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紧话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要深入开展资源“国情”教育,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化、节约文明,广泛开  相似文献   

2.
要点快递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胡锦涛要求下更大气力抓好节约能源资源工作:一是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二是要加快建立能源资源技术支持体系;三是要注重优化消费结构;四是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五是要建设促进能源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六是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七是要建立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八是要加强节约能源资源的宣传教育。温家宝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带头做好节电、节水、节油、节约办公用品等资源节约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机关都要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工作,抓紧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带头厉行节约,建设节约型机关,真正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国务院确定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五项重点工作: 是大力推进能源节约;二是深入开展节约用水;三是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四是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五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3.
赵文光 《世纪桥》2009,(9):70-7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资源需求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发达地区已把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对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文章在分析成都市青羊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探讨当前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党的领导、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管理机制等方面,寻求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05,(8):1-1
最近,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五个方面提出了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并提出了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七个方面的措施。这个《通知》,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部署。我们一定要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大气力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总结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  相似文献   

6.
资料卡片     
备忘录新一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回顾(二十二) 37、时间:2006年12月25日讲题:关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主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研究员背景: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相似文献   

8.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中国,如何解决经济发展所遇到的资源瓶颈约束是我国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一、政府引导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集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形成合力,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双流县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摘自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1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是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任务。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发展瓶颈。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解决此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主要目的就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指导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白城属经济欠发达地区。面对全国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新形势,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立足全面提速,加快发展步伐,加快改革开放,加快项目建设,加快招商引资,全面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实现全市经济超常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着力推进观念创新,全面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一个地区经济发育和社会进化的程度,固然要受到其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等  相似文献   

14.
为了缓解资源不足、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适时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株洲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投资和建设的重工业生产基地,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困境,较之其他兄弟城市更为突出.所以,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更是我们株洲实现"强市富民"和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温家宝  相似文献   

16.
贵州是一个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也是一个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的省份。当前,如何从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确值得认真思考。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首先,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当前正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机…  相似文献   

17.
有效开发和利用各类科技资源,发挥科技资源的潜在价值,对于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实科技资源分布中,科技资源分属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科技资源丰富,发展中国家科技资源短缺。在我国,科技资源分散于不同省份、不同隶属关系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面对各类潜在的科技资源,必须通过科技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加快科技与经济结合,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借此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浙江省在加快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资源约束、环境污染、就业压力、地区差异以及贫富分化等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努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奋斗》2006,(2):46-48
几年来。我省生态省建设紧密结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际,不断融入全省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大局,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0.
《共产党人》2006,(4):9-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显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面对日益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我们不得不作出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