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90年前,戒备森严的颐和园宝云阁内,10扇精制铜窗忽然不翼而飞。这些乾隆时代的稀世宝物,重达1000公斤,虽于1993年经多方努力辗转回到祖国,但当时盗贼是怎样将其弄到海外的?近年来一些中外学者对其研究后,至今百思不得其解。名震中外的颐和园,始建于清乾隆时期,原名叫清漪园。它的总面积有4000多亩,主体是万寿山和昆明湖。这里依山傍水建有大批金碧辉煌的楼台殿阁,宝云阁就是其中的一处。据专家介绍,当时整个颐和园的湖光山色既有令人陶醉的自然美姿,又有梦境般神奇浪漫的色彩,宛若仙山琼阁的画卷。它是中国皇…  相似文献   

2.
北塔天宫出土的七宝塔为方形单层檐式,由台座、莲座、塔身、塔檐、刹顶构成,修复后塔宽约0.5米、高约1米。塔体用檀木制成,外表镶钉以银丝穿缀的十多万个各种质料、形状各异的串珠和大小不同、造型各异的各种饰件,如四面塔身的十三层檐灵塔、塔檐上下的伞盖和风铃、塔脊上的鎏金银龙,以及装饰在塔上各部位的侍者、飞天、伎乐人物、凤凰、孔雀、鸳鸯,罹、蝶、龟、熊、日、月等造型,还有形状各异的4000多串璎珞等等,其质料之优良、制作之精细、用工之多、等级之高,以及它所反映出来的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对佛教的虔诚,令人惊叹不已。  相似文献   

3.
越南北部出土的青铜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近年来在越南进行的考古调查证实,越南存在着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本地文化。这使得原来认为越南的青铜文化主要受外来文化影响的观点发生了动摇,人们转而强调越南青铜文化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了。然而,越南青铜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特别是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事实,也为许多在越南出土的文物所证实。这些文物大量出土于越南青铜文化的最后阶段、也是其全盛期——东山文化遗址,更是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它促使人们设想,在形成东山文化的过程中,外来文化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越南青铜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的问题,在关于越南青铜文化是怎样形成的这一研究领域内,一直不失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兔病毒性出血症的预防和治疗试验赵林,宋宝云,陈绳亮(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430071)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是我国近年来在长毛兔和家兔中流行的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据最早资料报道是1983年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发生此病,1984年苏南地区家兔中...  相似文献   

5.
闽西石榴红     
正从著名的古田会议所在地古田村西行20多里,便来到了上杭县蛟洋山区。在这峰峦绵亘、林木佳秀的山山水水之间,留下了毛泽东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脚印,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篇章。高高的文昌阁,便是历史的见证。据传说,文昌阁建于乾隆六年,迄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它由主阁和两侧廊房组成,主阁五层,悬柱结构,底层呈四方形,顶层呈八角形,每层飞檐都泥塑精雕着雄峙的翘角,塔尖安有独具  相似文献   

6.
《七个尖角阁的房子》自1851年问世即成为霍桑小说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作品,它的发表给霍桑带来很高的荣誉。象征的手法是这部作品的重要特征。霍桑用象征手法丰富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加强了作品的主题效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规律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rimelius银染法对100日龄中国黄羽鹌鹑的消化道进行嗜银性染色,观察了其消化道内嗜银细胞的分布规律和基本形态。结果显示,在中国黄羽鹌鹑的腺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直肠发现有嗜银细胞的分布且分布密度呈现波浪形,在腺胃和直肠中最高,盲肠中最低。雌雄之间同一部位嗜银细胞数量比较只有十二指肠部差异显著。嗜银细胞主要分布在肠黏膜上皮细胞之间,肠腺上皮细胞之间和肠固有膜中,盲肠和腺胃中发现有嗜银细胞分布在结缔组织中。嗜银细胞的形态有梭形、椭圆形、锥形和圆形,还有一些为不规则形状。其中锥形嗜银细胞突起伸向肠腺腔,梭形嗜银细胞两端均有突起,分别指向肠腔和固有膜。根据嗜银细胞的分布和形态推测嗜银细胞有内分泌、外分泌和旁分泌3种功能。  相似文献   

8.
恬静恬庄     
申功晶 《新青年》2022,(3):48-49
<正>恬庄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与寻常江南古镇仿佛,走进恬庄,那明清建筑林立的老街坊,墙连着墙,檐接着檐,481块错落有致的青石板蜿蜒着朝前方伸展开来……一道道高耸的马头墙一面伸长脖子,好奇而向往地眺望着远方的风景,一面却又执着固守着脚下那一片老去的故土。与江南小镇不同的是,巷陌街弄出出进进的多是本地居民,很少见到外来游客,走进一条条旁逸斜出的窄巷深弄,安静得能听见老街的呼吸。门板里,  相似文献   

9.
新家旁边有一个古老祠堂,周围林木苍翠。林子底下不远是一座宅院,古老石雕的壁檐缝隙,生长出茁壮的瓦松和仙人掌,白墙外边有一个没有围栏的院子。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1992,(2)
东山文化是东南亚重要的青铜文化,也是越南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自本世纪20年代对东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以来,东山文化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东山文化遗址的发掘报告一直没有公布,有关东山文化的材料仅散见于一些研究著作和文章中。本文尽量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料,力图对东山文化及其起源的有关问题作一概要论述,以期对深入研究东山文化及其与中国的一些考古文化,尤其是与滇文化的关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的青铜时代文化与古代铜鼓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铜时代是继石器时代之后,人类历史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东南亚地区考古发掘资料的丰富,出土的青铜器物日渐增多,许多学者认识到,东南亚地区确实存在一个时间持续相当长、年代也较早的青铜文化时代。古代铜鼓代表着东南亚青铜时代繁荣的顶峰,至今在东南亚社会仍可见其踪迹。  相似文献   

12.
宣德炉     
我总认为,古董这玩意儿里面装有一颗精诚的心。它原本是质朴的,真切的,在它焕然面世前,还铸入制造者的一份聪慧和热忱。这便是它的魔力所在。这便是它之外的另一颗同样精诚的心和它碰撞得叮当作响的原因。当年金石家陈介祺发现西周毛公鼎,简直像忽遇故交那样欣喜若狂,眼神儿都要把青铜给穿透了。他搜索任翰林院编修时的全部积蓄,罄尽祖宗遗留的家私,终于把它购了下来;但当这绝世珍品安置家中,他真诚触摸的手却感到恐惧似地急速收了回来。从中,我们又体会到真正古董所兼备的美女倾城和武士威严的双重性格。文章刚开了个头,行家读者或许已在责…  相似文献   

13.
铜鼓对于东南亚和华南的青铜文化研究来说,是最重要的器物之一。近来云南的考古研究又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铜鼓的资料。在这些铜鼓当中,有一组比黑格尔I式(Heger I type)铜鼓还早的铜鼓,很值得引起注意。日本和中国的考古学者都公认这一类型的铜鼓是最古老的铜鼓。今村把它命名为先黑格尔I式(Pre-Heger I type)。本人也同意这种提法。  相似文献   

14.
外型秀美的朝阳北塔,矗立在朝阳老城区北部,为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筑佛塔,塔高42.6米。据考古发掘和研究考证,朝阳北塔是世界现存惟一的“五世同体”的宝塔,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日前,日本外务省网站刊载"尖阁诸岛"文件,引用《人民日报》1953年1月8日一篇题为"琉球群岛人民反对美国占领的斗争"文章作为"证据",证明"中国曾认为尖阁诸岛(即钓鱼岛)是冲绳的一部分"。①姑且不论日方以一篇媒体资料性文章作为领土主权论据如何荒唐,单就日方对琉球群岛的界定,就是十足的断章取义、自欺欺人。从历史看,琉球群岛概念顾名思义来源于古琉球王国。琉球王国原来的范围由北往南包括今天的奄美群岛、冲绳群岛和先岛群岛。1609年日本地  相似文献   

16.
从1979年开始,新中国贵金属纪念币,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诞生到华夏大地。短短的20多年,它已经从单一品种起步走上了多品种、多系列、多材质、多形状的繁荣发展的道路。提起新中国的贵金属纪念币,人们普遍认为是指金、银纪念币,但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贵金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人把一些著名的公墓称作“露天雕塑博物馆”。我们虽然只参观了位于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但也自然而然地感到,俄罗斯的这一墓园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文化,它是集历史、人物、文学、雕塑、建筑于一体的结晶。契诃夫之墓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安·契诃夫被人称为剖析灵魂的作家。他的墓在新圣母公墓里并不太显眼,但很有特点。它没有高矗的墓碑,也没有巍峨的雕像,仿佛是俄罗斯辽阔大地上路边的一座小祭坛,类似我国解放前乡村野外的小庙。抛光的大理石,约2米高,形状扁平,上端竖着三个箭头,正面镶着一块青铜方牌,牌上是耶稣受难像。墓的四周围着盘花…  相似文献   

18.
北京城南,坐拥500多年历史的前门大街最北端,有一幢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雕檐画栋,灰瓦红梁,远远望去与相隔仅数米的前门五牌楼相映成景,这便是已有90年历史的京城老字号大北照相馆。  相似文献   

19.
用硝酸银反应法对 15、3 5和 60日龄健康兔及同日龄感染艾美球虫兔圆小囊内的嗜银细胞的分布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 ,随着健康兔日龄的增大 ,圆小囊内嗜银细胞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而同日龄兔感染球虫后的嗜银细胞数量增多 ,并成群成片出现于淋巴组织各处。表明嗜银细胞的出现及数量变化除了与兔日龄有关外 ,还与兔受到抗原刺激密切相关 ,即圆小囊内嗜银细胞的数量变化与兔肠道黏膜局部免疫有一定关系。提示嗜银细胞可能与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DNES)有关  相似文献   

20.
正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天城,在哪里?"冷峻的风,从黑黢黢的空中刮过,沿着犬牙交错的高耸檐廊,掠过清凌凌的湖面,悄然降落在夜的深处。这是公元1492年的秋风。这一年,在中国是弘治五年,大明王朝经历了奸佞当道、万马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