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各方政治力量围绕1946年重庆较场口事件展开的激烈较量,从舆论宣传、民众发动、集会示威、代表请愿,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反映了抗战胜利后到内战全面爆发的特定历史时期,各派政治势力对中国未来走向的坚持与角力。而在轰轰烈烈的政治较量背后,当事各方还诉诸法律,移师法院进行了一场势均力敌的法律较量。厘清较场口事件诉讼的事实,不仅有助于还原当时民众法律生活的实然状态,也是1946年春季陪都重庆特殊政治生态环境的注脚。  相似文献   

2.
随着三鹿奶粉事件的爆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本文针对三鹿奶粉事件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从法学角度审视了三鹿奶粉事件中各方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3.
2008年,中国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本文从法治的角度,通过对社会群体性事件所凸显的法治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民众的法律信仰缺失、司法功能失灵以及行政与司法权力界限不清都是导致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非典型性肺炎事件是2003年引起全国乃至世界震荡的重大社会事件。由这一事件引发了我们对公共信息的选择与依赖机制、民众消费弱势的救济与扶持以及政府对确保信息安全的责任等诸多方面的法学与社会学思考。在突发事件出现之后,如何使信息受众在第一时间之内获得准确全面的信息,使媒体和商家在伦理与法律的维度之内正常作为,政府能够对公共秩序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使民众权利不被藐视并获得尊重,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2008年,重庆、海南、甘肃、广东等地相继出现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显然,罢工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客观存在。然而,中国的宪法和法律并未规范劳动者的罢工权,罢工手段的合法与否成为了问题。而中国一直回避罢工权问题,原因在于罢工权的政治属性以及其引起后果的影响度。不过,罢工权作为消极劳动权,应当受到宪法的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罢工事件将会越来越多,罢工权入宪将成为趋势。  相似文献   

6.
松花江污染事件是否存在行政赔偿的法律空间是处理该事件的各方责任时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法解释学的角度,以行政不作为违法之国家赔偿责任的理论分析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行政赔偿的范围、行政不作为违法的判断、混合侵权的责任分配四个问题,探讨了法院在污染事件的行政不作为赔偿纠纷中可能选择的法律解释或者法律判断。  相似文献   

7.
郑智航 《法学论坛》2012,(4):154-160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调解制度经历了"着重调解———自愿调解———调解优先"的过程。在着重调解阶段,法院具有动员人们参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法律现代化的进程,消解经济发展带来的民众脱离政治依附性的离心力的政治功能;在自愿调解阶段,法院具有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法律现代化这一基本方向的政治功能;在调解优先阶段,法院具有重新恢复民众对于社会现代化和法律现代化信心的政治动员功能。  相似文献   

8.
近日,上海黄浦江松江段水域大量漂浮死猪一事引起各方关注。日前,上海市律师协会环境资源业务研究委员会主办了"黄浦江上游水域漂浮死猪事件研讨会",与会嘉宾对本次死猪事件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开展了热烈而充分的讨论,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阿计 《政府法制》2009,(10):4-7
2009年的政治盛宴——全国及地方两会已经落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除了保增长、保稳定、教育、医改等意料之中的宏大叙事,此次两会前后也爆出不少“意外”事件,它们或因打破“政治惯例”而成两会“亮点”,或因遭遇现实阻力而留下遗憾。笔者特选取一些典型“意外”事件为鲜活样本,观察两会政治的现实生态,并思考民主政治的未来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10.
2007年发生在厦门的PX事件,由于政府和民众的有效互动,不仅有效的化解了危机,而且也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本文结合PX事件,简要的分析了它对我国处理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08年的"艳照门事件",使隐私权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有关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更是成为了热点问题。本文正是以该事件为切入点,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在理论上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几种主要学说的评析,得出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虽然与一般民众有不同之处,但是仍然需要法律的保护,而且对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和司法的现实情况进行了概括,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相关的法律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有的地方政府在城市开发中具有明显地物质主义倾向,甚至为了经济增长而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和民众福利,从而引发了大量的群体性事件,直接导致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构成了未来10年执政的最大挑战。因此,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方法就是要转变刚性稳定的思维方式,改变对群体性事件的片面认识;遵守《宪法》和相关法律赋予人民的权利,依法行政;实现官员问责制,严惩腐败。  相似文献   

13.
高琦 《法制与社会》2014,(7):169-170,176
目前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已经成为了一个较为突出的严重问题,它对社会治安、经济、政治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凸显了社会矛盾,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理上主要是由公安民警负责,如何有效的化解群体性事件,并且对各方的利害关系进行权衡是当前公安民警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本文将详细探讨群体性事件的内涵、公安民警的在群体性事件中发挥的地位作用、公安民警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将各种矛盾冲突缓和缓解,同时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09年热点法制事件的扫描,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时代烙印:“躲猫猫”“70码”“钓鱼执法”等事件告诉人们。信息公开透明对政府公信力是何其重要;对于查办贪官、重庆打黑、足坛查赌等大事件,人们坚信法治中国必然是朗朗乾坤;而在邓玉姣、梁丽等案件中,我们又能看到法律、道德、情理的平衡;周久耕案件和“艾滋女”事件,则一正一反地呼唤着网络世界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5.
西藏由于民众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宗教氛围浓厚,法律认知和意识淡薄,在法律援助实践中不能仅着眼于法律工作,更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确保援助工作不仅完成,更要做好。  相似文献   

16.
令人瞩目的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在各方的力促下以开发商和被拆迁人达成和解的形式落下了帷幕。在事件结束的第一时间,笔者即谈到:“这可以说是一个把坏事变成好事的成功范例。此案最终没有通过强拆的方式解决,说明在公权与私权背驰的情况下,重庆市方方面面始终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显示了政府对私有财产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说明重庆作为直辖市,在应对公共危机方面,比过去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与政治具有共生性,共同服务于社会目标与价值。虽然在形式上法律表现为政治的产物,依凭政治权力和政治组织而存在,但法律与政治是基于社会结构内在需要的不同而存在,具有基于社会结构的差异性和独立性。由于形式上的结合,人们往往把法律混同于政治,导引出法律的非结构性作用,变异为外在的政治工具;也正因为存在基于社会结构的实质性差异,法律才可以与政治适度分离并超越政治。但其过程充满以社会事件形式表现出来的冲突和博弈,通过这些冲突性社会事件,法律日渐进化为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平衡互动性制度机制,在实现国家治理的同时能够成为公民维护自身利益的制度依靠。  相似文献   

18.
对一起农民群体事件的法律分析与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农村人民内部矛盾产生了新变化 ,主要反映在农民的比较利益过低 ,收入提高受阻 ,绝对收入下降 ,而导致传统的基础性阶层产生相对剥夺感 ,在特定的情况下 ,会发生失去理性控制的集体行为 ,也会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社会稳定的关键性因素 ,而且呈现出群体事件增多 ,对抗性强 ,利益性矛盾冲突加剧和发展趋势复杂多变的新特点。如何面对新形势 ,改进政府工作作风和改善法制环境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近期发生在某市效区的一起农民群体事件很是发人深省。  一、事件的起因和法律后果2 0 0 1年 10月 7日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人民日报》披露的"衡阳贿选事件"相关信息出发,结合湖南人大网、衡阳市人大常委会网等网站所发布的与"衡阳贿选事件"相关的资料,对"衡阳贿选事件"的事实状况进行了全面和系统地深度整理,梳理出一些更为完整的关于"衡阳贿选事件"的重要信息和资料。基于这些深度挖掘的信息和资料,本文详细地论证了《人民日报》对"衡阳贿选事件"定性为"三个挑战"(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挑战、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挑战以及对党纪国法的挑战)的正当性依据。继而本文又全面和系统地分析了"衡阳贿选事件"发生的可能存在的各种成因,指出了"衡阳贿选事件"可能导致的需要学界和决策层高度关注的"宪法危机"问题。与此同时,本文又从我国现行宪法、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出发,对如何在法律上妥善处理"衡阳贿选事件"在对人、对事两个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作者强调,一定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科学严谨地处理"衡阳贿选事件"所引发的各种复杂的法律问题,通过对"衡阳贿选事件"的善后处理来将坏事转为成反腐倡廉的动力机制,进一步提高执政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重大和复杂的反腐败问题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20.
《北方法学》2020,(5):80-90
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谣言比病毒传播速度更快、比病毒的破坏力更强。在重大灾害事件中,网络谣言的危害不亚于灾害事件本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千奇百怪的谣言盛行于我们的网络空间中,严重误导广大人民群众,若应对不当则容易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危机,诱发民众恐慌心理,引发社会动荡和秩序混乱,曲解国家经济和政治政策,损害政府威信,动摇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信仰,应给予严厉打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