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政府相应的可采取以下5种应对策略:(1)"淡化式"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先由事件主体自行处理,在适当时候介入,调停事件矛盾,有利于避免网络舆情过早、过多的给政府施加责任或将舆情指向转至政府。(2)"萌芽式"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一是第一时间通报网络舆情,主动了解事件真相,协调有关部门处置;二是转入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观察后续舆情动态和事件处置效果。(3)"强力式"  相似文献   

2.
"谷歌事件"是一起被政治化的商业事件,是商业利益、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和美国"网络自由"的双重标准及其推行网络霸权主义共同推动的结果。网络主权是现代国家主权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护网络主权,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进程看,"谷歌事件"具有典型的个案意义;从维护国家主权的角度看,"谷歌事件"启示我们网络就像领土一样,应该受到本国的保护;从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大局看,"谷歌事件"不应过度解读,中美关系的现在和未来充斥着困难和障碍,但也充满着机遇和希望,这些都是对"谷歌事件"的理性解读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快速发展,其境外投资遭遇的风险也与日俱增。不少中国企业境外资产安全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都存在重大隐忧。越来越多的事件表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努力正在遭遇由政治风险引发的频繁冲击。2011年,我国企业遭遇西亚北非政治动荡,给企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10)
境外反华、敌对势力数量多,对华渗透手段多样,具有欺骗性、迷惑性。"境外势力"渗透型群体性事件多发,危害大。需采取加强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提高执政能力;坚守网络阵地,主动开展网络舆论战等措施有力预防处置"境外势力"渗透型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5.
政治系统理论为网络问政的环境与政府回应的速度提供了解释性的分析框架,通过对苏州"寒山闻钟"的实证研究发现,网络问政系统面临的环境越复杂,政府回应的速度越慢。具体而言,网络问政事件的主题与公权力行使关联越紧密,事件活跃时间越长,事件活跃度越高,政府回应速度就越慢。此外,网络问政指向为群体或组织相比于指向为个人的事件,政府的回应速度较慢。基于此,为提高网络问政的回应速度,政府应及时把握网络舆情,掌控网络问政环境;加强内部规范建设,提高自身服务能力;灵活处理社会关系,建立"双线"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4,(26)
自2013年8月网络谣言治理专项行动开展至今,已有近一年的时间。以近两年的网络热点舆论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治理手段的分析,阐明网络谣言治理路径正从单一的"上层官方治理"转向"全社会共同治理"。在网络谣言治理的现象分析的基础上,剖析治理路径转变的原因,为我国网络谣言的进一步规制提供建设性意见如下:应树立政治权威的必要性;营造民主环境的重要性;提升网民素养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7.
当网络暴力日益泛滥,我们需要尽快梳理网络社区的道德底线和法律规范网络暴力,正在成为网络社区的一个热门词汇。自"虐猫事件"后,"网络暴力"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铜须门"、"史上最毒后妈"、"姜岩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接踵而至,参与网民数量形成规模,不仅在网络上声势浩大,更对现实生活形成冲击。  相似文献   

8.
朱晓娟 《民主》2010,(1):24-27
<正>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影响很大的事件,如"三鹿"问题奶粉、拒绝手术签字酿成怀孕妻子死亡、因妻子写下死亡博客而横遭网络"人肉搜索"的网民怒告网站,等。这些因产品缺陷、医疗损害、网络侵权等导致的  相似文献   

9.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社会"燃烧物质"、社会"助燃剂"和社会"点火温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社会燃烧理论",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应该采取减少社会燃烧物质、增加网络灭火剂、降低点火温度等措施进行综合防范治理。  相似文献   

10.
常民强 《学理论》2012,(12):113-114
现在,我们才终于可以放心地说"华南虎事件"已经尘埃落定了。反思一下事件的整个过程,第四媒体的力量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由此我们才更盼望"公民新闻"时代的早日来临。我们认为网络对推动虎照事件的深入发展有三个关键意义。一是网友最先发现假虎照的原型——年画虎;二是网友"打虎派"和"挺虎派"博客论争——"意见的公开市场"真正形成;三是网易最先引导网络打虎由感性争斗转向科学鉴定。  相似文献   

11.
正网络群体事件具有的过程特性提起网络群体事件,人们所想到的便是在网络空间发生的突发性事件。这种理解既有它的合理性,也有它的缺陷性。所谓合理性,说的是网络群体事件在许多的情况下确实是一种突发性事件。它来得急,发展快,让人们有着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王扩建分析了网络群体事件的瞬间爆发性,认为:"群体性事件都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但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更加明显。"其原  相似文献   

12.
正"网络问政"不会自动达成善治中国有接近四亿的网民规模,网民的文化水准和参与热情也相对较高。中国政府要开展争取民心的工作,网络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方式。从"网络问政"的实际效果来看,从早年的"孙志刚事件"一直到今年的"郭美美事件",大凡引起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的公共问题和事件,都是最先由网络发起或主要由网络参与。网络正在取代传统媒体,发挥着对政府及官员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民粹主义动态频频、兴风作浪,借助网络在西方国家有了新的表现。网络无国界,网络民粹主义在我国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一是与极端思潮合流,形成排外、仇富、闭关三种极端倾向;二是主要参与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三是"饭圈"群体具备一定网络民粹主义色彩,其背后是资本力量在推波助澜;四是暴戾情绪和制造对立是人们对网络民粹主义的直观感受;五是"后真相""舆论反转"等媒体景观日益增加;六是民粹主义者利用人们的"看客"心态,刻意制造话题并放大事件影响。这些新特征新趋势给我国发展带来挑战。应对挑战要求我们做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创新治理理念,破除传统的国家统治型管理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拓宽沟通渠道,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社会本体问题即民生问题,破除就话语论话语的操作窠臼;巩固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正确处理"一元主导"与"多样共存"关系;深入研究人们在具体"引爆点"上的心理取向和情绪动向,对未发生的舆情走向做好分析预判。  相似文献   

14.
产生于现实生活的庆安事件经微博介入后,原本客观本体性的事件转化为话语性的虚拟表达事件。它历经了网络舆论的点燃、助推、分岔及消退四个阶段。与此同时,在参与过程中,网民会不自觉地根据自我经验作出行为选择,从而出现无意识或有意识的个体行为分化现象。最终,在现实和虚拟的双重话语表达中,该事件相互缠绕和重叠,开始淡出公众所关注的视野。这种建立在"现实事件、网络主体以及话语表达"框架基础之上的过程分析性结论,对"根植于现实且又在网络传播的类似事件"具有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谣言这个东西仿佛获得了某种"能量",总是时不时地出现,时不时地给人们造成一种冲击,一种震撼,众多荒诞鬼魅的谣言已经从网络段子上升为公共危机事件,成为破坏社会稳定、左右公共利益、制造社会恐慌的巨大力量,应该引起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网络谣言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把突发事件分为四大类,即自然灾害事件、事故灾难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以往,谣言往往只是重大突发事件的副产品,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后蓄意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虚假信息的行为有相应的惩处规定和应对预案.  相似文献   

16.
尚虎平  惠春华 《公共管理学报》2013,10(1):117-127,143,144
近年来"网络围观"大大影响了政府行政,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为弄清特定网络事件发生后如何进入网络渠道并引起围观,继而进入政府的公共政策系统并产出公共政策,论文力图在尽可能宽广的范围内收集已经发生且政府对其做出了反应的网络围观事件进行多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努力探寻网络围观到底促进了政府效率提升,还是促进了群氓暴政,或者促进了其他类问题。研究发现:网络围观将处在隐匿状态的公共权力放到了众目睽睽之下,以"凝视"权力制约了行政权力不作为;被代表的"民意"与志趣相投者的极化,使得"无组织的组织"产生了超组织力量;天生的"政治动物"一旦获得参与机会,其政治原生正义与原生野蛮、黄色同时显现;行政权力万能与"睡狗行政"———不打不动,打了乱动;初现的浮躁与理性并存的公民社会监督政府与要挟政府。受一定的条件限制,对于网络围观的内部机制、机理、大数规律的探究还不够深入,信度、效度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呈明显上升趋势,且从发生的诸多重大网络群体性事件来看,网络往往是导致事件扩大化的直接推手并推动其朝着恶性化方向发展,如果处置不当,很可能形成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给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稳定带来冲击。如何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治理,将是网络时代政府管理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对新时期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出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8.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定数量的网民为了特定目的围绕热点问题,在网络公共领域大规模汇聚意见进而影响现实生活的群体性事件。在历史沿革上,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类型之一,具有规模性、冲突性、集群性、制度外行动、人民内部矛盾等特征;在要素构成上,具有鲜明的网络属性:发生空间在网络公共领域、主体是网民、客体是适合网络传播的热点事件、形式是意见的网络汇聚。此外,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现实群体性事件三者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9.
北风 《侨园》2013,(8):8-8
<正>目前,美国"棱镜事件"已在全世界闹得沸沸扬扬,其主角斯诺登显然成了万众瞩目的"英雄"。随着该事件的持续发酵,触目惊心的内幕不断被爆料出来。其中有消息称,斯诺登揭发,美国政府入侵中国内地和香港网络至少有4年时间。这给正举着互联网安全大棒,准备给中国教训的美国"难堪的一击"。是啊,经常指责别人的人,不想被自己同胞揭发出骇人听闻的丑事,那是相当难堪了。据斯诺登的爆料,美国以防范恐怖主义袭击为由,长期以来大规模监控境内外网民的通话内容,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个人隐私,甚至还入侵别国的互联网刺探各种信息。而且美国的这种特务行径由来已久,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公愤和声讨。经常以自由、民主和人权至上标榜自己的美国,经过它的公民斯诺登无情揭发,如同被送上了历史审判台。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情贯穿于突发性事件的始终,对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生态影响重大。网络舆情危机,不仅严重威胁到国家主权和意识形态的安全,而且极易扰乱边疆民族地区的正常社会秩序,对该地区政治稳定产生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情传播及影响较为特殊,其产生诱因的多源头性、传播主体的多民族性、传播过程的易爆发性、传播效应的敏感性以及传播态势的不确定性都加大了危机治理的难度。因此,对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实施有效治理,各级政府需要树立"网络边疆"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到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治理的特殊性。在坚持"以防为主,及时预判"、"分级应对,分情处理"、"疏截并抓,以疏为主"及"多元参与,协同联动"的治理原则下,构建边疆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危机治理的长效治理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