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敏希  赵玲 《求索》2011,(3):126-127,11
现代哲学出现了重视身体经验哲学之趋势。二十世纪初,为了批判传统哲学抽象的实体观,怀特海将"事件"作为宇宙基本单位,把传统哲学中精神实体对物质实体研究转变为对世界即事件综合体的关系研究,为解释认识和世界之构成提供了更为具体直观的"实在"。二十世纪中期梅洛庞蒂的"身体哲学",以批判认识过程中抽象、主客二分的认识方式为目的,从身心交融、主体与客体相互转换的身体主体出发,突出身体经验在认识中的地位,实现了更为彻底的主体哲学转向。  相似文献   

2.
(一)人类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要确定活动的目的,首先要搞清楚;人类活动中客观对象的性质、结构以及人类自身的需要是什么:客体的属性同主体需要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前者属于科学认识的领域,后者属于价值问题的范畴.本文谈及的“价值”,是从最一般的意义、从哲学的高度反映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包通常包含两方面的规定:一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主体要达到自身活动的目的,总是要有意识的占有和利  相似文献   

3.
刘坛孝  张承安 《求索》2012,(12):111-113
宗教思维的运行主要通过语言的导向来实现,宗教现象是一种语言现象。宗教语言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核心内容包括心智的体验性、思维的隐喻性和认知的无意识。体验哲学持语言体认观,认为宗教语言是人脑心智体验宗教语境的主观化产物。宗教语言的建构以隐喻性思维为体验方式,是人脑心智把世俗语言域的某些属性映射到宗教语言域的过程;宗教语言的建构以范畴化为体验手段,是无意识认知在宗教语境需寻求替代依恋对象的过程。宗教语言是反映权势关系的心智网络建构体,权势关系的构建是认知体验的主观化产物。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空间经验的重新诠释构成了20世纪以来哲学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当代,作为哲学话题的空间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可量化的客观空间,而是基于身体经验和存在经验的空间,是大地之上的空间,是生活世界,是意义构建的要素。如此描述的空间经验呈现出差异化和多元化的特征,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和政治意义。空间不是抽象的属性,而是大地之上的具体空间,事物的空间置身性是其存在的本质属性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分析哲学的语言观是一种同质语言观,即认为哲学的语言应该是确定的、无异质性。分析哲学家就是从同质语言观出发,对本体论哲学命题加以拒斥或治疗。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已把异质性提到了日程上。语言本质上是异质系统。从异质语言观看,本体论哲学命题多数是有意义的。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哲学,不仅要有批判的分析哲学,还要有进取的认识哲学。应该肯定本体论哲学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张建忠 《前沿》2010,(23):66-69
如果说"商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始范畴,那么,"实践"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始范畴。这是因为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主观目的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四方面的属性,兼有普遍规定性和直接现实性的双重品格。由此,它内在地包含着多种矛盾,比如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等。这些矛盾和特点使它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始范畴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辩证法、社会结构理论、群众史观及其价值灵魂都与实践有着内在的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关于认识的本质,我国哲学界传统的概括是:认识即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笔者认为,把认识过程的本质单独归结为反映是不能说明认识过程机制的,认识的创造性也是认识固有的一种本质属性。一哲学史上最早涉及认识创造性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同任何事物一样,人身上有一种追求目的和理想的内在创造欲望。人有创造自己目的的自由,但又认为真正的目的是由天赋决定因而是不自由的。弗兰西斯·培根一方面坚持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感觉是  相似文献   

8.
张向真 《求索》2014,(8):81-85
中国当代语言哲学理论维度的嬗变思潮与西方社会的发展变革、语言学思想和语言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契合。当代哲学因其固有的神学——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论性质,陷入逻各斯中心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困境,然而,语言作为社会生活的产物,社会的快速发展,必定会带来语言的急剧变化。因此,对中国当代语言哲学范式转换机制及其构建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也进入了第二学年的实验,《生活与哲学》作为新的课程模块也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启迪人的智慧的学问。它不像自然科学对事物的确定性认识那样强,不是在是与非的两极作非此即彼的判断,也不是镜面思维,由此及彼。哲学本质上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系统的反思性、批判性的思维活动,它不是记住自己“是什么”的知识,而是思考为什么不是“这样”和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活动。因而,《生活与哲学》的教学既要遵循中学教学的一般规律、一般原则,更应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的教学要…  相似文献   

10.
没有哲学,人照样可以生活和思想,但没有哲学,人的生活和思想是贫乏的、苍白的。学习哲学,意味着追求一种更高的生活境界。因此,为了化解和抑制我们哲学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和将哲学庸俗化、简单化、绝对化的倾向,正本清源,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我们的哲学教学应该真正关注学生些什么。一、哲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心灵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按照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们面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然而,我们却真实地感受到,现代人的心灵生存空间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狭窄了。我们忙碌于创造,忙碌于发财,忙碌于享乐…  相似文献   

11.
德里达一生中的理论创作可谓错综复杂,涉及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和历史文学等不同领域,是20世纪后期整个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语言观主要表现为他的书写学、"异延"符号意义理论,而精髓则是他的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它颠覆了以"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为别名的西方理性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哲学,从而引发了一场认识论的革命,为人们揭示出了一幅全新的世界景观.德里达从西方传统语言哲学理论开始,特别是对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和卢梭、胡塞尔等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展开批判,并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海德格尔反对在场的形而上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人把哲学称为“使人聪明的学问”,这就是说,哲学能开发人的心智,提高人的素质。事实上亦是如此,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培养个人适应高度文明生活的高级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与其他具体科学知识相比,哲学在培养人的能力和素质方面,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征: 第一,培养认识和思维上的深刻性。我们知道,仅仅在经验的层次上,是无法达到对现实事物发展过程的深刻理解的,必须过  相似文献   

13.
正确理解“什么是哲学”这个比著名的哲学基本问题更为根本的哲学 问题,是当前哲学改革的出发点。哲学的本性不是“哲学无定论”,也不是“哲学非科 学论”。哲学研究真善美。它所研究的真理包括“知识真理”和“价值真理”。所有的 科学都以“知识真理”为研究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科学。但哲学研究的直接对 象不是外在的现实事物,而是社会意识。哲学是对社会意识中人和世界的根本属性 以及人与世界的一般关系的种种观念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14.
思维模式指主体认识过程中特定的稳态格局与秩序。思维模式的建构在个体与群体两个水平上进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个体先天地继承了类的机体结构,并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基于它而逐渐建构成特定的思维模式,其中渗透着客体环境的重要影响。群体思维模式的建构则与类或个体机体的发育进化没有直接联系,后者只是为它提供了一种物质前提,而主要取决于特定的生产关系、社会政治制度及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个体思维模式与群体思维模式始终处于一种既相冲突又相统一的矛盾状态,其实质隐含着主体与客体的深刻矛盾。  相似文献   

15.
认识论是哲学的基本内容。它着重研究人的认识发生、发展及其规律。为了科学地说明认识论的一系列理论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构成人的认识活动的诸要素及其结构。可是,恰恰在这个基本问题上,我们过去研究得很不够。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从理论到现实的许多问题也必然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比如,直到现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都把认识规定为主体对客体或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按照这个规定,构成认识要素的就是主体和客体两项,反映则是主体的活动结果。这个观点能全面地说明人的认识发展吗?显  相似文献   

16.
综合思维方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思维方式是人脑物质的根本属性,又是客观世界综合性的反映,其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的系统整体观。综合思维方式研究,是从思维角度揭示人脑思维机理的奥秘,同时也给人以哲学方法论的全新启迪,从而激励人们拓展思维空间,实现自身综合思维能级的新跃迁。  相似文献   

17.
信息的定义及哲学本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卜炜玮  成昀 《思想战线》2005,31(4):129-131
21世纪是信息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但人们对信息及其本质还存在不同认识,现有的信息定义均有不足之处。信息的哲学本质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分析:信息是客观实在的,信息是一切物质都具有的显示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客观属性,信息是物质间接存在性的标志,信息是物质自身显示自身的属性。  相似文献   

18.
对于17—18世纪英国经验论哲学家们而言,有两个大的理论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一个是关于实体到底是什么以及实体是否存在的问题,另一个则是事物属性的划分及其各自的主客观性的归属问题。对这两大问题的思考几乎贯穿于17—18世纪英国经验哲学发展的始终。然而在这两个问题的背后,始终有一个幕后的推手在推动着它们的发展,这就是经验论基本原则的不断深化和彻底化发展。因此,实体、偶性,再加上经验论基本原则恰好构成了17-18世纪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的三条主线。  相似文献   

19.
能动的对象性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概念的重要规定,也是马克思说义在理解主客体关系上,不同于旧哲学,特别是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点。一、旧哲学主体对象性的局限性包括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在内,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受动性方面理解主体,忽视了主体的实践本质,对象性仅是人作为自然实体的受动性。在它看来,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践不是在主体一客体的结构中进行,而仅仅是在客体>主体的受动“关系”发生。主体的对象性仅是从客体的方面去理解,而没有从主体的能动性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主体与客体及主体自身作为一种实践关系来理解。因而,“主体…  相似文献   

20.
提到“哲学”一词,人们一定会想到它是哲学家、理论工作者、知识分子们的专利,我们普通百姓、农户人家是绝对听不懂,学不会的。自从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后我才明白,“哲学”作为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的周围,在生活中。故事里。农家院里处处可见哲学的影子,到处体现了哲学原理,就连我家那口渔塘也体现了深奥的哲学道理哩!我的父母虽然没进过学堂,更没有什么文凭,但从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却总结出一套生产的经验与诀窍。虽说他们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哲学,什么是事物的联系,但在实践中处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