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方法学》2021,(3):37-48
《公司法》第5条第1款作为约束公司"合法、正当营业"的强制性宣示条款,其设定的目的意义和制度功能在于确保公司的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和诚实信用原则,不得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人类环境利益。但是,现行《公司法》的整体性制度构架中缺乏落实该条款立法主旨的对应罚则和配套措施。基于《公司法》第213、215条规定的不周延性和第20条第3款、第182条、第198条的不适用性,完善公司设立登记撤销制度,引入公司设立无效宣告制度,通过补充现行《公司法》第213条的规定,以民事救济和利益补偿的私法进路,以期达到有效遏止公司违法、不当营业之目的,确保公司设立登记具有足够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2.
股东有限责任所强调的,在公司内部实际上是对公司的出资责任,在对外关系上,有限责任制度的真正意义在于它切断了公司责任与股东责任之间的关联,而且股东有限责任并不意味着公司的独立责任。  相似文献   

3.
新《公司法》的资本公积补亏禁令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燕 《中国法学》2006,1(6):151-159
资本公积不得补亏是2005年《公司法》对资本公积规则的重大变更,与此次《公司法》修改放松资本管制的基调颇不和。资本公积的构成主要依赖于公司财务会计规则的界定,但其功能及其实现方式则是公司法中的命题,资本维持原则的要求构成了资本公积补亏的法律约束条件。然而为实现证券监管之目的,新资本公积规则不仅逾越了公司法的功能边界,而且忽略了其自身的基本逻辑。1993年《公司法》缺乏对公司理财行为的关注,客观上为公司财务操纵提供了一种庇护。2005年《公司法》则走到另一个极端,剥夺公司财务运作上的自主权。证券监管思路的调整与会计准则的修改将完全消解新《公司法》资本公积补亏禁令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新《公司法》确立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静波 《行政与法》2006,1(9):109-111
新《公司法》引进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有利于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在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监事及其他人损害公司利益情况下,为中小股东提供了一个充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手段,使其通过司法途径获得救济;同时,也有利于弥补我国当前公司治理结构不足,为平衡制约董事会权利开辟了一条新渠道,从公司治理结构外部提供了一个及时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5.
韦伟 《研究生法学》2005,20(3):116-120
美国著名的公司法专家汉密尔顿先生所著《公司法》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公司法专著。该书清新明快、简洁易懂,为学生系统学习美国公司法提供了一本良好的教材。  相似文献   

6.
李响 《法人》2005,(12):120-120
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将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修订后的公司法,在公司的设立、出资制度、股东权益保护、内部治理结构、一人公司、国有独资公司等方面做出重要修改和新的制度安排。为更好地宣传公司法,正确理解有关规定,中国市场出版社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释义》。为此,该书主编之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法规司司长王学政先生,就新修订的公司  相似文献   

7.
张雨 《中国律师》2004,(8):81-82
我国公司法目前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法定资本制,强调资本确定、资本维持、资本不变原则,虽对公司的增减资行为作出了相应规定,但在公司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出资不实、抽逃了资、违法减资等各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公司立法显得相对滞后。这对我国经济安全快速发展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8.
对现行《公司法》进行比较全面修改的草案稿(下称《修改草案》)终於出台徵询意见。对《公司法》进行修改是必要的和具有深远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张驰 《法人》2005,(3):104-105
此番送审的《公司法》修订案修改条款多达120多个,其中新增条款40多个,大改80条,修改或增加的内容达400多处,即便如此,业界仍对此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10.
《公司法》有关公司对外担保新规定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泽 《现代法学》2007,29(1):84-89
新修改的《公司法》有关公司对外担保问题的规定,对于规范公司担保秩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这些规定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规则的自律性和强制性交融,担保的合法有效性未得到明确;法条过于简洁,牺牲了规则的精确性,导致规则的不确定性;过度追求交易安全,片面要求股东大会对担保事项决议,损害交易效率;未给特殊的公司类型留下特别的空间,妨碍公司日常业务的合法开展;法律本身的缺憾加上有关监管规章的未紧密配套,使得有关缺憾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1.
张辉 《行政与法》2007,(4):108-111
有限责任与合伙企业之结合诞生的新的合伙企业形态对有限责任公司构成了冲击,而修正的合伙企业法规则同样威胁到有限责任公司既有的竞争优势。后合伙企业法时代的有限责任公司法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做出适应性调整,决定其对中小规模企业的吸引力,也决定其自身的存亡。  相似文献   

12.
杨毓根 《法治研究》2010,(4):104-105
《公司法》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中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但某些不法商人利用公司中漏洞对公司进行非法操作。为此,笔者对瑕疵公司股东以其出资额对有限公司承担有限责任提出质疑,并为完善我国公司制度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可能影响公司的人合性,公司股东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作出另外规定,但必须兼顾转让股东的利益,确保转让股东以公正合理的价格转让其公司的股权.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可以通过公司章程对股权内部转让进行限制,股权内部转让还须受公司法关于"一人公司"设立规定的限制.股权外部转让制度的股东同意权和优先购买权都是为了维护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但由于同意权没有起到实质上的作用,可以考虑取消股东同意权完善股东优先购买权.  相似文献   

14.
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其组建、运作过程中存在一些特殊问题 ,这些问题在现行法律、法规中虽有相关规定 ,但很不完善。本文针对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外资股的股权比例、组织机构、股东权的保护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股权变动制度既不同于传统动产物权变动制度,又不同于传统的不动产物权变动制度。由于我国公司法在有限公司股权变动登记制度方面存在法律制度的缺失,导致经济活动中的股权变动常常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一个良好的股权变动登记制度不仅要维护股权变动的安全,同时必须兼顾股权变动的效率,而不同制度学说的确立对交易的安全与效率以及当事人的利益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继承之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既含股东资格,又有财产内容,尽管其具有身份属性,但不是人身权,可以转让,也可依法基于其他法律事实移转。由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具有人合性,因而,公司其他股东可以限制死亡股东的继承人继承公司股东资格。股东限制股东资格继承的,必须通过公司章程。公司章程未禁止或限制股东资格继承的,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受股东资格。由于继承对象仅仅限于财产,继承财产的无须他人同意,故此项继受股东资格的情形虽被《公司法》第76条称为"继承",但本质并非继承,只是股东地位的移转,以及移转准用《继承法》的规定。由于我国《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的限制,当股东资格分割"继承",或者"继承"后分割背离《公司法》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规定时,应当禁止分割。  相似文献   

17.
施天涛 《中国法律》2014,(1):48-52,103-110
2014年2月7日,国务院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要求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严格市场主体监督管理。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於2014年3月1日起全面实施,工商登记制度的其他改革也将逐步展开。至此,这场已在深圳等地试点、旨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公司资本制度改革已然全面拉开帷幕。从重主体资格监管、轻市场行为规范到降低“准入”门槛、强化信用监管,改革举措的“落地”不仅将助力政府职能转变,把《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要求落到实处,也会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造更好的条件。在公司资本制度改革日渐深入的同时,其法制保障亦在不断完善。新修订的公司法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也将封相关行政法规进行修改。本期特选取清华大学法学院施天涛教授的文章,解读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理清改革背景下保障交易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
Current enthusiasm for the 'enterprise culture' results in strong support for easy access to limited liability forms of business organisation. This has manifested itself in the creation of new limited liability vehicles such as the LLC and the LLP. The UK Company Law Review is examining ways of 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to small business owner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laims made for the 'efficiency' of limited liability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se claims to small firms. It raises 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into account public policy issues beyond economic efficiency when considering the degree of risk taking and shifting to be encouraged.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although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rational methods of restricting access to limited liability, it does not follow that limited liability should be positively encouraged for all small firms. It is important to signal the limitations of limited liability.  相似文献   

20.
In the literature on the economics of tort law the Cournot-Nash equilibrium concept has been undisputed. In particular, the existence of a Cournot-Nash safety equilibrium has been taken for granted, given the usual convexity assumptions. In this paper a simple model of strict liability with the defence of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is considered. Liability is assumed to be limited. It is shown that for a certain range of liability limits no Cournot-Nash safety equilibrium in pure strategies exists. A mixed strategy equilibrium exists but it turns out to be suboptim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