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特性的分析、对受网络影响的犯罪的形式的总结和网络犯罪的特点的归纳三个方面阐述了计算机网络与犯罪之间的联系与特点,深化了对计算机网络犯罪的认识,以期能够提高司法实务人员在办理计算机网络犯罪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面对计算机犯罪类型不断增长,犯罪领域不断扩展,计算机犯罪的社会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本文讨论了计算机犯罪的特点,认为有效防范计算机犯罪的发生,必须完善法律监察与打击机制,引导正确的网络环境,加强计算机自身的防护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发展速度令人目不暇接。由于受网络的影响,犯罪也呈现出新的形式和特点,本文细述了网络犯罪的方法及原因,最后提出了网络犯罪的预防与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4.
汪璐 《法制与社会》2013,(9):272-273
在网络走进千家万户的信息时代,犯罪分子利用网络技术开发了新型的犯罪方式。网络犯罪侵害的领域愈来愈多,危害性极大。这种犯罪已经成为刑法所打击的一种典型犯罪。因此,对于网络犯罪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网络犯罪的概念、特征以及它与计算机犯罪联系都进行了说明,分析了各国网络犯罪的现状,并且就网络犯罪的应对做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以及网络在社会各行各业普及开来,极大的促进了各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发展程度。但是这种普及也是一柄"双刃剑",由于对计算机以及网络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计算机犯罪也迅速增长,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本文在分析我国当前的计算机犯罪的现状、特征以及预防和惩治计算机犯罪的主要措施的基础之上,从法律建构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的预防与惩治计算机犯罪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网络犯罪及其防治对策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电脑和网络领域发生的违法犯罪现象已成为现代各国难以拒绝的“不速之客”。对网络犯罪的规制、预防和打击是现代社会和政府的重大课题。英国的尼尔·巴雷特博士在《数字化犯罪》一书中,把计算机犯罪分为针对计算机的犯罪和计算机扶持的犯罪。前者包括计算机零部件盗窃、黑客和数字故意破坏、计算机感染;后者包括计算机色情、盗版软件销赃、因特网上的诈骗以及电子洗钱。  相似文献   

7.
李伟东 《政法学刊》2006,23(2):37-40
网络犯罪是信息时代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与传统的犯罪形式有明显的区别,并且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呈加剧的趋势。为了打击网络犯罪,我们首先要确定网络犯罪地点,包括行为地、结果地,这是正确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前提。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网络犯罪给犯罪地理论和法律制度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8.
以广东省2001-2006年网络侵财犯罪的调查情况来看,主要针对电子商务运用而实施的网络侵财犯罪,在犯罪数量上增长异常迅猛,犯罪结构上成为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犯罪最为主要的犯罪形式,在犯罪主体上呈现出人数快速增长、高学历、年轻化的趋势,在犯罪手段上反映出犯罪人利用高科技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实施犯罪的状况。对此,随着电子商务在经济结构中必然成为最为主要的交易支付模式,防控和惩治网络侵财犯罪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的普及,计算机网络犯罪大大增加,在刑事立法、司法中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犯罪的手段更智能化,隐蔽性更强,致使侦查取证非常困难,破案难度增大;本文指出正确的把握网络犯罪的概念、特点、类型以及网络犯罪的管辖及处罚,是有效的预防计算机网络犯罪关键。  相似文献   

10.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给人们来了巨大便捷,与此同时,网络相关犯罪出现在社会各领域并迅速泛滥。网络犯罪是一种犯罪的新形态,本文从网络犯罪的定义、诱发网络犯罪的原因、网络犯罪的特征、网络犯罪的防范等方面进行了探论。  相似文献   

11.
网络犯罪及其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着重分析了网络犯罪的特点和网络犯罪的形式,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2.
网络犯罪是计算机犯罪的下位概念。网络犯罪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者攻击对象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网络犯罪具有犯罪现场和空间的虚拟性、犯罪行为的隐蔽性、犯罪手段的智能性和犯罪危害的扩散性等特点。为有效遏制网络犯罪,应从刑法、行政法、程序法和犯罪学等方面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13.
网络犯罪概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正鸣 《犯罪研究》2002,(2):2-7,48
网络犯罪问题是当今普遍关注的问题,从世界各国看,它属于一种新的特殊犯罪形态。虽然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是,无论是犯罪学还是刑法学对此都缺乏大规模的深入研究。目前此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笔者认为,首要问题就是研究何谓网络犯罪,它与传统计算机犯罪的区别和联系以此来界定网络犯罪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在电脑和网络领域发生的违法犯罪现象已成为现代各国难以拒绝的“不速之客”。对网络犯罪的规制、预防和打击是现代社会和政府的重大课题。英国的尼尔·巴雷特博士在《数字化犯罪》一书中,把计算机犯罪分为针对计算机的犯罪和计算机扶持的犯罪。前者包括计算机零部件盗窃、黑客和数字故意破坏、计  相似文献   

15.
发生在网络虚拟空间的网络犯罪对于传统刑事案件管辖权的冲击是巨大的,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网络犯罪必将呈上升趋势,势必造成更多的司法管辖冲突,解决这一问题已成当务之急.现阶段我国对于涉及网络犯罪管辖权的主流观点是,网络案件行为(上传、下载、操作计算机)在国内发生,或者,发生在网络的案件只要对于我国内可以产生影响,都可认为是犯罪行为,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我国享有管辖权;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网站所在地、下载地、操作计算机地、甚至是网页的浏览地等均可以作为犯罪地.针对网络犯罪管辖权难以确定问题,学界提出了:新主权理论、管辖权相对论、最低限度联系原则、网址管辖论、属地管辖权的扩大原则等.通过分析网络犯罪管辖权的概念特征、吸收学界成熟观点,笔者认为,以扩大传统刑事管辖权的属地管辖权原则为基础,"便利"原则为补充,在处理国际刑事案件管辖权冲突问题时还应把握相关禁止性原则,同时加强国际司法协助,能够解决现阶段网络刑事案件管辖权难以确定的问题.据此提出我国网络犯罪管辖权制度的初步设计,以期对于以后的预防与打击网络犯罪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人类社会信息化程度逐渐提高,计算机网络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犯罪作为当前高科技犯罪的主要形式,其危害性已经渐渐为人们所认识,但如何从真正意义上预防计算机犯罪,防惠于未然,一直以来有很多观点。本文试从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及原因和完善法律等方面来探讨计算机犯罪预防,从而更为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计算机犯罪。  相似文献   

17.
赖佳 《政法论丛》2000,(5):44-45
世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罪犯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犯罪方式。社会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广泛依赖性、跨国大规模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通过普通电话线进入这些系统的能力 ,增加了这些系统的脆弱性 ,为犯罪活动提供了机会。计算机犯罪会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及对人类安全方面的危害 ;以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犯罪 ,对于执法部门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一、计算机犯罪目前尚无精确定义 ,一般是指个人以下述三种方式之一使用计算机 :第一 ,计算机是攻击的目标。罪犯的目的是从计算机窃取信息或者对计算机进行破坏。第二 ,计算机是实…  相似文献   

18.
论金融领域计算机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是国家经济的核心 ,金融电子化促进了金融业的繁荣 ,也使金融行业面临计算机犯罪的挑战 ,近年来金融领域计算机犯罪越来越严重 ,严重威胁着金融业的稳定和发展。为了更好地利用刑法打击金融领域计算机犯罪 ,本文研究了金融领域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犯罪形式 ,并讨论了利用计算机盗窃电子资金犯罪中的犯罪对象和犯罪完成形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对涉业务犯罪采取碎片式的分散立法,并“寄宿”在有关不正当竞争犯罪体系内。依托关联罪名进行扩张解释的应急路径已暴露出理论薄弱、立法供给不足等问题。应确立狭义的业务与业务犯罪概念作为专属立法的基本起点。网络业务犯罪活动愈演愈烈,依靠计算机犯罪、网络犯罪生成的扩张解释路径明显吃力。新型网络业务犯罪具有独立属性,与传统业务犯罪既关联、又有别,实质上是网络不正当竞争犯罪,所保护的客体内容是正当、合法的业务。互联网经济以及反不正当竞争立法触发的行刑衔接问题,使涉(网络)业务犯罪的专门立法需求日益凸显。应以我国实际的立法需求为导向,合理借鉴域外立法经验,切实回应刑法保护(网络)正当业务的任务。现阶段可采取“区分制”,增设第231条之一妨害业务罪与第287条之三妨害网络业务罪,撑起双重保障。  相似文献   

20.
社会空间能够形塑法律事实和法律概念。网络空间的社会性使网络犯罪的事实和概念得以出现和生成。网络犯罪具有计算机作为犯罪对象、计算机作为犯罪主体和计算机作为犯罪工具三种类型。网络犯罪是对传统线下犯罪的进化:由于网络空间中的虚拟性、平台性、智能性、复制性,刑法的空间效力面临虚置危险,犯罪的行为主体转向网络平台,犯罪的行为构造发生松动重组,刑罚的裁量基准愈加重叠多样。对此,刑法应当兼顾立法技术和解释能力。在解释论上,一要认知网络本质,二要重视案件事实。隐喻既是事实分析方法,也是法律解释思想:通过将陌生的线上事物转化为熟悉的线下事物,使案件事实向法律规范靠近;通过释放法律关于线上事物的隐喻含义,将法律规范向案件事实拉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