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功能具有重要性。自建国至今,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上采取了不用的战略。建国后的三十年,我国坚持“平等”、“公平”的原则,推行了以“内地发展”为中心的均衡发展战略;进入八十年代,中央政府开始强调“高效率”,实施了以“沿海发展”为中心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从九十年代开始,实施了以“全方位开放”为导向、“西部开发”为重点的区域间协力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加凸显。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手段:一是市场机制,二是政府调控。在政府调控方面,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积极利用财政杠杆,完善均衡政策体系;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统筹区域经济,促进西部地区非均衡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继续实施并推进非均衡发展战略是西部地区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的现实选择。在强调区 域重点优先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统筹中实现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世纪转换之际,我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国家为了均衡地发展基础教育,采取了若干重大措施。然而,现实告诉人们,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依然突出。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呈现多种形态,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教育资源配置呈现非均衡形态。基础教育生均经费分配非均衡现象更为突出地表现于发达地区与边远落后地区。第二,教育资源分配差异呈现扩大趋势。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的几年中,不同区域基础教育学校生均经费的增长幅度差距特别明显。不同区域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学生享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其间差距极大,而且随着时间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均衡区域发展战略”一改革开放初期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突出效率兼顾公平为基点的“适度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一本世纪初以注重公平为重点的“均衡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区域发展战略及其区域发展政策的选择,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姚蓉 《理论导刊》2002,(8):20-22
西部大开发是在占我国国土面积约60%的广大区域的发展过程。由于这一范围内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差异性,大开发不可能均衡推进,必须借助于区域内的城市来实施。然而,西部地区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却制约着大开发的推进。根据西部地区城市化现状及大开发所处的市场环境,西部大开发必须依托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 ,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我国表现为较大的东西部经济差距 ,这种状况已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因此西部大开发就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其中 ,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 ,政府应该转变职能 ,立足于市场 ,着力于完善市场机制 ,培育市场主体 ,改善西部投资环境 ,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缩小东西部差距 ,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相对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孙建华 《学理论》2010,(5):37-38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大力开发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战前金融业薄弱的西部地区的银行业快速崛起并支持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历史表明,政府将首都等政治中心迁至欠发达地区并在这些地区适当推行金融先行于经济的发展政策,可以加速落后地区的金融发展,均衡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构建促进西部开发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转移支付制度通常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 ,目前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悬殊 ,主要原因就在于政府财政体制长期对各地非均衡利益格局的维系 ,缺乏一种与市场资源配置互补的政府配置机制来协调 ,补充西部发展的资源配置缺损。因此 ,利用政府转移支付制度 ,选择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方式 ,带动和引导社会资源流向西部 ,是西部开发中政府配置的一项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实现区域经济从非均衡发展到协调发展,谋求东、中、西部地区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本文对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思想进行了综述,指出邓小平的区域经济理论是以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为空间构架,以两步走阶段式发展战略为时间构架,建立起从非均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三线"建设是党和国家在特殊形势下作出的一项区域经济建设战略决策,在相当程度上是对建国初期区域经济均衡战略的恢复和发展。"三线"建设显示了党和国家对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力地促进了西部经济建设,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和工业建设上为此后的西部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分析和总结当年"三线"建设的历史过程和经验教训,可以对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素霞  蒋同明 《学理论》2008,(12):41-44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继经历了均衡、非均衡和协调发展三个阶段,本文立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针对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互动性较差、差距扩大三大问题,借鉴区域平衡增长论、区域不平衡增长论和区域阶段发展论,探讨了国外典型区域经济政策的战略选择,重点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变化和政策调整,提出今后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和谐、互补和循环四个新型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陆静超 《理论探讨》2007,(2):139-141
公共政策的均衡是由主流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概念引申而来的,它作用于政策系统这一特殊领域,又与一般均衡具有相似性。本文以公共政策的动态均衡为分析视角,论述了政策均衡的经济学特性,并阐述了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非均衡—均衡—非均衡的一般规律,最后指出政策过程从非均衡到均衡的循环往复是政策效能实现阶段性优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论西部地区迈向21世纪的经济大开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改革开放20多年来,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一样,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进入21世纪,西部经济要崛起,加快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对内开放是促使西部经济腾飞的关键。一、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实行对外开放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  相似文献   

14.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和国家为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加强民族团结而做出的决策。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无疑是西部大开发坚实的物质基础。经过开发,西部地区的硬环境建设将取得突飞猛进的  相似文献   

15.
试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均衡”与“再均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政策选择上,我们走过了“均衡—非均衡—再均衡”的历程。分析比较二次均衡的差异,对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均衡”到“再均衡”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极为不平衡。建国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在面积仅占全国国土11-3%的东部沿海地区,而占国土面积68%的西北、西南和内蒙的工业仅占全国的9%。为了平衡地区生产力布局,改变沿海与内地的巨大差异,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水平,更重要的,由于国际反华势力的封锁、…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进程的内部运行机制是通过微观主体追求比较利益、互补利益和选择利益,重新配置资源和经济要素,使经济不断地处于聚集和扩散的动态均衡状态。不仅聚集要素内部之间和扩散要素内部之间要保持局部均衡,同时,聚集要素与扩散要素之间要保持一般均衡。聚散均衡是非均衡发展的前提、基础,非均衡发展是聚散均衡的目的和归宿。政府应利用聚散均衡规律,推进城市非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曹立 《求知》2005,(12):8-9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如果这种不平衡过大,将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地区间经济基础、文化背景、资源禀赋差异很大。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对促进“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时期。因此,如何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新突破就显得尤为紧迫。  相似文献   

18.
在公民社会的选择性政策参与取向、政策过程的开放程度和制度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等三个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非均衡"特征比较凸显:实际参与和影响政策过程的范围不均衡;官办组织与草根组织影响政策过程的方式选择不均衡;影响政策过程的效能不均衡。这种非均衡特征的存在,不但会影响公民社会政策认同功能的提升,而且易破坏政策过程民主化的进程。但在中国公民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均与国家主动让渡的空间密切相关的生发逻辑下,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日臻成熟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日渐深入,以上影响因素都将随着国家与社会间合作共赢关系的逐渐形成而被破解。由此,由"非均衡"走向"均衡",将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统筹发展的双重约束、均衡与非均衡的冲突、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的失衡等诸多矛盾。这些矛盾构成了当前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与现实困境,这些矛盾的解决与转化又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良好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20.
在公民社会的选择性政策参与取向、政策过程的开放程度和制度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等三个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非均衡"特征比较凸显:实际参与和影响政策过程的范围不均衡;官办组织与草根组织影响政策过程的方式选择不均衡;影响政策过程的效能不均衡.这种非均衡特征的存在,不但会影响公民社会政策认同功能的提升,而且易破坏政策过程民主化的进程.但在中国公民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均与国家主动让渡的空间密切相关的生发逻辑下,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日臻成熟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日渐深入.以上影响因素都将随着国家与社会间合作共赢关系的逐渐形成而被破解.由此,由"非均衡"走向"均衡",将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