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支柱 所谓税收,就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向社会组织和个人征收实物和货币的活动。国家的存在决定税收的存在。作为凌驾于社会生产之上的国家机器及其公职人员,本身并不从事物质财富的生产,却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财富。当然,这一定的物质财富,只能从生产者手中取得,舍此而无别的途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为了维护这种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举世瞩目的经济体制改革。利改税工作已经实行;个体工商户由于发展越来越多,营业额也大幅度增加,这表明了我国经济繁荣的一面。但是,也不能不看到,由于我国税收管理制度还不健全,违法偷税、抗税的行为也比从前更严重了。在这种情况下,认真加强国家税收工作,依据刑法及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与偷税、抗税的不法犯罪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法学》1989,(9)
我国刑法第121条规定:“违反税收法规,偷税、抗税,情节严重的,除按照税收法规补税并且可以罚款外,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直接责任人员”的范围,在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见解。笔者试加探索,以求正确地理解法律内容,有效地打击偷税、抗税的犯罪行为。有一种观点认为:作为偷税、抗税罪中的直接责任人员,其范围只能是负有纳税义务的纳税人,对偷税、抗税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非纳税人不能  相似文献   

4.
一、划清偷税、抗税行为和偷税执税罪的界限。偷税和抗税行为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构成犯罪。依据刑法规定,是否“情节严重”,是区分违法和犯罪的重要界限。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弄事责任:(1)偷税抗税数额较大。(2)一贯偷税漏税屡教不改的。(3)手段恶劣,如伪造假证明、毁灭凭证进行偷税的。(4)偷税抗税并有殴打、侮辱、谩骂税务工作人员的。(5)组织煽动、唆使纳税人偷税抗税。(6)因偷税抗税造成严重后果的。二、长期拖欠税款是否能构成抗税罪长期拖欠税款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5.
税收是国家财政的命脉。当前,偷税、抗税的违法犯罪活动十分严重,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却是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在当前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工作中,为了严厉打击偷税、抗税犯罪行为,对偷税、抗税罪的几个问题加以探讨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对偷税抗税淝罪及有关问题作出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已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是积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资金的重要源泉之一。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已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税收在国民经济中的调控作用越来越重要。由  相似文献   

7.
一、正确认定偷税、抗税罪必须划清的几个界限 (一)偷税、抗税罪与偷税、抗税行为的界限根据刑法第121条规定,构成偷税、抗税罪必须是偷税、抗税情节严重的行为。“情节严重”是区分罪与非罪的主要标志。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有关规定,结合司法实践,情节  相似文献   

8.
运用法律手段惩治偷税、抗税等犯罪活动,是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任务。年初李鹏总理在接见第十六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现在国家财政有困难,而国家财政的一个主要来源是税收”,他希望人民法院要“支持国家的税收工作”。但是,近年来  相似文献   

9.
抗税罪新论     
一我国刑法第121条规定:违反税收法规,偷税、抗税情节严重的,除按照税收法规补税并且可以罚款外,对直接责任人员,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法的这一规定是根据10多年前偷税、抗税发案少、数额小、市场及商品经济尚不发达和偷税、抗税主要发生在国营、集体单位等实际情况制定的。这一规定在多年的  相似文献   

10.
抗税罪新探     
抗税罪,是指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违反税收管理法规,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抗税罪的概念经历了外延从大到小,内涵从少到多,本质特征从笼统到明确的过程.国务院1986年颁布的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第37条第4项规定,抗税是指纳税义务人拒绝遵照税收法规履行纳税义务的行为,即只要公开拒绝履行纳税义务,均为抗税行为.其外延甚为广泛.1992年3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将抗税进一步解释为纳税人违反税收法律、法规,采取公开对抗或者其他手段,抗拒履行纳税义务,情节严重的行为.抗税通常采  相似文献   

11.
《法学》1989,(8)
(一)偷税与抗税偷税罪是指负有纳税义务的直接责任人员故意违反税收法规,采取欺骗的手段,逃避缴纳应缴的税收,情节严重的行为。抗税罪是指负有纳税义务的直接责任人员拒不缴纳应缴的税款,情节严重的行为。偷税和抗税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是违反税收法规。逃避应纳税款。其主要区别在于,偷税是采用隐瞒、欺骗、弄虚作假等方式来逃避纳税义务的履行;而抗税是采用公开对抗方式,公然拒绝纳税。在同等条件下,抗税比偷税的危害性大。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第121条规定:“违反税收法规,偷税、抗税,情节严重的,除按照税收法规补税并且可以罚款外,对直接责任人员,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种规定基本符合我国当时税收犯罪的实际情况。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税收犯罪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是,不仅发案数逐步上升,犯罪的标的逐渐增大,而且犯罪手段也不断翻新。因此,刑法原有规定显然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税收犯罪的形势。这主要表现在刑法的原有规定过于简略,刑罚失轻。为了惩治偷税、  相似文献   

13.
14.
陈新政 《人民司法》2005,(11):60-62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税务犯罪成了经济领域中的多发犯罪。特别是抗税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国家的税收征管秩序,而且严重地侵犯了税务人员的人身权利。从现行刑法的规定来看,没有明确规定抗税罪的主体,在此问题上,司法实践和理论界争论比较大。因此,从理论上探讨抗税罪的主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我国刑法学界,对抗税罪的主体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抗税罪的主体仅仅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不能成为抗税罪的主体。其主要理由是,偷税罪主体之所以包括扣缴义务人,是因为有特别的规定,在抗税罪中没有这一规定,  相似文献   

15.
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个主要手段,也是国家积累四化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国营企业试行利改税的办法以后,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增长。目前国家通过税收取得的收入已占财政总收入的百分之九十左右。同时,税收又是贯彻执行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杠杆,通过税收的调节作用,可以促进生产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在经济收入上调节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在对外经济往来中,税收还是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工具。因此,严格执行国家税收制度,对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促进四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前,税收已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九十,成为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也是调整国家、企业和个人分配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就必须对偷税、抗税等犯罪活动予以严厉打击。而刑法第121条关于偷税、抗税罪的原有规定,却不能适应这种愈加迫切的客观需要,主要表现在:法定刑过低;罪状太笼统;犯罪主体的规定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只规定自由刑,不能真正有效地防止和打击这类犯罪活动,等等。 面对偷税、抗税犯罪日益猖獗的严峻形势,针对司法实践中存在偷税罪立案标准过低以及打击不力的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查院于1992年3月26日发布了《关于办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这一司法解释,对  相似文献   

17.
<正> 税收是贯彻国家经济政策,调节生产、消费、收入的重要手段,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利改税后,税收已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左右。但是,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全国国营和集体企业偷税漏税面达50%以上,个体工商户偷漏税面达80%以上。1985年—1987年,全国共查出偷漏税款105亿元,1988年全国查出偷  相似文献   

18.
1992年9月4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第6条对抗税罪的犯罪构成及其处罚作了明确规定。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规定,近年在司法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问题。本文试就其中若干有争议的疑难问题加以探讨。 一、单位是否可以成为抗税罪的主体 笔者认为单位不能构成抗税罪的主体,理由是:  相似文献   

19.
问:什么是偷税、抗税?答: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有意违反税收法令,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该缴纳税款的,是抗税。偷税和抗税,...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偷税抗税问题愈来愈严重。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就国家方面而言,除了管理制度不健全之外,《刑法》对这类犯罪的规定过于简略,刑罚失轻,导致司法机关对其打击不力是一个重要原委。为适应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需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下称《补充规定》),对《刑法》的相关内容作了重要补充和修改,使惩治该类犯罪的立法进一步完善。本文试就《补充规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