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但只相当于价值观念的启蒙阶段,存在着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仅凭若干抽象价值范畴并不能有效抵御西方"普世价值"背后的"西化"意图;价值取向不同甚至是相互冲突的众多抽象价值目标也无法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步调一致的行为准则;从抽象价值观念中发展出具有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理论化价值原则,这是历史所昭示的解决价值启蒙阶段问题的对策;鉴于西方构建理论化价值原则的路径是从个人本位出发、围绕个人自由来构建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化价值原则就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要素,从社会本位出发、围绕社会公平正义来建构。  相似文献   

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但只相当于价值观念的启蒙阶段,存在着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仅凭若干抽象价值范畴并不能有效抵御西方"普世价值"背后的"西化"意图;价值取向不同甚至是相互冲突的众多抽象价值目标也无法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步调一致的行为准则;从抽象价值观念中发展出具有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理论化价值原则,这是历史所昭示的解决价值启蒙阶段问题的对策;鉴于西方构建理论化价值原则的路径是从个人本位出发、围绕个人自由来构建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化价值原则就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要素,从社会本位出发、围绕社会公平正义来建构。  相似文献   

3.
葛晨虹 《前线》2014,(8):17-19
<正>中国在新形势下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作为执政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进一步思考结论,概念微变背后展示的是单向度管理变为多向度交集共治的新政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多维复合式的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中,文化治理是重要一维,而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价值共识在文化治理中具有重要功能。一定意义上,核心价值观是一种重要的国家政治资源。  相似文献   

4.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大报告提出从"三个倡导"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引领社会思潮的主流价值导向的现实需要;也是应对西方敌对势力价值观冲击波的客观需要;还是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它是在不断的丰富其时代内涵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们要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等方面来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钟君 《理论导报》2014,(8):18-20
正(接上期)三、中国梦不是"普世价值"梦西方"普世价值"打着"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的幌子,宣扬这些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共同价值观,放之四海而皆准。其实,这种"普世价值"不过是人们的美好幻想而已。价值和价值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决不能混为一谈。价值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具体到社会生活中,价值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的实际满足关系。一个事物作为客体能满足主体的利益需要,我们就可以说,这个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以人为本,实质上是"以人民为本",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的话语表达是"为人民服务",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是集体主义。"以人民为本"、"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价值目标、价值原则在不同层面上的表达,它们是"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整体。以人民为本的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民本主义价值观中合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近代西方人本主义价值观的辩证否定与历史超越。  相似文献   

7.
房宁 《理论导报》2015,(2):57-58
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的重点是守住"底线",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打击惩处违反法律、触犯社会秩序和超越社会道德底线的社会行为,只要"不犯法",政府就不管百姓事。西方与我国都奉行和强调依法治国,但西方国家更注重法制的实施,注重对于法律和制度的实际落实。与我国社会治理主要运用行政手段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治理中特别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倾向采用经济处罚规范社会行为,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8.
人类对于人生意义的追寻和思考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本文在简要介绍中西方学者对于这一命题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人生意义"迷失的原因,强调要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人生意义问题,做到"三个统一",并分别从社会及个人层面给出了具体措施,以期在这复杂的社会历史时期帮助个人脱离人生意义迷失的泥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塑社会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9.
周丹 《求实》2016,(9):13-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首要属性上看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必须真实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就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来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大都与现代西方文明颇具思想渊源,容易引发分歧和争议。我们有必要把这四个概念阐述清楚,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厘清,从而展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现代西方文明的批判性借鉴和内在性超越。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悄然潜入的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使部分人的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人生价值观发生扭曲、社会价值观变得迷惘、生态价值观趋于冷漠即是其突出的表现。而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之影响价值观的基本路径是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操纵、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以及消费主义符号象征意义的诱导。超越消费主义冲击价值观的根本之道是坚持和谐发展理念、科学发展理念,具体来讲,则尤其需要社会大众传媒付出大量艰苦的努力,引导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公民社会"思潮是以西方公民社会理论为支撑,以西方公民社会为参照,以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和利己主义为指导原则来构建中国的"公民社会",进而力促政治民主化的一股政治思潮。该思潮在理论上主张维护公民个人的权利自由,强调市场机制的自由运行,要求扩大基层协商民主的推行范围,宣扬社会独立自治的治理理念和倡导思想文化体系的多样化发展。客观而言,"公民社会"思潮为保障公民个人权利、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部分学人推进社会转型的政治理想。然而,从其理论逻辑来看,"公民社会"思潮推崇的个人自由至上的权利观、政府退出市场干预的经济观、宪政模式的民主观、公民完全自治的社会观以及多元价值观,表明其传承的是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基因,在本质上仍然是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在中国的演变与衍生,事实上成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战略的思想理论武器。因而深刻辨识"公民社会"思潮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的误区和危害,继而探索对其进行科学引领的有效路径,是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推进中国社会顺利转型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2.
《求实》2014,(5)
马克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和人与社会的历史发展逻辑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通过分析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彻底解蔽笼罩在商品、货币和资本外表的物象,直达背后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层面,并且在批判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逐渐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当下中国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上,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对当下中国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起到牵引和驾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纵观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中的主体,从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辩证法的本质就是人的主体性",中经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是一个无主体的过程",再到哈贝马斯的具体的包含丰富差异的社会历史共在主体,主体在历史观中的作用和地位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在这一流变的背后,深刻反映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的变化和问题域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周凯 《理论导报》2016,(1):48-49
文化是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一个国家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还能在"润物细无声"中传播本国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多年来西方国家正是通过将其价值观念全面渗透到文化产业链中,使核心价值观与文化产品进行有机融合和高效传播,从而达到向其他国家推销其核心价值观的目的。一以本国语言为载体在全球推广文化是西方国家传播价值观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5.
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治理措施且成就显著。经过一系列的社会教育活动,中共的政治主张逐步被广大民众所接受,新的价值观建立,社会力量得以整合,社会风气得以净化,最终将贫穷、落后、愚昧的陕甘宁边区被建设成了"十没有"的模范区。  相似文献   

16.
《世纪桥》2015,(3)
社会契约论又被人们称为"民约论",是影响西方社会历史进程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自由、民主、平等是其核心价值观。伴随历史的发展与国家制度的完善,契约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在政治思想家们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契约理论日渐完善,霍布斯、洛克、卢梭三位思想家将契约理论发展到了顶峰。社会契约理论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进程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对西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国的制度建设也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仍有一些人谈到社会治理时"言必称希腊",推崇西方社会治理模式。虽然西方国家的社会治理有其优长之处,但如果照抄照搬、简单套用,结果必然是"南橘北枳"、水土不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立足中国国情。西方社会治理理论大多强调"理性人"基础上的社会自我治理,主张弱化政治权力  相似文献   

18.
《奋斗》2017,(18)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使用了"社会治理"这一概念,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响应人人享有、普遍受惠的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所谓社会治理精细化是按照精益、细致、准确、严格的原则,以标准化、科学化、规范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人类发展主要表现为国际竞争,而现代人类的竞争式发展在国际竞争中主要表现为"丛林法则"的盛行。无疑,国际竞争中的"丛林法则"是近现代以来人类竞争式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竞争式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最高表现形式。要认识现代人类发展就必须了解"丛林法则":丛林法则的现实基础就是现代人类发展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丛林法则"的直接理论依据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丛林法则"的最终思想渊源是西方传统的"自然法"理论。  相似文献   

20.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内在要求。"十三五"时期,社会各领域应该着力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治理和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在社会治理格局变革中找准新思路和突破点,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