年四月,湖南兵马使臧玠作乱,杀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兼湖南都团德观察使崔璀.杜甫正客居潭州,他本因避乱入蜀,由蜀地漂泊到湖南,原想在这里"强移栖息一枝安",不料到湖南不久,又要避臧玠之乱了.这时他的二十三舅崔伟正以湖南录事参军出摄郴州刺史,屡次有书来招他去,他便携了全家乘船南下.不料船过衡州,恰值湘江水涨,被阻泊舟于未阳县北的方田驿,一连五天不能前进,也得不到食物.耒阳聂县令闻讯,派人携书问候,并餽送牛肉白酒.  相似文献   

12.
<正>曾经有这样一副对联刻画得很形象:"睁眼闭眼一只眼;你好我好大家好",横批:"好好先生"。"好人"本来人之向往,但"好好先生"味道和性质就变了。何谓"好好先生"?孔子称其为"德之贼",认为抹杀是非、混淆善恶、不扬正气、不抵邪恶便是"贼"之所在。"好好先生"就是好人主义,说到底,是一个"私"字在作怪。一位领导同志说:"对有问题的干部来讲,及时批评、督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完人,是封建官场的楷模。在晚清政治腐败的大背景下,身为理学大师的曾国藩之所以能做到洁身自爱,廉洁从政,是因为其深受儒家思想的理欲观、公私观和义利观影响,崇尚"灭人欲,存天理"的理欲观、以公灭私的公私观和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曾国藩的廉洁从政思想对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礼记·大学》且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覆旧推新的思想在古时就已经出芽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对哲学中的发展似乎看得更为透彻。日月若江中之水,每个时代皆涉水而过。彼时的月非当时的月,此刻的日也非当年的日,江中之水也早已奔流到海从无再复。光阴汤汤,青山依旧,苍郁之浓重,若添一丝红焰岂不更胜。这个时代时刻都能掀起滔天巨浪,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学德观具有丰富的内容,他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要求把学习知识与修养道德统一起来;反对"不知而作",倡导诚实不欺的治学道德;反对"骄且吝"和"意、必、固、我",倡导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治学道德;批评学习"中道而废",倡导学而不厌、恒进不止的治学道德;有见于"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倡导学患无能而不患莫己知的治学道德。这些思想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启迪,有些对克服今天学界的某些不良现象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历来为人称道。曾国藩公牍文书多为忧患之作,辞理兼备、畅达明晰,多以自省和勉励他人为主题,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其为官为将的主张和治家为人之道。其为官,敬服清官、抨击贪腐、举荐廉才;其为将,以法束僚、鼓励进谏、务实管理;其为人,勤俭持家、淡泊自省、实干为民。曾国藩公文中的廉政思想对当今社会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安忆在给复旦大学研究生的毕业致辞中,劝告毕业生"不要尽想着有用"、"不要过于追求效率","不要急于加入竞争"。她提出的这三个"嘱咐"引发不少年轻人关注和热议。王安忆的三个"嘱咐"概括来看,分别是"无用之用"、"过程之美"、"竞争之失",笔者以为,"王安忆三嘱"看似浅显,其实都是王安忆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读之品之,恰似一壶香茗,沁人心脾,发人深思。"不要尽想着有用"是"无  相似文献   

18.
正◎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现在,我们有法规制度不够健全、不够完善的问题,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的法规制度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眼光敏锐,见微知著,"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开展工作有板有眼,纵横捭阖,张弛有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靳国君 《学理论》2008,(7):87-90
道德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老百姓有时讲到邻居,讲到同志,说那个人有德,赞赏他有德,农民开玩笑的时候说“瞅瞅你那德行”,还是讲的德。把“德”和“行”组合在一起,很科学,一语道破“德”的根本要求在于“行”。德,得之于心,付之于行。道德关键在于实践,知易行难。德,很重要。  相似文献   

20.
张爱萍上将,英姿儒雅,文采飞扬,以"军中才子"、马上诗人"闻名于世,军中有才好学之士无下为之钦服倾折. 1944年9月11日,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阵亡.四师开追悼大会,张爱萍将军书一挽联悬于主席台两侧,上联为"恨寇贼杀死吾战友",下联为"率全师誓为尔报仇",时人称为佳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