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华 《民主》2013,(9):33-38
柯灵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发起人之一,抗战胜利后,柯灵与唐弢一起主办《周报》,为民进的成立打下了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周报》的主要撰稿人后来都成为民进的主要骨干和早期会员。1945年12月30日,柯灵出席了民进成立大会。柯灵从民进成立起,就一直为民进历届理事、中央理事、中央常委,以后又当选为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席、民进中央名誉副主席。  相似文献   

2.
人格的力量     
钟怀 《瞭望》1992,(10)
在大型图册,《纪念陈毅》出版发行座谈会上,李瑞环同志说:做好人的工作要凭借两种力量,一是真理的力量,一是人格的力量。这话值得仔细品味。 真理最能启迪人、教育人、说服人。真理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有言:“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和证明了它。”我们做人的工作,从根  相似文献   

3.
唐春翔 《侨园》2014,(9):58-59
席语录,叫做“毛主席语录板”,同学们每天都要背。我坚决按时背诵毛主席语录,一个字也不漏,并且应用到实践中去。没多长时间,我就把一本《毛主席语录》背过了。那时,我毫不怀疑“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天真地认为,如果把《毛主席语录》背过了,就掌握了人类的真理,真理在手就可以自由驰骋了。  相似文献   

4.
裴毅然 《各界》2011,(11):76-77
徐铸成(1907-1991年)长期主笔《大公报》、《文汇报》,名播寰内。不过,真正使他名声大噪脱颖而出的,并非其新闻专业,而是那场满地走石的“反右”狂风中,毛泽东撰写了那篇《人民日报》社论《文汇报一个时期的资产阶级方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了说明真理的辩证性质,使用了两对概念:一对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一对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如何理解这两对概念的含义和关系,在我国哲学界看法不一.有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就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第798页)于是,根据“在每个历史发展的阶段上,人们所达到的客观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断定“任何客观真理都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21页)  相似文献   

6.
1980年我在《文汇报》发了篇《家庭的淡化问题》。十年后,我又于1990年在《家庭》杂志上发表了《再谈家庭的淡化问题》。现在又过了十年,我起了再写《三谈家庭的淡化问题》的念头。写《三谈》,主要不是因为又“逢十”了,而是因为看了各报所刊登的8月8日新华社消息后,感慨万千。假若说“万千”是夸张,感慨有好几条却是实在话。这则消息说:宁夏回族自治区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由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推广”而来的.本文仅就唯物史观的形成做一些历史和逻辑的比较分析,并与“推广”说进行商榷.一、物质利益是通向唯物史观的重要道路1844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2页)这是马克思第一次公开写下的关于自己的哲学同以往哲学关系的话.这一思想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的更为明显:“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0页).这就是从人们的物质经济关系论证出人们的思想、道德和宗教等观念.  相似文献   

8.
建党80周年献礼片《日出东方》以20集的篇幅,将20世纪初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10年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连在一起,塑造了建党初期中共领导人的群体形象。在聚焦的历史镜头中,观众们看到了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毛泽东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真理,该剧凝聚了曙光初照中华民族的光辉时刻。该剧的第一个艺术特点是,编导擅长穿针引线,使人物与事件珠联璧合。镜头把建党这根“针”,穿进历史这条“线”,使全剧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片头用“巴黎和全”作导火索,用“五四”运动作引火线,以《湘江评论》、《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为起爆点,从黑暗社会的根底炸起,直到逐步动摇了危机四伏的反动统治为止。镜头展现的是20世纪风云变幻、军阀混战  相似文献   

9.
李桂花 《党政论坛》2010,(10):18-19
《“歌德”与“缺德”》的面世,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文艺界各种思想激烈碰撞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当时,由1977年第11期《人民文学》发表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刊登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引发了一场关于“伤痕文学”的争论,  相似文献   

10.
收获在四季     
收获在四季赵兰英一年农事,收获在秋。在文学这块园地,有一片绿洲,四季收获.这便是被视为“文学殿堂”的《收获》杂志。这是一本新中国诞生最早的大型文学刊物,首任主编巴金、靳以,编委冰心、曹禹、柯灵、郑振择、刘白羽、艾青、陈白尘、周而复、峻青、李季等。其时...  相似文献   

11.
“明白人”     
宏图 《瞭望》1990,(34)
《文汇月刊》今年第六期,刊载《作家书简》(特辑),收俞平伯、巴金、胡风、柯灵等诸位老作家书信,弥足珍贵。其中,沙汀先生《致高缨》附笔云: “还有,你希望我再写一、两中篇,盛意可感,可惜我已经84了!精力过差,作为一个小说作者,《红石滩》将是我最后之作。”  相似文献   

12.
中慈 《慈善》2017,(1):11-12
<正>近日,不少网友的微信朋友圈都被“中关村二小校园事件”刷屏,一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又一次使校园暴力成为了网友的关注热点。就在2016年,某航空旅游专修学校的两名女生在宿舍内遭到多名女同学殴打,致嘴角撕裂,身体多处受伤。事发后,打人的女生被警方带走接受调查,竟在朋友圈公然发...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调查研究工作。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象‘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象‘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48、50页)1941年8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了《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指出:“党内许多同志,还不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真理。还不了解系统的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  相似文献   

14.
1921年7月30日晚上,那个突然闯进中共“一大”会场的侦探究竟是谁?70年来几乎无人知晓。上海作家叶永烈在其所著《红色的起点》一书中,披露了这一鲜为人知的重要史实。作家偶然从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叔星那里得知,年已髦委的薛耕辜先生曾在上海法租界巡捕房工作多年,便于199O年前往薛寓拜访。薛耕革先生告知,那个穿灰布长衫闯进“一大”会场的侦探名叫程子卿,当时任上海法租界巡捕房的政治探长。程子哪是江苏镇江人,生于1885年,米店学徒出身,读过3年私塾。他与黄金荣是结拜兄弟。进入上海法租界巡捕房后,先是做巡捕,后升为探…  相似文献   

15.
读读通俗小说,有时也会使人受益匪浅。记得几年前读过一部美国小说《午夜情》,其中几句对白令我至今难忘——一位律师对他的当事人说:“重要的不在于无罪还是有罪,而在于无罪还是有罪的印象;世界上并没有真理,只有对真理的解释。”乍一看,无非是专钻法律空子的滑头一番诡辩,掩卷思之,又不尽然,它揭示的东西似乎更多一些。  相似文献   

16.
几经发展,几经调整,在曲曲折折的道路上,中国地质勘探事业在20世纪90年代终于被确认为是“基础性产业”,江泽民同志说它是“整个工业生产最前端的一项基础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和八五计划》建议中提出:“地质勘查是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  相似文献   

17.
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和谐”的新社会,在社会主义思想先驱们那里就一直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如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大家傅立叶写了《全世界和谐》(1803)一书。他预言,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制度,将被新的“和谐制度”或称“和谐社会”所代替。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说说标语     
近日读《文汇报》,看到这么一则趣闻:上海某工厂在进行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期间,厂内同时张贴了两条标语:一曰“竞争上岗,择优录用”;一曰“顾全大局,服从分配”——各执一端,让人无所适从。事情的原因,是标语设计者的“潜意识”里发生了新旧观念的碰撞呢,抑或纯属“巧合”?我们不得而知。可以断定的似乎只有一点:在宣传改革的过程中,标语仍在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7年写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马恩选集》第一卷285页)长期以来,不少文章和著作都把这句话中的“暴力”概念理解为暴力革命,所以都把这句话作为马、恩的暴力革命思  相似文献   

20.
《瞭望》新闻周刊编辑:近日读了贵刊的第46期《“恶搞”劣化社会风气》一文,使我深有同感。“恶搞”“无厘头”是令有心人痛恨,“无脑人”推崇的一种行为。这些行为“导致权威被解构,庄严被嘲弄,对社会主流价值体系是一种巨大的消解,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历史观产生消极影响。出现了问题,就应该治理问题。文中提到“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在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