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是艾思奇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为纪念和缅怀这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人民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先驱者,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和上海市哲学学会共同举办"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学术研讨会.会议围绕艾思奇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探索与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主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2.
艾思奇是现代中国蒙古民族中涌现出的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教育和宣传事业,孜孜不倦地奉献了一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第一人;是现代战斗唯物主义的先锋;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忠实宣传者和捍卫者。  相似文献   

3.
正作者简介艾思奇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实践家,中国共产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毕生致力于宣传、传播、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延安抗大、马列学院、陕北公学任哲学教员,到后来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国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可谓硕果累累,著作等身,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哲学事业、教育事业,为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内容简介《艾思奇全书》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完整的艾思奇作品集,由"艾思奇全书编委会"  相似文献   

4.
《新长征》2011,(6):31-3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5.
辛锋 《云岭先锋》2020,(3):56-56
2020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1月19日下午在腾冲考察时,习近平来到腾冲艾思奇纪念馆,了解艾思奇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宣传、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的事迹。他指出,艾思奇同志是党的优秀理论家和杰出理论工作者,他倡导的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哲学与人民相结合的精神,要继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延安新哲学会的成立,掀起了根据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之风。以艾思奇、杨松、和培元为代表的延安知识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问题,阐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其中国化之路径,同时他们批判地改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结合提供历史文化的根据。这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引领了抗战时期的学术中国化和文化大众化运动。  相似文献   

7.
艾思奇哲学的基本方向及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思奇哲学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大众化方向、中国化和现实化方向。艾思奇哲学的方向,是今天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努力学习和坚持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  相似文献   

9.
九生 《党史博采》2007,(8):29-31
艾思奇同志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他的哲学学术生涯和革命生涯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一生刻苦学习、勤奋写作,立场坚定,忠于党,忠于祖国和人民,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勇战斗,为在中国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被人们誉为"人民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0.
正首先,马克思主义契合了中国近现代救亡与启蒙双重变奏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这种武器不仅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启蒙,而且鼓励中国人民进行改变自己命运的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批判,可以让中国人民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又在资本主义支配和帝国主义的强力面前保持独立和对抗的姿态。有了对资本主义进行反思和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就可以一边向西方先进文明学习,一边抵抗不断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存在的民粹主义,主要表现为超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混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对此,毛泽东严格区分中国革命的两个历史阶段,论证当时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合理性。针对过分强调农民革命性而忽视其自私性的民粹主义倾向,毛泽东提出"不能和农民混同"及"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命题,对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进行严厉批判。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差异概括为两条:一是民粹主义主张由封建经济不经过发展资本主义阶段直接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不能超越必要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只有在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社会主义;二是民粹主义设想在小生产者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则主张大工业生产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生产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族工商业植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城市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是作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经济的对立物发展起来的,它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乡村民族工商业虽然带有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特点,但更富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封建性与落后性。尽管如此,它对封建...  相似文献   

13.
《新视野》1985,(2)
一、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840午鸦片战争以后,在世界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下,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4.
伊宁  孙荣 《实事求是》2001,(5):23-26
利用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同志曾经从理论上阐述了利用资本主义的问题 ,奠定了我们党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同志结合改革开放的实践进一步阐述了新时期为什么要利用资本主义和怎样利用资本主义的问题 ,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一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时候 ,深切地感到要把旧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发展成为民主、富强、文明的新中国 ,必须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  相似文献   

15.
艾思奇同志是我们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1910年诞生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和顺乡,1935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3月辞世,享年仅56岁。艾思奇同志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宣传和教学工作,撰写了大量有创见的理论文章、讲稿,出版过多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给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数百万字的著述资料。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他撰写的《大众哲学》,在中国开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先河,堪称“哲学大众化第一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中,为了要深入地阐发中国的社会性质,对中国经济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论战中,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揭示了中国经济研究的极端重要性,将“中国经济”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中心,对帝国主义与中国经济的关系、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中国农村经济的状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构建了“半殖民地半...  相似文献   

17.
张太雷是我党早期著名政治活动家和革命宣传家。他既主张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以争取民族独立,又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并根据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及时提出了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必须依靠工农力量的理论以及民主革命时期建立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统一战线的策略。一、争取民族独立与西学的主张张太雷作为中国较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锋战士,以锐利的眼光洞察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1923年5月,张太雷发表了《为废止棉花出口禁令告中国实业家》一文,他在该文中指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变成帝国主义国家之后要征服殖民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不断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李大钊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人物。他首先投身于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从理论上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他首先全面系统地阐述唯物史观,开启了中国无产阶级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他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来指导中国实践。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李大钊是传播唯物史观的先驱。一、李大钊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的第一人80年前,他开始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展开积极活动。当时,一方面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给中国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仁人志士为挽救祖国危亡进行的斗争,包括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先后遭到失败,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已经在实践中宣告破  相似文献   

19.
黄杨 《探索》2011,(1):111-116,130
现代乡愁社会思潮包括本土文化运动、考古文化、团契性怀旧、人文地理旅游浪潮、纪念活动。其在全球化运动中对民族身份的重新确认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利于中国文化建设的问题。如"大陆新儒家"否定马克思主义,试图以儒学作为"立国之本";博物馆文化在仪式活动中仅处在一个烘托仪式环境的地位;一些团契性怀旧的社会组织偏离法规;一些红色旅游景点的红色正在渐渐褪色;"纪念碑性"的文化所蕴含的内在生命正在悄然消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族身份的重新确认和历史定位,而且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身份的特质性标志,更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价值航灯。因此,现代乡愁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中国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现代乡愁社会思潮,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本土文化运动,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融入考古文化和人文地理旅游浪潮之中,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注入团契性怀旧之中,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入纪念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20.
好人艾思奇     
前年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去云南搞调研,来到边城腾冲,发现这里的文化积淀很深,出了不少文化名人,离我们最近的一位是哲学家艾思奇。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艾思奇在上海一家刊物上发表的“哲学讲话”,成为哲学大众化的开始。他写的《大众哲学》影响了几代人。他用身边的事,通俗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道理,使很多普通百姓也走进哲学,走出愚昧。战败的蒋介石曾经指责他的部属:为什么共产党就能写出《大众哲学》,你们写不出来!胜利的毛泽东则称赞艾思奇不是天下第一个好人,也是第二个好人。原因是他的书能顶十万兵。腾冲和顺乡水碓村,山清水秀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