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这里讲的"好人",有特定的含义,即大家都说他"好"的人。有句俗语形容这种人,叫"好好先生",也是毛主席曾批评过的那种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好好人,不乏存在。在领导看来,缺点不明显;在群众眼里,印象也不坏,所以这些人做起官来,大多春风得意,平步青云。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有些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好人主义盛行,对错误的东西听之任之,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丢得差不多了。这种放弃原则、息事宁人、软弱涣散的状况必须加以纠正。"这些话语振聋发签,针贬时弊。那么,究竟"好好先生"的尊容如何,"好好先生"的病症怎样呢?我们不妨替他号号脉,画个像。好人主义是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和明哲保身的庸俗人生哲学的混合物,是典型的自由主义。奉好人主义为圭桌的'好好先生",其主要表现为:一一是非不分,美丑不辨,对错误的思想、言行,见惯不怪,习以为常,不但不批评、不劝…  相似文献   

3.
清朝宰相刘墉有一书斋联:"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细思量,真乃怡情、励志、养心、修身之警言。现实中,打发岁月之"闲时",情趣不同,方式各异:有喜好垂钓,一坐半晌的;有三朋四友,结伴游玩的;有推杯换盏,吆五喝六的;有幽居麻雀室,嗜赌成性的;有迷  相似文献   

4.
记得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乐学",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教学境界之一.  相似文献   

5.
修身     
《求知》2017,(9)
<正>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荀子·修身篇》【释义】窃取财物叫作"偷盗",隐瞒自己的行为叫作"欺诈",信口开河,就叫作"虚妄",取舍不恒定叫作"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叫作"大贼"。听到的多叫作渊博,听到的少叫作浅薄。见到的多叫作开阔,见到的少叫作鄙陋。【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写作背景】《荀子·修身》是专门论述如何进行道德修养以及最后所达到境界的篇章。荀子运用  相似文献   

6.
<正>如果要描述心目中的"理想国",我会说:它就是一个"好人社会"的模样。没有比一个"好"字,更能如此简洁、出神入化地道出人间之美了。天下皆好人、事事千般好,就是一个法度得守、德行天下、爱满人心的美好社会——《好人365》,就是"好人社会"之美景的侧映,它清晰透彻地表明:好行人间日,德满天下时。"好"行人间,就要像《好人365》那样,首先将孝老爱亲奉为人生圭臬。孝与爱,最初产生于社会的基本单元——家  相似文献   

7.
修身     
《求知》2017,(9)
<正>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荀子·修身篇》【释义】窃取财物叫作"偷盗",隐瞒自己的行为叫作"欺诈",信口开河,就叫作"虚妄",取舍不恒定叫作"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叫作"大贼"。听到的多叫作渊博,听到的少叫作浅薄。见到的多叫作开阔,见到的少叫作鄙陋。【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写作背景】《荀子·修身》是专门论述如何进行道德修养以及最后所达到境界的篇章。荀子运用  相似文献   

8.
反腐倡廉关乎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的新经验主要有:率先垂范,三维度践行"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包括:补思想之"钙",筑道德之"堤",防患精神"软骨病";小题目、大文章,持之以恒纠四风;改革纪检体制,打造素质过硬反腐铁军。高压惩治,呈现零容忍反腐五大剧目,这包括:开放透明、实时曝光,传递反贪肃纪正能量;营造声势、高举利剑,中央巡视为先锋;横无死角、纵无禁区,"老虎""苍蝇"一起打;不设指标、上不封顶,反腐没有休止符。釜底抽薪,层层推进反腐治本大业,从源头杜绝贪腐"顽疾",这包括:简政放权,消除寻租空间;退庸进贤,布好人事棋谱;强化监督,编织反腐"大网";健全法制,扎紧制度牢笼。  相似文献   

9.
自从有了国家以后,好的政府便成为人们所期望的理想的政治管理模式,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例外.我国古代称之的"善政"、"仁政",当代西方国家治理所倡导的"Good government",都是好的政府的意思.好的政府的建立必须严格遵循主权在民、权力分立并制衡以及法治的原则;同时,好的政府应树立民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公开政府、廉洁政府和效益政府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高高在上,不苟言笑,不近女色的圣人.因为是圣人,他就装作"贤贤易色",告诫"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见到卫灵公和夫人同坐一辆车,从市上走过,便讽刺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相似文献   

11.
为官如水     
管子曰:"水者,地之血脉,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才子佳人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幽怨之绪寄托于山水。老子有一句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可谓把对水的称颂推向了极致。  相似文献   

12.
甲乙两种异质文化相遇相融,大致会有三种结果:一是以乙化甲,二是甲乙并尊或并斥,三是以甲化乙.具体到"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就是比较研究的三大格式:以西化中,援中入西;中西并尊,或中西并斥;以中化西,援西入中.考察明末以降四百余年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这门学问已经来到"全盘化西"的"拐点"上:止步于"以西化中"已经没有出路,止步于"中西并尊"已经没有出路,止步于构建"普世哲学"已经没有出路;只有"全盘化西",才是中国哲学之唯一出路.所谓"化西",就是"吃掉"西学,"消化"西学;所谓"全盘化西",就是"全方位地吃掉"西学,"全方位地消化"西学.我们祖先在五千年的长史中,已经创造出一套完整的"格式系统",我们就可以拿这个"格式系统"去吃掉西学、消化西学,最终把"西方哲学"变成"中国哲学"的一部分,产出"新中国哲学",就象我们曾经拿这个"格式系统"吃掉佛学、消化佛学,最终产出"禅宗"一样.中国当代学人,要拿出"禅师"的勇气与气魄来.我们曾经用八个世纪的时间"全盘化佛",明末以降中西哲学之较量,已历四个世纪,再用四百年,我们还是有机会用中华"格式系统"吃掉、消化"西方哲学",开启中华文明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3.
<正>所谓"蛙水关系",是指有些领导干部把自己当成"青蛙",当需要群众之"水"时就跳下去,满足了自己的利益需求后,又脱离群众之"水"跳到岸上。其具体表现是:其一,制度设计上群众主体地位的缺失。其二,领导干部思想作风上的"联系群众秀"。其三,决策出发点的偏斜和价值选择扭曲。其四,党群关系远好近骂的现实与冲突。党群"蛙水关系"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社会阶层构成的新变化导致党群关系融合度降低。其  相似文献   

14.
正党校教师是一支特殊的队伍,担负着为党员干部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修为政之德、铸为民之魂的政治责任和庄严使命。能讲课、会讲课、讲好课是党校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讲好课需要有深刻的思想、厚重的阐释、优美的表达。这既是党校学员的要求,也是党校教师的追求。要满足这个"要求"、实现这个"追求",作为党校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知识积  相似文献   

15.
林海 《民主》2014,(12):52-54
<正>中国人自古十分注重承诺,"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诺千斤"等,都是中国人对诚信鲜明的态度。《庄子·盗跖篇》有这样一段记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这则故事后来演变成成语"尾生之信"和"抱柱之信",用来形容坚守承诺,忠诚不渝。《史记》中有"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的说法;嵇康《琴赋》写道:"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  相似文献   

16.
"亚运意识"是新近的时兴,或用于激励;或用于鼓舞;或用于奋争,每有奏效,真是国人之心由此暖热,沸沸腾腾,换来了好一番光景.然而,倘能拦住时光倒转,再想想当初种种气馁的言语,于"亚运意识"的真髓确是大可体会了. 馁言之一:举办亚运会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样样白手起家,行吗? 疑问算得上振振有词,因为亚运工程比及北京当初的十大建筑,非但规模更甚,而且标准高,施工难度大.何以处之?干部工人的回答是:"拼搏、奉献."他们把誓言,写成了标语,"人生能有几回  相似文献   

17.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话道破了人戒除内心诸多妄想的难度。对从政者而言破除心中之贼要更加费力,因为为政者遭遇的诱惑和挑战比常人更多,心中之“贼”的干扰也更大,如何破心中之贼,是为政者必须深度思考的。为政者务必要克服人性中的弱点,在工作当中摒弃私欲,一心为公,如此则心中之贼指日可破。  相似文献   

18.
正关键词一:基层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400多万基层组织、8500多万党员、在一个人口逾13亿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开展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基层,重心在基层。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抓基层作为"两学一做"关键之要、固本之土。通过全面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让"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好思想、好风气在基层党建中全面开花,就是要让党的"根系"更牢固,让广大党员更加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9.
赵娜娜  马松红 《学理论》2015,(5):30-31,51
道家思想同基督教文明一样脱胎于社会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两种不同文明的核心象征"道"和"上帝"理所当然成为人们精神面临困境时的出路。从"寻根"中求"立命",面对两种文明交融的情境,把两种不同文明象征的"道"和"上帝"等同起来是一种误解。道之本质特性和上帝的本质特性的比较表现为:道之无名与上帝之有名;道之无为与上帝之有为;道之无形与上帝之有像;道之二元辩证性和上帝之一统性;道之"出世"与上帝之"入世"。  相似文献   

20.
心有大我     
<正>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有这样一群人,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在世界东方的这片热土上,肩扛时代重担,踏出了铿锵有力的壮美之声。他们勇立时代潮头,敢于担当奉献,胸中只有家国事业和黎民百姓的"大我精神",穿越激荡四十载,散作乾坤万里春。有"大我"须勇立"大志"。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深圳人的"逃港潮"震惊中外,到底是资本主义好还是社会主义好,引起了国内外爱国人士的普遍忧虑。如何才能挽回社会主义应有颜面,让人民群众过上像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