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刘鑫航 《学理论》2012,(32):51-52
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是在总结、批判、吸取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同情理论基础上,形成了他独特的同情理论。其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有:一是从培养受教育者的换位思考能力入手,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自律;二是尊重受教育者的情感,发展培育道德情感的道德教育;三是从培养同情能力入手,帮助受教育者克服人天生的过度自我中心倾向,发展关爱他人的美德。  相似文献   

2.
坑中人     
有个人不慎掉进坑里,爬不上来了。他高声呼喊求救。 一个主观主义者来到坑边,说:“我很同情你的不幸,待在下边不大好受。”  相似文献   

3.
王新同 《侨园》2013,(12):62-63
<正>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位老人,他退位后,解甲归田当了普通的农夫,他就是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毛致用。一个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的人,却悠然自得,心如止水,令多少人敬佩不已。毛致用是目前为止,唯一卸任后住在农村的国家领导人。  相似文献   

4.
对于外科医生,社会上有两处议论:一种是同情,说拿手术刀的挣钱少,不如“拿剃头刀”的;一种是指责,说他们一刀在手,随意“宰杀”患者,收受“红包”。辛定一,52岁,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胸心外科主任,典型的拿手术刀的人。他医术高明,医德也高尚,是50岁左右的那一代医生的优秀代表,尽管他也有那么一点点所谓的“私心”。  相似文献   

5.
同情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人类情感,是建立在和平、正义和进步基础上的。 最近几个月以来,陈昊苏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筹办奥运的努力是空前的,而受到的阻力也是空前的?他特别要质疑西方有些抵制北京奥运的人声称他们的行为是出于对某种势力的同情,这能说是一种正面意义的同情吗?在陈昊苏看来,奥运的价值不但在于它是一场世界级的运动会,更在于其成功举办的过程本身反映了人类的团结、友爱和进步。那些把奥运当人质胁迫中国就范  相似文献   

6.
64岁的深圳市退休老干部刘宗秀最近成了国内传媒爆炒的新闻人物。刘宗秀先是因收藏“毛文化”而出名──80多种“毛选”版本;两万多种“毛文化”书籍、400多种毛泽东署名手迹;上千种“文革”小报……使他拥有“毛文化收藏第一人”的美称。而真正使刘宗秀声名大震的事,是他新近策划创作的一幅纪念邓小平复出20周年的彩色宣传画——《崛起》。《崛起》上半部分是邓小平刚毅不屈的面部特写。这幅画像,出自美国《时代周刊》封面。邓的画像两则以醒目的字体标出1977年7月、8月间,澳大利亚、日本、英国、法国、印度尼西亚、美国等国传媒关于…  相似文献   

7.
同情与仁慈——休谟人性观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休谟认为,一个有着明确的自我意识和正常的情感的人,通过同情的心理机制可以产生仁慈的情感,但只有具备 慷慨的德性品质的人才能将这种情感外化为仁慈的行动。从《人性论》中的由同情原则产生仁慈到《道德原则探究》中直接 肯定人性中存在着普遍的仁慈,显示出休谟人性观的某种游移。  相似文献   

8.
袁枚的生活形态是种审美的生态存在,他的思想也是生态存在论的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他的作品中主题多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对自然神秘力量的赞叹即自然的复魅,集中到一点上,就是“民胞物与”的生态思想。袁枚对待自然界的动植物抱持一种爱与同情之心。这种生态同情成为他生态伦理思想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为我所用     
华丁 《瞭望》1992,(39)
鲁迅说过:“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对于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他是赞成“拿来主义”的。不过,他主张的是,要用自己的脑髓和眼光,去拿,去挑选;而摒弃那些诸如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弹之类人家“送来”的东西。即使是鸦片,他也认为不必“摔在毛厕里”,而应“送到药房里,以供治病之用。”  相似文献   

10.
周戎 《党政论坛》2011,(14):32-33
“埃及上校”。一个过渡人物?阿尔·阿德尔今年47岁,真名穆罕默德·易卜拉欣·马卡维,虽然不怎么出名,但一直是“基地”组织内影响力较大的战略策划者、军事指挥官和教官。上世纪80年代,他曾任埃及特种部队上校,后因同情恐怖组织被开除,1987年入狱。  相似文献   

11.
何立波 《各界》2010,(9):6-9
对今天不少中青年读者而言,吴满有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可在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吴满有可谓家喻户晓。他的名字在《毛选》、《邓选》中被多次提及,还写入了中共中央文件。边区农业战线的“吴满有运动”和工业战线的“赵占魁运动”,使两人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两面旗帜。吴满有是毛泽东的座上宾,毛亲笔为他题词:“天下有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红色英雄”,却在1948年的解放战争中被国民党军队俘虏,国民党电台发表了他的“反共讲话”。  相似文献   

12.
佟晨绪 《党政论坛》2011,(12):50-50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所以,路是大家的,你在走自己的路的同时,也是在走着别人的路。 同一条路,不同的人走,会有不同的经历和感受。这个人走到这里疲惫了,一个小小的土坡,他就会认为这里的路陡峭难行;那个人走到这里,不小心被瓦片绊了一跤,他就会认为这条路充满了险恶……  相似文献   

13.
坑中人     
有个人不慎掉进坑里,爬不上来了。他高声呼喊求救。一个主观主义者来到坑边,说:"我很同情你的不幸,待在下边不大好受。"  相似文献   

14.
江南尘 《学理论》2008,(15):79-79
在汶川大地震中,跳出一个“范跑跑”,有人颇以为羞,其实不必。即使“范跑跑”仍然坚持自己的言行无甚不妥,逃生行为属于本能:不应受到公众批判,甚而有人赞成“范跑跑”的理论,同情“范跑跑”的实践,捧他“坦率”,声称逃跑是他的自由,发表逃跑感言也是他的自由,自由神圣不可侵犯。我们也不必动肝火。  相似文献   

15.
毛延寿何许人也?宫廷御用美女像画师。汉代的皇宫,佳丽三千,美女如云,“聪明”的汉元帝想出了一个绝招:让画师给美女画像,他根据画像择美而宠。那被选中的,自然“三千宠爱于一身”;而落选的则“深宫幽怨对孤灯”。由于美与不美全凭画师的一枝笔,于是画师们动起了歪脑筋──以画谋私。毛延寿就是始作源者。他给每一个美女画像时,都要狠狠地敲上一笔。可王昭君却不吃他这一套,于是他将美压群芳的王昭君画成了相貌平平的女子,最终远嫁匈奴。事后,元帝懊悔莫及,一怒之下砍了毛延寿的脑袋。毛延寿死去2000多年了,但”毛家”并没有…  相似文献   

16.
他,一个动过9次大手术、在病床上躺了6年的残疾人,一个没有生活来源、孤独而软弱无助的人,一个饱尝了病痛,又亲身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温暖的人,一个热爱生活、需要同情、渴望得到爱的人,他对世事人生的体验,真是别有一番滋味。他叫周继宗,1954年生。  相似文献   

17.
十几年间,他以传媒人和商人的双重智慧,开创了一片属于全球华人的言论天空,他认为“媒体应该掌握在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手中”,他以“向世界发出华人的声音”为己任,  相似文献   

18.
梁京 《各界》2010,(4):3-3
《水浒传》里的潘金莲貌美如花,因与西门庆通奸,害死武大郎,而后被武松所杀,按说是死有余辜,可还是唤起了读者的一片同情,可怜这么美的人呀。老百姓的道德观向来就不那么严格分明,总是根据心中的感情判断是非。  相似文献   

19.
在现实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人犯了错误,受到批评和处分,有些人不是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正确对待批评和处分,而是不问是非,无原则地加以同情,使犯错误者思想出现反复,使已经取得的思想教育成果前功尽弃。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一些人是非观念糊涂外,还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阶级斗争被人为地扩大化了,许多无辜的人受到批判、斗争,而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又常常是一些老实人。到了“十年动乱”期间,这种“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然而和整人者的愿望相反,被批判者非但没有被“批倒批臭,反而得到了普遍同情。但是,由此得出结论说,凡是被批判的都是“受害者”,都要加以同情,那就错了。因为“文革”结束已近十年,经过拨乱反正,许多被颠倒的事情已经颠倒过来了,一些冤假错案已得到纠正,一些  相似文献   

20.
散木 《各界》2011,(2):70-72
话说毛泽东1965年11月视察各地,到了江苏南京,忽然想起什么,便问起:“你们这里有个南京大学的党委书记,1957年大鸣大放时吓昏了,现在到哪里去了?”有人回答:“下放几年后,现在图书馆工作。”毛接着说:“这些人,要看他的变化怎样。当时党内就是不布置,只对党委书记打招呼。但像清华有个党委书记就不能打招呼,他和右派的人搞到一起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