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梦想成真     
《实践》2015,(7)
<正>10年前,由于高考落榜,我的心情郁闷无比,想到11年的寒窗苦读付诸东流,不由得悲从心中来。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我成了一名标准的"宅女"——将业余时间都用来看书。只要听说村里谁家有书,不管多远我都会去借来阅读。村里有人说我是书呆子,我并不在意,我只愿沉浸在书的世界中,尽情博览。那些年,我写下了10多本日记,至今仍然完好地珍藏着。  相似文献   

2.
王华荣 《学习月刊》2010,(15):51-52
不知是出于怀旧还是好奇的缘故.我带着挑剔和疑惑的眼光看完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28集电视剧《洪湖赤卫队》。在“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这么美妙悠扬的乐曲声里.我忽然涌起了评评影视界“经典翻拍风”的冲动。  相似文献   

3.
<正>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阅读,决定了一个人的知识、思想、意志、审美、情趣,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虽说读书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情,但是,从《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动全民阅读,种种政策信号都在国家的战略高度上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您多久读一本书?我们要读什么书?……看看本期沙龙中,大家是怎样畅所欲言的吧。  相似文献   

4.
曹文芳 《学习导报》2013,(14):45-46
灯光下,一杯清茶,捧一本书,慢慢阅读,多么的宁静。我就是喜欢这份宁静,才迷恋上书。这么多年,我时常站在书店的一排排书架前寻找我想读的书,买回家仔细品味,珍藏。最早,书放在一个竹编的书架上。  相似文献   

5.
严帆 《党史文苑》2000,(5):42-43
在我的书架上,珍藏着一册由张闻天夫人刘英大姐亲笔题词和印款的《张闻天庐山会议发言》一书,每当我阅读此书时,便会回忆起 10年前我发现和考证张闻天生前未能觅回、当年在瑞金苏区出版的《中国经济之性质问题的研究》一书的前后始末,以及与刘英大姐相识的情景来…… 库房里尘封多年的一册无"主"书   那是 1990年元月间,当时我在瑞金革命纪念馆工作,负责文物史料的编研。一天,我因工作需要进入馆内藏品库房查阅苏区有关文物,忽然被一册列为一般文物、残缺不全的书籍所吸引,这部只知是苏区出版物、用毛边土纸印刷的书籍是何人所著…  相似文献   

6.
有多少好书经得起重读?盘点我们的阅读生活,我们无法放弃这样的追问。因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因为书是文化产品,担负着传承文明、沟通未来的历史责任,不是快餐和一次性消费品;还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出版繁荣、阅读昌盛的时代,所以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无法回避。  相似文献   

7.
张登全,一个为彭总在庐山会议上的“意见书”提供素材的战士,终于在38年后的今天,带着历史的痕迹,站了出来。有人感叹道:连彭德怀都被折腾死了,你真是命大。杨尚昆说:“不容易啊,九死一生啊!”当我终于见到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时,他很激动地向我讲起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为了一份“口粮”,张登全的母亲竟把已经饿死的女儿塞进坛子……张登全流着泪做了彭大将军的小卒子  相似文献   

8.
阿庚 《党史博采》2011,(9):57-60
1995年,我们编辑并由梁斌同志作序的《〈红旗谱〉——话剧民族化探索》一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同年夏秋之交我匆匆赴津给梁老送书。在天津总医院高干病房内梁老翻着书页、看着一幅幅剧照不无感慨地说:“多好的一台戏呀,可惜编剧、导演和几位演员都不在世了……”声调里带有几分凄婉。我赶紧调转话头说:“您的《序》写的多好呀。您不仅是位文学家,还是位戏剧家呀!”梁老笑了,他说:“这倒是,我的文学生涯实际是从戏剧起步的……”  相似文献   

9.
百姓说:“书记来过我们家,笑眯眯地和我们摆龙门阵,还问我们有什么困难要她解决……”外来投资者说:“是书记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我们才不远千里来投资。”乡村干部说:“是书记带着我们天天围着人民的利益转。”书记笑笑说:“可能我是女性,有点急躁,只要老百姓的事有一桩没办好,我就忧心忡忡。”一1998年10月底,纳雍县勺窝乡干部和村民听说要来一位新的乡党委书记,但一个月后的一天,他们万万没想到来的是全县独一无二的乡镇女书记杨丽霞。老百姓中有人说:这么大的一个新建的穷乡,2万多人的希望压在她肩上,她挑得起…  相似文献   

10.
正人人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在我的记忆深处,我始终珍藏着父亲织的那件毛背心,我想对父亲说,你是我一生的小棉袄,一直温暖、陪伴着我……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初冬的夜已经很深了,父亲房间昏暗的灯却始终亮着,我知道,那是父亲在为我们赶织冬天要穿的毛背心、毛袜,他怕我们冷……家中母亲生性马虎,这也就造就了父亲的"心灵手巧"。父亲这一生为了我们学会了很多。织毛衣、毛袜、踩缝纫机,这是那个时代大多男性同志都不会的。那个年代,家中只有父亲一人挣钱,家里经济状况总是捉襟见肘。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个时期,中国的读者兴起了“重读热”,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对建国初期的文学名作产生了非常浓厚的阅读热情。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也摆出了久违的《红岩》、《红日》、《红旗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这个阅读热,不仅吸引了广大的青少年读者,更使许多中年读者对这些“过去的朋友”痴迷地重读,而且正是由于许多中年读者  相似文献   

12.
正阅读是心灵的共振,眼睛的探索,更是嗅觉的记忆。当手捧一本新书,闻着阵阵墨香,仿佛能嗅到作者灵魂深处的呼唤,能感受到文章与读者之间的默契。我喜欢读书,喜欢买书,喜欢将"仕女图"的淡雅书签夹进书里,让她们相互偎依;喜欢将阅读后的书放进书柜,让它们整齐站立。它们是我灵魂途经的小径,那里或许风轻,或许雨急,或许有着失落的记忆……之所以如此具体、细腻地刻画读书的感觉,是因为随着互联网技术  相似文献   

13.
正阅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阅读,应会给予我们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不,它不是黄金屋,也没有砖和瓦的搭建,它只是一种虚拟感的存在。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也只有这个具有虚拟感的房子属于自我。在阅读中,只有我和我在阅读的书有关系,在那时,我和他者、和爱与不爱的现实都是隔开的,在那里,我可以与书中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叶飞捐赠文物珍藏展”的玻璃框里,有一份题为《在生死关头》的手稿。我俯读它,仿佛再次见到了我们的老省委书记,听到了他对生死问题的慷慨陈词……  相似文献   

15.
书的未来     
哪怕在印刷术发明之后.书也从未成为传递信息的唯一手段,还有油画、大众图像印刷品、口授等方式。但是,书被证明是最适合传递信息的工具。书分两种:供阅读的书和供查阅的书。对“供阅读的书”而言.我把正常阅读它们的方式称作“侦探小说的方式”。你从第1页开始读起.作者一上来就告诉你罪案已经发生.随着案情的进展.你就逐段逐段地读下去,直到读完为止.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去看作是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他说:“我们这里所说的不是已经在自身基础上发展了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因此在各方面,即在经济、道德和智慧方面都还保留其所由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痕迹的共产主义社会。”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有区别的,同时又有许多方面是共同的。这许多共同的东西,决定了它们是属于同一个社会形态,而不是两个单独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7.
黄波 《当代党员》2010,(1):66-68
《论语》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经典名著,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重读经典《论语》,重拾其中的好学、修身、德政之要义,它所展示出的强大魅力仍让我夜难闭卷。  相似文献   

18.
季羡林先生在为马识途“文革”回忆录《沧桑十年》一书所作的序言中,充满忧虑地说:“我现在痛苦地发现,浩劫结束才不过二十来年,今天再同年青人谈到浩劫中的一些真实的情况,他们竟瞪大了迷惑的双眼,认为我们是谈‘天方夜谭’……照这样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  相似文献   

19.
《广东党史》2011,(11):52-52
康克清,临终前曾经说过一句话:“你们要好好地、太平地过日子……不要贪污,不要犯错误……”在《帅府家风》一书中这样写道:1992年4月22日12时04分,朱德元帅的夫人康克清逝世,享年8I岁。弥留之际,康克清对围在身边的子孙们断断续续地说:“这次,我可能拖不过去了……你们要好好地、太平地过日子……不要贪污,不要犯错误……...  相似文献   

20.
人生何为?     
说到人生,总抑制不住要讲一个寓言式故事的冲动。在生命的黎明时分,一位仙女带着她的花篮走到一个少年面前说:“这里有生命的多种恩赐,它们是欢乐、爱情、财富、名望、死亡、学问、事业……请你做出明智的选择,别忘了,只有一样是最宝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