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长征路上,在陕北窑洞,周恩来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留着长胡须。是因为没有时间刮吗?诚然,时间对于当时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周恩来来讲是极其宝贵的,但周恩来留长须却另有原因。  相似文献   

2.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标志长征开始:踏上长征征程的三大主力红军,是非常年轻的队伍,据师永刚、刘琼雄编著的《红军》一书记载:大约54%的战士是在24岁以下;将领的平均年龄也没有超过30岁。  相似文献   

3.
张秀梅 《党史纵横》2006,(12):46-47
他,11岁亲历长征;50年后,他时刻心系那条地球上的红飘带,用心来重新走过长征路,充盈其间的足迹都凝聚在纸页上,成为一行行深沉而又灵动的诗句;他以一个红军战士的名义,在为后人打捞那沉淀于岁月深处的真实的历史,传承着长征精神。他就是沈阳军区原文化部部长张云晓,一位离休后笔耕不辍,用诗再次亲历长征的老红军战士。有好的土壤,便生出诗的幼芽桌上,是一本新诗集——《诗的红飘带》,油墨飘香。“启开通往记忆的闸门,便看见一条红飘带似的征途。”就是这条红飘带,牵引着一个已经84岁的老人,至今还走在长征的路上……这是他的履历:1933年11岁…  相似文献   

4.
红色桑植     
刘泽友 《新湘评论》2006,(10):37-38
题记:组织上安排我到桑植工作.让我感受了长征,走近了长征.仰望着长征  相似文献   

5.
吴必文 《世纪桥》2009,(16):16-19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长征中的风云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非常熟悉,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谈到长征这一段历史时却很少提到陈云,那是什么原因呢?其实,陈云也参加了长征,但是由于中央的特殊安排,陈云没有走完全程。  相似文献   

6.
谢东 《党史文苑》2007,(12):21-24
70多年前,在红军长征的30多万人队伍中,有父子、兄弟和姐妹关系的不少,但最后走完长征全程的却不多。目前健在的就只有一对兄弟,他们是瑞金籍的老红军钟志雄、钟仁辉,现兄弟俩都在北京安享幸福晚年。  相似文献   

7.
一组歌唱了40个春秋,至今传唱不衰;在国内外巡演上千场次,观众多达百万。作曲家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李遇秋,也许是叫着顺口或便于记忆的缘故,在《长征组歌》的曲作者之中,被简称为“遇秋”。75岁高龄的人了,谈到担任《长征组歌》中大部分合唱和全部器乐总谱的创作,遇秋老人仍那么兴奋。  相似文献   

8.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造成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得红军不得不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的胜利,铸就了长征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9.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再次观看了激动人心的《长征组歌》,又沐浴了一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洗礼。我边看边思考,在那样空前艰苦的条件下,红军却能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胜利完成长征,创造了历史奇迹,原因何在,动力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陈安生 《湘潮》2014,(2):48-48
长征是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史诗。开始长征时,徐特立已经57岁。他虽已年近花甲,但处处以普通一兵的姿态出现,年纪大不畏苦,职位高不自矜。  相似文献   

11.
今年10月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万里长征,不仅以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而向世界宣告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重要力量,而且培养、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踏着红军的足迹奋勇向前。翻开红军长征史料,会发现有这样一个特点: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常是一边行军一边频繁地开会,在湘江战役之后尤其明显。70年后的今天再去回顾这一系列会议,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发生的一次又一次伟大转折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2.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这是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话虽简单,但却突出说明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超乎寻常的干辛万苦,而我们的红军更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钢铁战士。70年前,千千万万红军战士,为了拯救处于危难中的祖国和人民,凭着一种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战胜了十分凶恶的敌人,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陈立平 《广东党史》2016,(10):41-42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1996年《,广东党史》杂志在第5期刊发了刘寒的《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粤籍人员》,确认"中央红军中,粤籍人员参加长征的有61人"。该文对粤籍红军长征史料作了开拓性的研究,成为当时广东史学界关于红军长征史料研究的一项较重要的成果。该文提出的"61人说"成为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结论。2011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时,有学者在天涯、新浪等网站发表了关于"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广东籍人员名单"的博客,所列名单也是61人。随着广东地方党史资料的挖掘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粤籍人员增加了新的成员。本期刊发的两篇文章分别论证了东莞籍的范伟和潮汕籍的王慰农参加了中央红军的长征。我们相信,随着史料的挖掘和研究的深入,这个"61人说"的名单会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4.
身为长征出发地众多红军后代中的普通一员,我从小目睹着当年的革命遗址,倾听着先辈的革命故事长大。血与火的历史留给我们太多的感人记忆,80多年过去了,岁月的纤尘早已填平了当年的战争弹坑,但历史的脚印却抹不去永恒的红色记忆。  相似文献   

15.
李安葆 《党史纵横》2008,(12):61-61
人们都知道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西行漫记》是外国人记述红军长征的最早专著,但人们对英国传教士勃沙特写的长征专著《神灵之手》却知之甚少。其实,1936年出版的《神灵之手》要比《西行漫记》还早出版一年。  相似文献   

16.
数十年来,有关长征精神的探讨比较多,相关研究的成果也十分丰硕,但却较少有研究者从全球的视野对长征精神进行探讨。长征精神是追求理想,矢志不渝,坚定不移的执著精神,是面对强敌,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英雄主义精神,是面对困难,决不后退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亲密团结,严守纪律,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自我纠错,追求真理的实事求是精神。21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和巨大的挑战,在实现百年"中国梦"的新长征中,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依靠人民群众,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解决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长征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铸就了我党、我军历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伟大的长征精神和耀眼的长征文化是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重温长征历史可以让我们不断得到灵魂升华和精神洗礼。我们要守护好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传承好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长征途经各省区应该创新合作模式,保护和开发利用好长征资源,共同建设"长征文化带",打造长征文化名片。一是深入研究长征历史,揭示长征历史全貌,挖掘长征文化内涵。二是合理开发利用长征资源,用历史教育人、启示人。特别是要开发好长征红色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统一。三是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在长征历史研究、长征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的互联互通等方面真诚合作,交流互鉴,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8.
2006年以来,长征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关于长征基本问题,学者们通过实地考察、系统整理、跨学科研究等方法进行了一些新阐发;关于长征历程,宏观上的辩证分析和微观上的据理释疑等均颇为可观,各路红军以及相关重要军事行动的研究成绩斐然,呈现出全面开花的新局面;关于长征中的中国共产党与红军,学者们比较关注党的政治民主建设、长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会议尤其是"大遵义会议"等问题;关于长征精神,学者们在对长征精神基本内涵和现实价值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对遵义会议精神、黎平会议精神、六盘山精神等"长征子精神"也进行了探讨,实现了研究视阈的新拓展;关于长征文化,学者们围绕长征文化基本问题、长征文学艺术、长征红色资源等进行了广泛讨论,发出了构建长征学的倡议和组织长征路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推动了研究路径的新突破;关于长征人物,学者们在以长征女红军为代表的群体研究和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为代表的个体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史实考证和人物评价等方面也取得了诸多新进步。长征研究要承前启后,还需要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聚焦的方向和更加专业的队伍。  相似文献   

19.
杨会清 《世纪桥》2009,(14):15-18
对于“史诗”般的长征,人们对它总有说不完的话题。长期以来,各地方党史部门围绕着长征的有关问题之争不亦乐乎,且有日趋细化的现象,如对“长征第一渡”、“长征第一山”以及“长征第一湾”的争论。近年来,一些地方党史部门又围绕着“长征第一村”进行争论。从争论的主角看,分别是福建的长汀和江西的瑞金。从争论的现状看,前者显然已领先一步。  相似文献   

20.
白建国 《党建》2011,(9):40-41
40年前,当时我还是一个刚入伍的战士,在青海遇到一位红军长征时流落在草原的红军老妈妈。她17岁跟随红军长征,在部队行进到青海草原时部队被白匪打散,她逃离虎口流落到草原,嫁给了当地牧民。虽经历了几十年的草原生活,但她始终没有忘记组织,没有忘记她的红军丈夫。她把红军丈夫临别交给她的珍贵资料装在一个牛皮囊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