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二师二二三团中学是一个集汉、维、蒙为一体的民族学校,在该校有一对维吾尔族"夫妻档"教师,男主人叫吐尔迪,女主人叫日孜完古力。屈指算来,他们在二二三团中学这片教育园地已辛勤耕耘了23个年头。事业上,夫妻两人互帮互助,齐头并进;家庭上,拥有一个懂事的儿子买吾兰和可爱的女儿穆娅赛;生活上,夫妻从未红过脸,无论是孝敬老人还是教育孩子,总是有商有量,让人羡慕不已……同事三分亲吐尔迪与日孜完古力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同学。  相似文献   

2.
义务邮递员     
艾孜买提是个可爱的维吾尔族孩子,正读小学二年级。早些年父母离异,他跟着爸爸在新疆生活。2005年春天,当草原上开满鲜花时,小艾孜买提忽然非常想念起母亲。关于母亲,他只知道她是辽宁省大连人。于是有一天,小艾孜买提偷偷上了火车,一个人跑到大连来找妈妈了。12岁,毕竟太小了,艾孜买  相似文献   

3.
陈剐 《党员文摘》2008,(6):28-28
4月3日,轮台县阿克萨来乡卡塔苏盖提村委会副主任依巴带汗·阿克孜家的小院中,一百多只编好号的羊正在装车。这是她收购村民们的羊育肥后到巴扎上统~进行销售的第14个年头了,她是村里的一名党员经纪人.  相似文献   

4.
古尔邦节这天,四师宏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齐天会带着米、面、油、饮料来到公司维吾尔族保安阿不都拉家拜年,兄弟俩喜气洋洋品美食、谈变化、话团结. 2017年,在首轮结亲活动中,齐天会了解到在社区干保安工作的阿不都拉家境贫困:妻子是家属没有收入,两个儿女都在上大学,仅靠阿不都拉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活,于是主动和阿不都拉结为亲戚.三年时光,齐天会一家和阿不都拉一家在来来往往、聊聊住住中加深了感情,期间,齐天会管阿不都拉叫"二哥";妻子张涛和阿不都拉妻子腊孜叶木结为姐妹,但凡来走亲戚时,姐妹俩一起干家务,交流厨艺,腊孜叶木教张涛制作少数民族特色美食:拉条子、包蛐蛐、炸馓子、油香,共同探讨家庭养花技艺;张涛手把手教腊孜叶木怎样微信聊天、发朋友圈,教授腊孜叶木学习国语,并且能用汉字写自己的名字,一起干活有说有笑;上行下效,女儿齐珊和阿不都拉的小女儿热伊莎也结为亲密无间的小姐妹.两人经常通过微信聊天交流学习心得,互相鼓励,共同进步.逢年过节,齐天会一家去给阿不都拉家人拜年,每逢阿不都拉遇到困难,及时伸出援手,两家人其乐融融亲如一家.  相似文献   

5.
她的话不多,忽闪忽闪的眸子伴着楚楚动人的大眼睛,常常给人投以真诚的微笑,她叫比丽克孜,是农五师公安局刑警支队维吾尔族女法医.1997年秋,23岁的比丽克孜,从新疆医科大学法医大专班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博乐市,被分配到了农五师公安局刑警支队从事法医工作,她先后2次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受到局党委嘉奖,多次被评为优秀技术员.  相似文献   

6.
唐卡,是藏族传统绘画的代表,是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圣殿中的一株奇葩.藏族传统绘画风格主要分为三个较大的流派:一是"门唐"画派;二是"钦则钦莫"画派;三是"噶玛嘎孜"画派.甘孜州正是"噶玛嘎孜"画风盛行的中心地区和传承基地.  相似文献   

7.
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是 我 们 党 从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开 创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事 业 新 局 面 的 全 局出 发 提 出 的 一 项 重 大 任 务 ,适 应 了 我 国 改 革 发 展 进 入 关 键 时 期 的 客 观 要 求 ,体 现 了 广 大 人 民 群 众 的 根 本利 益 和共 同 愿 望 。要 在 推 进 社会 主 义 物 质文 明 、政 治 文 明 、精 神 文 明 发 展 的 历 史 进 程 中 ,扎 扎 实 实 做 好 构建 社 会主 义 和 谐 社会 的 各 项 工 作。 实现 社 会 和 谐,建 设美 好 社 会 ,始 终 是人 类 孜 孜 以 求 的 一 个 社 …  相似文献   

8.
<正>走进五师八十八团大大小小的工地现场总能看见一个熟悉的背影,他就是该团城投公司哈萨克族技术员日斯哈孜,今年28岁的哈孜,从2011年大学毕业坚定的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毅然回到家乡用青春和热情,聪明和才智在家乡的沃土上挥洒、耕耘、唱响青春最动人的旋律。日斯哈孜是第五师八十八团的一名多才多艺的少数名族大学生,高考以美术艺考全疆第六的好成绩考入新疆师范大学学习设计专业,在校表现突出,成绩优秀;于2009年加入  相似文献   

9.
青春无悔     
正"房前是蜿蜒流长的别列孜克河,屋后是沙浪萦回的无际沙漠,大漠深处守水苦渡悠长岁月,平凡岗位谱写壮志无悔青春。"这4句话概括了十师一八五团跃进龙口守水职工李青春的工作和生活。跃进龙口是一八五团的水利枢纽,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地处偏远,气候恶劣,条件艰苦,人烟稀少。在这原始而荒凉的地方,李青春和妻子张晓云共同厮守着一条河流,这条河叫别列孜克河。别列孜克河在我国境内有130多公里长,平均宽度20余米。境内的数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靠这条河流滋润,因此,当地老百姓都把这条河流称之为"母亲河"。  相似文献   

10.
农十三师柳树泉农场农四连的东部有一片小小的绿洲,这里三面环沙,人称“沙坎儿”,每年春天绿树成阴,秋天红枣满枝。谁会想到,这片绿洲饱含了牙合甫·孜合亚老人多少辛勤的汗水和希望。“沙坎儿”曾经住了5户人家,由于这里风沙大,环境恶劣,其中4户已搬走,到别处谋生,唯有“家族庞大”的困难户牙合甫·孜合亚留在了这里。望着这片荒漠沙滩,甫·孜合亚决心与风沙斗,让荒漠变成绿洲。1984年冬天,他和家里人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搬运了几百吨沙子,开出了3亩地。来年开春,在这块地上栽下了200棵红枣苗,也栽种了希望。不懂枣树管理的牙合甫·孜合亚,…  相似文献   

11.
新疆军区某团民族六连组建于1964年,是一个由维吾尔、哈萨克、克尔克孜等多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连队,曾被授予"民族团结好六连"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2.
《兵团工运》2020,(1):20-20
在六师北塔山牧场畜牧一连,孜亚提被各民族职工称为热心肠的好人。1984年,牧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年轻的孜亚提亲眼目睹了父亲卡力甫在牧场各级领导的扶持下,办起了牧场有史以来第一个家庭农场。在农场高峰时期,各类牲畜存栏达千余只,但是随着父亲身体情况每况愈下,牧场经营模式落后单一。  相似文献   

13.
<正>孜依拉汗是农四师六十七团八连一名普遍的哈萨克族女职工,一直从事土地承包,丈夫从事农机作业,是连队响当当的致富型家庭。去年她种植40亩酱用番茄纯收入达6  相似文献   

14.
纵话家庭美德□王会玲家,在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是份量很重的字眼。家,有扇最善解的门;家,有盏希望的灯。家是疲惫的驿站,是汪泽社会的一条船,它承载着慈母的牵挂、爱人的等待和娇儿的呼唤。家是温馨,家是惬意,家是每个人心中永恒的概念。家,给了我们太多的关爱、...  相似文献   

15.
人这一辈子     
石钟山 《党建》2009,(7):64-64
家是什么,每个人对家的理解或许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每个时期,对于家的理解也千差万别。家是藏在心底的一个小巢,秘密而又温暖,不管什么人,只要一想起家,心里是热的,眼睛是湿的。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著名人口学家陈长蘅,出生于四川省荣昌县(今重庆市荣昌区)安富镇,客家人。他学贯中西,面对中国人口无节制地增长,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通过潜心研究,他认识到,中国只有走节制生育、优生优育的道路,方能民富国强;抗战时期,深明大义的陈长蘅,主动把坐落在重庆曾家岩5 0号的一套宽敞宅院转让给中共使用,受到邓颖超等中共人士的赞赏;晚年,他与时俱进,孜  相似文献   

17.
正没有一处地方比得上家的温暖、宁静、舒适和随意。家拒绝孤独和生疏,家总是让人感到亲切。我出门的时候什么都可以不带,钥匙却一定得带上。因为家是我必须回来的地方。而钥匙叮当的细语也时常告诉我:别走远了,我有一个很舒心的家!家是一个小小的自由王国,没有一处地方比得上我在家里活得真实。同在一个屋顶下的人总是最知心最理解最可以放纵自己的情感的人。在家里我只需要扮演好一个人的角色——我是父母的儿女,我是儿女的  相似文献   

18.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人生是一艘漂泊的船,家永远是避风的港湾。让学习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离不开家庭这个温馨的港湾。 然而环顾现实,在有的人眼里,家是旅馆,是一个能够遮风挡雨吃饭睡觉尽情放松的地方;在有的人眼里,家是娱乐馆,是一个可以喝酒聊天唱歌交友尽情享受的地方;在有的人眼里,家是赌馆,是一个方便打麻将“斗地主”尽情消遣的地方……但是,在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伍笛笛的眼里,家是学习的乐园;在下岗职工尹国平的眼里,家是他事业的新起点;在农妇周碧的眼里,家是她走向成功的学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我无意指责那些把家庭当作旅馆、娱乐馆甚至赌馆的人,我只是想小声地提醒您:当我们在家里尽情放松、尽情享受、尽情消遣的时候,别忘了,家,还可以成为学习的乐园。  相似文献   

19.
当你正在工作岗位上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孜. 孜追求时,可曾留意过你身边下岗职工那落寞愁苦的眼神? 当你拥有了富足的生活却还在抱怨时,可曾关注过你那下岗的邻居为了养家糊口而急促奔波的脚步? 当你有能力有爱心愿意为这个世界付出些什么时,请赶快行动起来,用你的心灵之火去温暖下岗职工的心怀。 让我们伸出双手,献出爱心,投入真诚,去帮下岗职工圆一个再就业之梦吧!  相似文献   

20.
在1962年底至1966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各地大都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动员。吕围孜大队是中共光山县委确定的22个试点大队之一,于1963年12月18日至1964年5月25日开展了系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吕围孜大队的大部分干部和群众惶恐不安,顾虑重重。为了消除干部和群众的顾虑,社教工作队运用了多种社会动员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社会动员中,坚持了政治正确原则,使国家意志迅速渗透到基层。同时,由于地方性等因素的制约,工作队和贫、下中农组织在社会动员的实际运作中,并未出现有些学者所说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