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法理学引入中国,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法治之理"尽管高度被强调却仍未得到有效重视。与之相随,法理学科以及研究者的身份地位也在传统政治与现代法治之间来回摇摆。然而,在当下的法治中国建设中,法治之理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法学原理的政治行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支撑,中国的现实社会也需要用法治之理进行打量和改变。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作用来看,我们只有在构建了成熟的法治之理基础上,才能用法治理想改变中国。在此过程中,需要基于法理学科和法理学者的身份焦虑以及法治中国建设的需求,对当代中国法理学研究中的问题和思维方式上的缺陷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治国理政的本根,二者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形成了相互支撑的内在逻辑,展现了"中国之治"的独特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满足了中国社会的治理需求,二者有机结合所产生的治理效能是建设与改革不断取得成就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在中国产生并形成治国理政的独特优势,是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渊源的。  相似文献   

3.
德国大思想家马克斯.韦伯不仅对社会学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在国际关系的思想史上也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对权力要素、尤其是文化这一"软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的独特理解,对可以摆脱官僚体制束缚和阶级利益左右的卡理斯玛型权威领导人的剖析,对目的与手段、"责任"与"信念"之关系等政治伦理核心问题的深入思考,为国际关系的思想宝库、特别是政治现实主义传统增添了丰富的内容。需要批判分析的是韦伯的权力政治观所隐含的"文化霸权"论与西方中心主义倾向,过分推崇政治权威的英雄史观及其治国伦理的二元论色彩和民族主义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共产党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新变化,为解决重大政治理论和政治路线问题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政治概念.这个概念虽然源于马克思主义学说,但是超越了阶级分析框架,着眼于把不同社会集团结成一个广泛的政治联盟.这是一个具有鲜明统一战线特征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一种普遍而持久的文化现象。经过新中国的宗教改革,宗教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形成了融"合作论""管理论""适应论""引导论"于一体的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宗教理论。要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要做好宗教的引导工作,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也承载着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落到实践层面,执掌国家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和社会大众构成一种价值关系,要让民主党派和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愿接受和自觉履行,关键在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活动和执政活动的内在认同。当下,民主党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在正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保证政治认同,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提升政治认同,在促进民主党派信仰建设中建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7.
政党制度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题中之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应在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要求基础上,突出"民主集中、合作共赢、科学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和发扬讲政治的优良传统和...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崭新理念和战略决策,深刻地把握其思想当中所蕴含的大智慧和理论特色,无疑对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建构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明确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等重大政治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理论。聚焦新时代、新矛盾、新理论的逻辑理路,"新时代"内涵深刻,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鲜明,具有重大意义;"新矛盾"是我国在发展中从量变到质变的逻辑演进结果,其转化是关系我国全局的重大历史性变化,正确理解把握主要矛盾与初级阶段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至关重要;"新理论"逻辑严密、系统完备、内在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权与私权之争是社会生活中一直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的不断推进,权利如何配置,公与私两种权益如何界定,已经成为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课题。公权的有效规制与私权的有效保障,即:"公权"与"私权"的关系是否能够实现平衡,才是实现和谐社会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对我国民主党派政治功能的高度概括。具体而言,在多党合作制度基本框架下,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结构功能关系不断优化调整的需要,我国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政治功能,突出表现为独具特色的政治协商功能、依法参政功能、民主监督功能、社会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3.
"民族、民权、民生"是由孙中山率先提出、经毛泽东到邓小平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持续不断、与时俱进地解决的时代性、历史性的重大现实课题,而惟有邓小平首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有效解决这个课题的正确之道。当下,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完全可以在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理念和纲领基础上对话与沟通,在解决这个共同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过程中,完成祖国统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受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应该立足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紧密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开展,而且评价其实效性的标准也应该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与时俱进。由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知、认同程度直接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高低,其能够而且应该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同时,不断巩固和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三个认同"、坚定"三个自信"也是新时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同心"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成果。本文运用"共生"这一生物学概念,系统地分析"同心"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差异性、相融性、共生性和互利性关系,并将二者关系概括为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着力探讨如何在社会认同层面将二者有效地整合,以求产生互利共生的效应,从而在统一战线成员中更加有效地营造和培育遵循"同心"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心理基础和理论共识。  相似文献   

16.
社会政治权力的重心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而不断下移。互联网通过"重构社会关系"而"重建社会权力体系"。在现代性意义上,对政治关注的热情是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重视,是对个人权利的关注。然而,政治现代性在新媒体时代被三重悖论所框设:集权化与异议的悖论;民族政治与全球政治悖论;资本政治与人本政治悖论。这三重悖论的解码,成为新媒体时代政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在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些重要环节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还原"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人民民主根本要求,是党领导下的政治、政策民主过程与发展社会民主的统一。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以及社会主义民主基本要素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协商民主制度的政治价值,其在政治社会化过程和发挥社会民主政治作用方面的价值延伸,获得了相应的民主功能。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规定性及其各有机构成部分在中国特定社会环境下的进步方式和进步状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党的领导"、"改革开放"几个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社会性和政治性的统一,人民性和阶级性的统一,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法治和德治的统一,全面性与人的本质丰富性的统一,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结构统一于自然-社会-政治的复合生态系统中,具体包括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外在结构系统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系统内结构.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转型背景下,一个"底层群体二代"群体在社会结构中悄然形成。本文简要分析了"底层复制"的原因,重点指出了这种社会现象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发展造成的不良后果,即销蚀对社会主义的认同、造成社会的"断裂"、增加社会整合的难度和不平等的代际累积导致社会稳定问题,最后提出了思考和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0.
个人·社会·国家:公民社会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理论是分析个人、社会、国家关系的重要理论。立足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从个体、社会与国家关系入手,可对公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作出源流探析。公民社会在联系个人与国家,型塑自由与秩序兼备、效率与公平平衡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能发挥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