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第l期 2耕读江沐/2004年俄罗斯内政外交综述 2005年第4期 2陆南泉/普京连任后的俄罗斯国内政治与经 济政策走向 热点兼…焦 2005年第1期 7陆钢张耀/乌克兰选举与大国地缘政治 15冯绍雷/乌克兰危机的人文透视 —读《乌克兰:沉重的历史脚步》有感 21杨成/乌克兰选举与俄罗斯战略环境的 变迁 27杨玲/乌克兰大选中的民族因素 2005年第3期 2王海运/独联体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7冯绍雷/“颜色革命”:大国间的博弈与独联 体的前景 12冯玉军/“色彩革命”与独联体的未来 纪澎狡瑙酉斯战蕙胜利{箭…深凋浑 2005年第2期 2金重远/苏联外交和第…  相似文献   

2.
2005年12月29日,上海市东欧中亚学会2005学术年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本次年会以“俄罗斯及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战略及其发展趋势”为主题,与会近60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对俄罗斯投资、俄罗斯地缘政治外交、中亚战略态势及上海合作组织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上海合作组织对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我国构建稳定的中亚地缘政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平台,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上海合作组织对中国推动多极化世界格局的进程、与其他成员国合作建立区域安全体系,以及利用和开发中亚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市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北极自然环境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俄罗斯地缘类属身份从陆权国家向陆海复合型国家转变,这是北极地缘政治的关键因素。北极地缘政治的本质特征,则是俄罗斯发展区域海权与美国护持全球海洋霸权的结构性矛盾在北冰洋的具象化。本文为地缘政治理论和地缘战略心理学的交叉研究,以新的理论视角审视北极地缘政治态势,尝试构建由地缘类属身份、地缘战略心理和地缘战略行为构成的互动模型,分析北极地缘政治行为体的认知和动机。本文认为,海洋霸权国、陆海复合强国及其陆海邻国,基于知觉警觉、知觉审慎和知觉防御等地缘战略心理认知,表现出不同的地缘战略行为特征。海洋霸权国对陆海复合强国发展区域海权奉行实力威慑和同盟制衡的遏制战略;后者则奉行战略适度原则,为分化海权同盟实施防御性楔子战略,为平衡力量对比实施建设性稀释战略;陆海邻国对陆海复合强国发展区域海权倾向于合作和推责,但如果威胁感知加剧,陆海邻国将选择追随和投靠海洋霸权国。这进而导致陆海复合强国的战略适度转向战略集中,对海权同盟实施进攻性楔子战略,加强与域外国家合作以实施重构性稀释战略。  相似文献   

5.
关于斯大林的对话意料之外的战争——苏德战争有新说前苏联特工部门对美驻苏使馆的窃听活动前苏联和今俄罗斯军内送礼成风克里姆林富的红星是怎样陨落的——苏联演变的历史教训(续第1期)从苏联的苏维埃制到俄罗斯的总统制论冷战初期苏南在东欧地区的战略分歧论苏联联邦制变形的历史原因列宁依法治国思想研究俄白将签署联盟国家条约俄白联盟一波三折缓解矛盾.增进合作——俄总理乌克兰之行土库曼斯坦:开展油气合作的新市场独联体国家中的官僚阶级论俄罗斯、白俄罗斯联盟的因与果析俄自联盟格鲁吉亚:黑海之滨的角逐乌克兰:艰难的转轨吉尔吉斯…  相似文献   

6.
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后的发展战略应作为指引其未来走向的规划,这一规划对于增强其制度引领能力、推进安全与经济合作、参与全球治理具有关键作用。SWOT模型为分析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后的发展战略提供了适宜的方法。通过分析发现,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后可以采取劣势—机会战略,即借助有利的外部环境,弥补自身的劣势,实现组织更为良性的发展。随着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实现了由传统的陆地型区域组织向海陆兼备型区域组织的转变,这为该地区国家的发展战略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创造了条件。具体而言,中国应借助中俄印三国互动机制,深化能源、经济和安全领域的合作,缓解因扩员对上海合作组织造成的冲击;同时,以"一带一盟"战略对接为切入点,将合作成果惠及中亚及周边地区,并将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对接与合作的中枢。  相似文献   

7.
由于俄罗斯与北约对合作目标的互惠性认知虽有差异但在战略目标上基本一致,同时从绩效来看,双方各有所获。但双方对东欧和前苏联地区地缘战略空间的争夺,特别是俄罗斯用"楔子战略"和2010年新版军事学说对抗北约东扩,同时,双方对各自在未来欧洲安全机制中的角色定位和相互定位也不同,因此,俄罗斯与北约的伙伴关系将是脆弱的,但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8.
普京第二任期的俄罗斯外交战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突出了"主权民主"原则、外交战略中的能源因素得到了加强、地缘政治影响明显回归.在4年里,由于在价值观念、国内政治、地缘政治和能源等问题上存在结构性矛盾,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关系明显滑坡.为树立俄罗斯大国形象,发挥俄罗斯大国作用,俄罗斯开始重建其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联系.中俄关系在普京总统第二任期内取得了重大成就,其未来的发展同时存在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国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积极应对以推动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可持续性地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代韩国》2015,(2):129
<正>东亚地缘环境变化与中国区域地缘战略郭锐/著2015年6月出版/59.00元ISBN 978-7-5097-7173-0本书梳理了冷战后地缘理论的发展和演变,分析了冷战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东亚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阐述了东亚地缘经济合作的现状与问题、美国东亚联盟的转型、中俄能源合作等一系列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05年9月13~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中心、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新疆社会科学院在乌鲁木齐联合召开“中国与中亚:共建地区安全与繁荣”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学者以及中国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主要就中国与中亚的经贸关系、中亚地缘政治的新情况、中亚政局与颜色革命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前景等议题进行了讨论。关于中国与中亚的经贸关系,有中国学者认为,双方经贸关系的主要特点是经贸额的成倍增长与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关于中亚地缘政治问题,哈萨克斯坦学者认为,中…  相似文献   

11.
自2017年特朗普政府重返中东欧之后,美西方与俄罗斯利益博弈态势加剧,导致中东欧地缘政治加速动荡。尤其是2022年俄乌冲突的爆发,给处在中美博弈新中间地带以及美西方和俄罗斯博弈前沿阵线的中东欧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地缘安全挑战,改变了中东欧绝大多数国家对外战略的优先次序,经济利益全面让位于安全利益成为这些国家制定外交战略的优先事项。这一变化对“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产生了难以逆转的冲击,本文根据中东欧国家对华政策趋向的特征,将其分为五大类:对华强硬派、合作与批评并举派、战略模糊派、对华务实派和对华友好派。总之,后乌克兰危机时期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除了充分研判大国博弈因素之外,应遵循差异化和精准化的合作对策,应根据当前中东欧国家对华政策定位的不同类型而因国施策,统筹经贸、环保、人文等多个维度,协调中央和地方多层级合作。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开始,在世界能源形势对能源出口国有利的大背景下,俄罗斯新领导人开始重视实施积极的对外能源战略,以获取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双重利益。位于中亚中心的乌兹别克斯坦因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欧亚大陆重要的能源过境国地位、对俄罗斯南部安全有着特殊意义而成为俄罗斯能源外交的优先对象。而乌兹别克斯坦也从发展国家经济、维护政权安全的角度,需要与俄罗斯开展能源合作。于是,从2004年开始,以勘探、开采、采购、运输、管道维修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俄乌能源合作迅速展开,并在短短几年里取得显著成效。俄罗斯成为对乌兹别克斯坦能源领域投资最多的国家,并垄断了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出口。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世界能源形势出现的新变化对俄乌能源合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展望俄乌能源合作的未来,俄罗斯将失去对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采购和运输方面的优势地位,但在乌兹别克斯坦油气投资领域的优势将会继续保持;乌兹别克斯坦也会在增加国内天然气出口量方面对俄罗斯能源企业有所倚重。俄罗斯仍将是乌兹别克斯坦最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13.
崔颖 《东南亚研究》2001,(6):53-56,48
上海合作组织是二十一世纪初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追求本地区政治稳定,首先是军事安全的基础上形成的地区性合作机制.其经济合作还没有形成内在的重要内容.今后,上海合作组织要在新世纪的国际关系中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就必须大力推进各成员国之间在更深层次上发展彼此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4.
上海合作组织(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CO)的前身是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组成的”上海五国”会晤机制。2001年6月,“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加入后,六国元首举行首次峰会,并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亚太战略及对中俄合作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魁 《当代亚太》2007,(1):5-10
近年来,俄罗斯在对外政策上坚定地向亚太地区倾斜。俄罗斯加强与亚太地区的经济联系,主要借助于其东部地区。这一地区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亚太战略的核心思想是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利用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地缘、资源、科技和交通运输等优势,积极同中国、日本等亚太国家发展多领域的合作,促进俄罗斯东部地区乃至全俄罗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06年以来,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连续爆发所谓签证、“间谍”风波,使原本就龃龉不断的双边关系更是雪上加霜。透过这些矛盾和冲突,可以看到其中有格鲁吉亚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因素,主要是俄美地缘政治博弈的结果。俄罗斯在“间谍”风波中的强烈反应表明,在同美国关于独联体主导权的争夺中,俄罗斯已经开始由原来的“软抗争”转向了“硬对抗”。这既是美俄双方战略利益冲突的反映,也表明普京统治下的俄罗斯正在形成新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7.
地理空间对俄罗斯民族和国家而言,一直有着特殊的决定意义。自立国以来,不断进行领土扩张就成为俄罗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纵观历史,俄罗斯地缘政治态势变动的频度和幅度,在世界大国中可以说是最为激烈的。正是横跨欧亚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现实,促进了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并对俄罗斯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发展走向形成影响。冷战结束后,从普里马科夫的多极化构想到普京的欧亚战略,伴随着对国家利益的讨论和认识,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还是回归到了欧亚大陆本身。普京的"大欧亚伙伴关系"计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很多契合点,拓展了两国合作空间,但全面欧亚伙伴关系的设想,还需要深入研究和系统评估。  相似文献   

18.
2011年对于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中俄双边关系都是具有丰富纪念意义的年份.在庆祝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0周年的同时,今年又恰逢“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订10周年和“中俄面向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发表15周年.  相似文献   

19.
伴随中国崛起、美国"重回亚洲"和俄罗斯战略东移,整个东亚地区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一场遏制与反遏制的海上博弈更是激烈,这使东亚地缘政治局势充满变数。中俄两国在东亚海域均拥有共同的重大战略利益,特别是在海上稳定与战略通道安全利益方面,中俄海上联合军演致力于地区稳定的互信与合作无疑将起到正面示范效应。中俄通过海上联合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亚地缘政治结构出现重大变化,传统地缘关系被打破,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中国、俄罗斯由于自身实力的变化,以及各自在中亚目标存在异同,双方在中亚形成既融合又竞争的态势,而作为中俄在中亚共同的平台――上海合作组织,同样也面临着复杂的发展前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确定因素的增加,中亚可能成为更复杂的"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