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精神支撑的作用。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形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基础、思想道德基础和精神文化基础;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整合社会力量、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有利于加速文化自身的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要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必须大力发展社会文化,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相互促进的精神文明.而科学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社会的先进文化,离不开昂扬向上的人文精神,同样离不开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倡导科学精神,有利于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弘扬和培育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3.
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弘扬传统孝文化的精华,不但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团结、社会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道德素质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概念在企业领域的延伸,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受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科学文化素质内涵的科学精神、科学水平、文化修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先进的文化元素,不仅有利于用文化的力量引导企业文化健康发展,而且也有助于在企业层面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5.
当前,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的消长成为文化研完领域关注的焦点。深刻认识这两种文化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实现两种文化的合理建构,形成和谐共生的文化语境,有利于促进整体文化和整个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略论社会变迁时期现代人的心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一个发生了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世纪。回顾这近百年的变迁,最突出的是物质文化的飞速发展,以及由物质文化发展而引发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调适性变化。这对处于社会变迁期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无疑加大了心理压力,使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每个人的切身问题。观察、发现、分析、解释现代人的心理问题,不仅有利于个体对社会生活的适应,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知识分子犯罪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 ,有其独特的特征表现和社会心理动因。总结这些特征和动因有利于弄清犯罪与文化知识、文化品格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参与,有利于改变过去政府唱"独角戏"的窘境,有利于解决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需矛盾,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成都市正在探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新模式,通过各种方式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途径,力争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共文化的生动局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释和分析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的文化史地位,从而展示其所建构的全新文化价值体系,一个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新文化价值体系———惟一的标准是"生产力",最高的尺度是"人",它最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最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中国政党模式的比较优势表现为:共产党的执政和民主党派的参政,合理配置了中国社会的政党力量,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政治资源,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执政党和参政党通过党际间的协商民主的形式,把民主扩展到决策过程,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通过发展和谐的政党关系、促进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型的政党关系、独特的执政党和参政党概念等,为中国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