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转型期特殊社会环境、网络特征、警察和公安机关自身特性及民众质素影响而导致的网络涉警舆情,隐透出若干潜在危机,如民众对警察的不信任有可能演化为对抗关系、群体极化对社会将产生巨大的离心作用、无控制的网络涉警舆论潜伏着政治危机并危害国家安全。警示警察及公安部门网上网下齐抓共管,以改善自身形象的方式改变网络涉警舆情的负面倾向。  相似文献   

2.
对警察组织和民警个体的负面事实进行报道后公众对警察组织和民警形成否定性意见、态度及评价,这种意见及评价会导致警察组织形象受损。涉警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当前媒体语境中新闻控制弱化和媒体技术手段的变化。涉警舆情危机一旦发生对公安机关具有不容忽视的危害性。基于媒体语境的变化和受众心态,当涉警负面事件发生后以及当媒体披露了涉警负面事件后,公安机关应该积极介入和应对以消解涉警负面事件发生后以及被媒体报道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对于公安机关而言,这是可以做到的,关键是要有意识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杨佳事件"中民众的舆论反应给警民关系的建设敲响了警钟,民众的群体归因偏向导致警民关系越走越远。研究并解释民众群体归因偏向产生的机制和原因,并制定合适的应对策略,对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和缓解负面事件对警察形象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发生涉警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在于警民矛盾的存在及累积。公安机关应该对涉警群体性事件进行早期干预:一是加强情报信息研判,确保事件隐患早发现;二是畅通利益诉求渠道,促进警民矛盾早化解;三是健全警务监督机制,做到失范行为早纠正;四是改善群众工作方法,促进警民关系早和谐;五是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做到应对策略早谋划。  相似文献   

5.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给公安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有效处置、及时应对涉警舆情危机事件已成为和谐警民关系的症结,因而妥善引导涉警网络舆情事关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和社会和谐与稳定。网民心理决定网民的网上行为,进而对涉警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网民心理包括代偿机制下的心理、追求本我的心理和首因心理、群体极化下的从众心理、群体怨恨心理和仇警心理。本文通过大量实例对网民心理进行分析论证,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科学的引导措施,具体包括快速回应涉警事件、信息透明真实,事件进程实时发布、搭建交流平台,巧妙设置议题、宣传警察正能量和积极发挥意见领袖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涉警群体性事件是指公安机关直接成为冲击目标或者直接由公安机关行为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其发生的深层原因在于民众对警察的不满和不信任。这是由于公安机关打击犯罪不力,群众缺乏安全感,警察执法不公,引起群众心理失衡,地方政府滥用警力,造成警民对立而造成的。对涉警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需要转变思路,从被动处置转为积极预防;公正文明执法,保障社会安全稳定;面对现实,制定群体性事件预案;加强信息收集和分析,及时发现群体性事件苗头;做好信息公开,引导舆情走向;处置时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慎用强制性措施。  相似文献   

7.
"杨佳事件"中民众的舆论反应给我们警民关系建设敲响了警钟,民众的"群体归因偏向"导致警民关系越走越远。研究并解释民众"群体归因偏向"产生的机制和原因,并制定合适的政策以应对,对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和缓解负面事件对警察形象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如何正确应对涉警舆情危机事件已成为和谐警民关系一个解不开的“结”.近年来,相关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一批研究成果相继刊发,但是由于研究人员采用研究方法、关注问题的角度不同,对涉警舆情危机事件的涵义、特点、原因及应对策略提出了各自观点,导致该问题研究过于分散,不能持续、系统的深入.因此,有必要对近年来该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利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9.
2014年3月1日发生在昆明火车站的砍人事件是由暴力恐怖犯罪分子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由于此次事件涉案人员涉及边疆少数民族,因此在新闻报道上更需敏感和谨慎。公安机关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能力和水平常常影响事件处置的成效,警方(察)往往成为媒体中的"弱势群体",网络舆论更容易在涉警事件中走向极端和激烈。而昆明"3·01"事件中官方的回应和积极行动走在了媒体前,故赢得了民众的声援和支持,使得网络上积极态度大于负面情绪。此事件中的涉警舆情报道值得各级各地公安机关借鉴。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社会冲突加剧,公安机关作为社会安定和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承担着较以往更多的责任和任务。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使社会舆论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舆情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涉警负面舆情具有传播发散性、影响持久性、言论片面性、目的针对性等特点,危害社会稳定、影响警民关系、涣散民警斗志。然而,现阶段公安机关在涉警负面舆情应对工作中存在硬伤。这使得提高涉警负面舆情应对能力成为当前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当前涉警案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容易引起网民的"群体极化"现象,公安机关应引起重视。涉警案件网民"群体极化"的产生有公安机关自身和网民群体两方面因素。要解决此问题,公安机关应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进一步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舆论监管,进一步加强对网民理性思考的引导。  相似文献   

12.
从2003年孙志刚事件至今,较大规模的"网络"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研究近十年来的涉警网络舆情重大危机事件的生成规律,其产生既有一定的偶发原因,也有必然原因,既也有涉事主体公安机关及民警执法失当原因,也有涉案当事人的网络素养原因。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与其他危机对比,具有关注度高、质疑争论多、矛盾尖锐复杂、非理性宣泄多、酿成网下行动的机率大等特征。与其他网络危机事件一样,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具有较明显的演化周期,一般经历潜伏、爆发、持续、消落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网络媒体的崛起构建着涉警网络舆情生态。正面、负面或中性类型的舆情都与公安机关公信力相关联。当前公安机关公信力危机的主要症结在于自身建设不过硬和涉警网络舆情引导培育不到位两个方面。公安机关必须采取“软”“硬”兼施策略:既练好网下硬功夫,取信于民,又增强网上软实力,授信于众,稳步创建和提升涉警网络舆情中的公安机关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警察形象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重视和改善警察形象有助于协调警民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然而,在当前政府公信力普遍不佳的大背景下,警察形象并不乐观。警察形象危机问题不断引起警察组织自身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其中由涉警突发事件引发的警察形象危机问题尤为突出,并已然成为警察形象危机的集中体现。如何利用媒体处理其引发的警察形象危机,恢复并重获公众的信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尤其是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信息传播平台成为现实。自媒体平台既是公民表达民意抒发个人情绪的媒介,又成为了网络谣言的发酵平台,尤其在涉警危机事件发生后自媒体平台上真假混杂的信息给了公安机关制定危机公关方案带来了阻碍,在危机频发的社会中,成功的危机公关是确保公安机关生存发展的必要保障。本文从分析自媒体和危机公关相关概念入手,指出当前公安机关应对危机时存在的不足,并从危机预防、处置和善后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应对危机的策略,力求使公安机关妥善处置危机事件,恢复公安机关形象。  相似文献   

16.
"杨佳事件"中民众的舆论反应给警民关系建设敲响了警钟,民众的"群体归因偏向"导致警民关系越走越远。研究发现民众群体在做归因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做出利己主义的内在倾向归因,加上警察特殊的社会角色,民众群体单边逻辑的归因定势和不恰当的舆论引导,致使警察这一角色身上被强加了过多的社会责任和民众抱怨。必须从树立警察形象、加强警民交流和引导舆论"双刃剑"等多方面来努力克服群体归因偏向,建立良好和谐的警民关系。  相似文献   

17.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当前,微博已成为民众关注公共事件、表达利益诉求的新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舆情汇集和分析的重要方面,与此同步,微博涉警舆情也在网上形成、传播。微博在对加速信息传播、推动民主进程、加强对政府监督等方面发挥作用的同时,其生成舆情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理性地认识微博舆论生态下的涉警舆情,科学地分析微博舆论对涉警舆情生成的影响,全方位探讨微博舆论生态下涉警舆情的应对策略,是公安机关警务管理创新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从违法征地到违规用警——“征地型”群体性事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违法征地是农村“征地型”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根源。征地农民因权益受损往往护地抗争,地方政府惯常做法是把公安机关放在处置一线,警民对立使冲突升级,最终形成“政府违法征地→农民抗争→政府违规用警→警民冲突”局面。要真正做到慎用警力妥善处置此类事件,从根本上防止因用警不当导致冲突升级、发生流血伤亡事件,关键在于坚决遏制违法征地。  相似文献   

19.
网络涉警舆情的特征、影响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民众表达各种意见、态度以及诉求的平台和载体,网络舆情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网络涉警舆情,对促进公安机关信息化、规范化建设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网络涉警舆情传播的迅速广泛性、影响的强烈长久性和主体倾向性等特性也会给公安机关的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何积极利用其正面影响、合理引导负面影响是公安机关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福州市警方在应对"2·25"涉疆抢劫案过程中,通过积极稳妥的案件处置工作和及时有效的舆情引导工作,化解危机,使涉警负面信息、煽动民族对立情绪等有害信息得以遏制、消除,取得了媒体褒扬、群众拥护、嫌犯认罪、民警满意的最佳效果,有效维护了社会安定。其成功之关键在于把好"三道关":舆情研判、案件处置、新闻发布。该案应对处置的主要启示是:研判决定导向、速度抢得先机、权威提升公信、尺度赢取主动、联动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