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还有几天就是母亲的生日了,送母亲什么好呢?这几年,诸如衣服、鲜花、保健品什么的,我都已经一一送过了,可每次母亲不是嫌贵就是嫌不实惠,总是不合母亲的心意。其实,这之前我曾征求过母亲的意见,问她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礼物?母亲却没好气地对我说:"我不愁吃不愁穿的,什么礼物也不稀罕,只希望你能有一颗宽容的心就行了。"母亲之所以这样说,我知道是因为她还在生我的气。  相似文献   

2.
正"一心为民,热心服务",锦旗上8个金色大字分外醒目。这是一位母亲特意给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的社工送来的。"感觉这个事其实不大,我们和她说没必要送,她非要来送。"什刹海街道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简称"困服所")的韩社工告诉记者。社工究竟做了什么,让这位母亲如此感动呢?  相似文献   

3.
矜持的悲剧     
安洁的母亲找到我,要我尽早找她好好谈谈。 “发生什么事情了?”我感到非常惊讶,我和安洁是初中时的同学,将近二十年的交往,她有什么事情都会直接找我,为什么这一次她的母亲跑来找我呢? 她的母亲神色凄然,叹了口气说:”夫妻不和,刘毅要和安洁离婚?”听她一说。我的嘴张得大大的,半天没合上。  相似文献   

4.
<正>母训:要想过好日子,就要学会节俭。母亲与我一起在广州生活了13年。这是母亲抚养孙子的13年。孙子长大了,母亲像完成了一项使命,执意要回故土。那一次,我买了卧铺票,她默然接受了。无情的岁月终于磨蚀她那颗不服老的心。在以前的来来回回中,她固执地坚持硬座,即使我买了卧铺票,她也逼我退掉,否则,罢坐!"农村人什么苦没吃过?坐车有座就不错了。多花的钱,在农村有大用了。要想过好日子,就要学会节俭。"她说。  相似文献   

5.
幼子不知从哪弄来“我国6亿居民一年送礼费用可造一座三峡大坝”的数据,问我什么叫“礼物”。面对时下愈演愈烈的“送礼风”、“人情债”,我一时语塞。我只知道大凡天下所存之物,小至花草虫鱼,甚至鸡毛蒜皮,在善用心思的人眼里,没有什么不可以成为礼物的,古来不就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佳话吗?何需“积重堵三峡”这般阔礼呢?于是我油然推出“心礼”的概念于此,且玩味出它的几个特点:  “心礼”往往是“轻礼”。教师节来到了,小学生欣然给老师送上一个自制的“敬师卡”。这礼物轻不轻?轻。可谁能说它心意轻呢?小小年龄…  相似文献   

6.
感受母亲     
人有多早懂事,就有多早感受母亲。 我最早对母亲的感受大概也就只有五六岁吧,那时候我常常问姥姥:“我妈妈是不是后妈呀?” 记忆中的母亲很少有笑脸,说话声音不大,语调也很平和,但是却有威严,凡是母亲说过的话,我们孩子是一定要照办的,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和哥哥都以为,大人和孩子的关系就是这样,张三李四家也一定是这样。突然有一天,我们家来了一对母女,是我母亲的远房表弟媳妇,她女儿和我差不多年纪,但是她不仅不听她妈妈的话,而且每天都粘在她妈妈身上,她母亲不是拉着她就是背着她。我和哥哥都傻了,  相似文献   

7.
接到母亲的电话。母亲问,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想了半天。母亲说,今天是你的生日啊。三十几年了,母亲不怎么看日历,儿子的生日却一次不落地记得。小时候,日子过得再怎么艰难,母亲到了这时总给我煮两个鸡蛋。而且,母亲会把手从繁忙的家务中解放出来,长时间放在我的头顶,让我周身流遍慈爱。儿子回家了,我问儿子,今天是什么日子,儿子说,今天星期五,明天不用上学了。妻子回家我问妻子,妻子说,今天18号,好像还是星期五,有《同一首歌》。连我自己都不记得,他们怎会记得?儿子的生日只有母亲记得。因为几十年前的那个寻常日子,一个生命的诞生,对其他人…  相似文献   

8.
盼年的母亲     
这段时间母亲有点异常,时不时问我:今天几号了?其实,客厅的挂钟上明明白白显示着日历。终于有一次我被她问得不耐烦,朝挂钟努努嘴说:今天几号,您自己看一下不就知道了吗?母亲叹一口气:我怎么感觉上面的钟坏了,日期慢了?我把手机给她看,日期一致。母亲又说:没准儿你这个日期是跟着家里的钟调的吧?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每年老婆生日,都不知送啥好,如果直接问老婆想要什么,都被说威敷衍她;有人说,花几万元买件礼物给女友,她不见得开心,花几十元买只小猫送她,她却开心极了。  相似文献   

10.
如果有同志问我,你做了几年组织部长,有什么交代没有?我说有一点。今后我不做这个工作了,彭真同志做这个工作。他问过我,你有什么交代?我说:有多少党员,多少干部,多少党表,多少小册子。这是在少奇同志房子里交代了的。现在不讲这个,讲另外一个交代。我感到我有责任,把我所看到的一点,在这个代表大会上向各位代表讲一讲。 这七年来我看到一点,就是在我们  相似文献   

11.
父亲的诺言     
西流 《人民公安》2010,(14):64-64
<正>父亲对母亲说,晚饭后你到电影院门口等我,我请你看电影。父亲是偷偷对母亲说的,母亲闪了父亲一眼,脸一下子就红了。她装作没有听到跑开了。这是十几年后母亲告诉我的,母亲当时还是个姑娘。那天晚上母亲早早地就吃过了饭,她一反常态地在镜子前多停留了几分钟,然后就趁着夜色出了门。  相似文献   

12.
朋友送我一盆澳洲杜鹃。这盆花刚到我家的时候,枝叶茂盛,开满了粉红的花朵。我很精心地养它,每天按时浇水,端到窗前去晒太阳。令我高兴的是,它越来越茂盛,有一次竟然同时开出了33朵花。过了大约几个月,我注意到,它好像没有以前那么旺盛了,花开得越来越少,有时候好几天才开出两朵花。于是我很着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的失误把花养坏了?我去找送我花的朋友,想问问她有没有什么挽救的办法。朋友让我放宽心,说:这是正常规律。每一种植物都会经历不同阶段,成熟、孕育、开花,周而复始,然后枯萎、死亡。这盆花,刚刚经过了开花期,现在它需要休养、孕…  相似文献   

13.
<正>2月28日,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气污染成为她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在一年的调查中,柴静作为一位母亲而不是记者,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调查。起初,调查只是想解开自己的疑惑,没有想到要公开。她在纪录片首发的公开演讲中说:"这是我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她认为"作为一个媒体人,有责任向大家说清楚,不耸动,也不回避,尽量说明白"。  相似文献   

14.
人心是块田     
"人心是块田,种什么,长什么。"这是母亲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识字不多的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说实在的,在田间劳作了大半辈子的她,打骨子里是讲不出什么大道理  相似文献   

15.
幽默天地     
不戴眼镜的后果 一位母亲急匆匆地来到诊所,请求医生上门看急诊。 医生问她:“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那位母亲回答:“自打女儿开始谈恋爱,就不戴眼镜了。这不,度蜜月归来,终于产生严重的后果了……” 医生打断她的话,说:“近视眼不戴眼镜,不会有你想像的那么严重的后果。” 那位母亲着急地说:“谁说不严重?她现在近视得连人都分辩不清,跟她回来的  相似文献   

16.
宫殿煜 《中国减灾》2013,(4X):56-56
<正>"这是什么啊?"我循声望去,原来是正在玩"过家家"游戏的儿子发现了压在箱底的一沓全国粮票。难怪孩子惊诧这"新大陆",他没经历过那个特殊的时代,不知道票证的作用,更不知道票证的重要性。记得小时候,母亲薄薄的花布钱包里常存有这样的票证。不是粮票、醋票,就是布票、棉花票。她到粮站买粮或到供销社买东西的时候,在交钱的同时也交上了这些票证。票证的面额并不大,大多以"斤"、"丈"为单位,也有以"两"、"寸"为单位的。有次我不小心把一张布票弄丢了,向来疼我的母亲在沿路寻找两次无果后,  相似文献   

17.
<正>20年前,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姑娘,如果那时有人问:你的梦想是什么?我一定会说:穿漂亮的衣服;开一家自己的服装店……谁也不曾想到,在母亲已近知天命的年纪时,她却掏空全部积蓄,开办起孤儿院,收养了50多个孤儿。孤儿院成立之初,不少来自社会的质疑声,同龄人对我的嘲笑、议论,这些曾迫使我想当逃兵。每每在这个时候,母亲的话语就在我耳边响起,她自幼就是被养母抚养成人,深深的体会过一个孩子无父无母的苦,如果我们  相似文献   

18.
《小康》2015,(13)
<正>"保守地说,至少四分之一的中国吸烟者有礼品卷烟的交换行为。因为收送礼品卷烟是中国节日期间的一个盛行的社会风气,控烟的重点应该放在节假日,特别是放在春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给领导送烟送什么好?送烟一般送几条?学车应该如何送烟?送烟礼节是什么?送烟给男友家人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在百度上搜索香烟的关键词,马上出现了很多关于礼品烟的问题。这让人把香烟与得体的礼品紧紧联系在一起。尽管事实上,香烟是个"不健康"的礼品。  相似文献   

19.
漫画与幽默     
尝尝味道   学期最后一天,孩子们都给老师带来了礼物,花店老板的儿子送给老师一束鲜花,糖果店老板的女儿送给老师一盒精美的糖果。   然后,酒店老板的儿子带来一只沉甸甸的大盒子。老师把盒子提起来,注意到底部还有液体渗漏出来。她用手沾了一滴,放到嘴里尝尝。“是白葡萄酒吗 ?”她猜测说。   “不是。”那个男孩回答。   她又尝了一滴,问道:“是香槟吗 ?”   “不是。”小男孩说。   “我猜不着了,”她说,“是什么 ?”   “是只小狗。” 绝妙的反问   一位父亲开车送 9岁的儿子上学,路上他问儿子喜欢上哪所中…  相似文献   

20.
在人们的意识里,学生干部都是出类拔萃的学生,因此,也就有不少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直到大学都没有当过干部的学生。然而,近些年来,学生官再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什么班长、队长、组长、科代表的,官衔越来越多。"而对于收到的一书包礼物,只有6岁的小学生小敏显得特别兴奋,她感慨地告诉家人:“我当班长,同学们很尊重我,所以送我礼物,当官真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